..续本文上一页和世间的一切法都具有六相”。
法眼又问:“空是否还有六相呢”?
这话问得道潜懵然不知所对。接着法眼又说:“如果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会告诉你”。
道潜便依照他的话问:“空是否也具有六相呢”?
法眼立刻回答说:“是空”。
听了这话,道潜恍然大悟。高兴得不禁雀跃,向法眼行礼道谢。于是法眼又问:“你是怎样了解”?
道潜立刻回答说:“空”。
法眼便大为赞许。
后来法眼死后(死于公元九九五八年),李璟曾追谥他为“大法眼禅师”,题他的塔为“无相”。
在法眼的学生中,天台德韶(公元八九一至九七二年)最为杰出。在这里,我们无法详细介绍他的言教,只能举出他在通玄峰的庙中作方丈时所写的一首偈子:“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据说这首偈子赢得了法眼的赞美。但依靠笔者看,也许这偈子正答覆了法眼的老师罗汉所提出石和心的问题。显然石头决不会在人的心中,或眼中;但也决不会在人心之外,离开了这个世界。
和德韶同样重要的永明延寿,他是中国有数的佛学作家之一。他是一位极有思索和组织能力的天才,他的宗镜录有一百卷,是一部阐发禅理的不朽杰作。事实上。他的思想是折衷的,他为了烘托禅理,而从各方面去吸取精华。虽然他的书对于解释一般佛学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对于禅宗来说,却有点弄巧成拙。禅宗是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号召的,可是结果却产生了这样冗长的论说:“实在是一大讽刺。虽然,这并不是禅宗的致命伤,但加速了法眼宗的衰微,延寿却难辞其咎。禅的精神是反对系统化,和折衷主义的;而延寿的作法正好是这两者的代表。其实,延寿是热心于把禅宗和净土宗结合在一起,正如近人所谓:把念佛,读经,求签,和禅定融于一炉。但这个悲剧乃是当禅宗和这些修习及仪戒结合之后,便失去了它的独立精神,不再是它自己了。不过不可否认的这种结合却使净土宗更有活力。
虽然如此,但我们却不能说延寿没有一点禅味。他的许多对话和诗偈,却显示他具有禅师的特质。读者可以从下面这首偈子中看出:“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至,风来波浪起”。
这是多么朴素而动人的画面啊!其中的悟境又是多么的幽深啊!这是静思的时候,也是活跃的时候,但在一切时中,又只是一池湖水罢了。
延寿是属于法眼宗的第三代,在他之后,还传了两代。第三四代的时候,出现了好几位禅师,法眼宗的精神仍然在他们的血脉中流动。在这里,笔者只难介绍两位。一位是杭州洪寿,他是由于突然听到柴薪落地声音而悟道的。为此他写了一首偈子,说出了他心中的悟境。而这首偈子也正是法眼宗思想的典型。笔者不准备在此熬述,因为在本章之末引证了朱子(公元一一三零至一二零零)的一段话中,曾提到这首偈子。
另外一位是杭州惟政(公元九八六至一零四九年),他是以幽默,和自在的人生哲学著名的。实际上他却浸淫于儒家的经典,特别是论语一书。孔子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他曾模仿着说:“佛乎,佛乎!仪相云乎哉!僧乎,僧乎!盛服云乎哉”!
他从来也不谈禅。某次,有人问他说:“你不是禅师吗?可是你却没有谈过禅呢”?
惟政回答:“为什么要浪费言语呢?我是太懒了,不愿意那种机巧,纡逈的方法。只求日夜顺着万象的变化的发展。言语是有限的,而我这种应付的方法却是无穷的,因为造物就是无穷的宝藏”。这是法眼宗的最后遗言了。
法眼宗对中国哲学来说,其重要意义是在所有佛家各宗各派中,特别和儒家声气相投。这无怪乎宋代理学家朱子,虽然对佛家激烈的批评,可是却向一位学生大赞法眼宗的思想。下面就是那一段话:“因举佛氏之学与吾儒有甚相似处,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又曰:“朴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又曰:“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看他是什么样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他手,宜其为他挥下去也。此是法眼禅师下一派宗旨如此。今之禅家,皆破其说,以为有理路,落窠臼,有碍正当知见。今之禅家多是“麻三斤”,“乾屎橛”之说,谓之不落窠臼,不堕理路,妙喜之说便是如此,然又有翻转不如此说时”。
从这段摘录中,很清楚的看出来朱子的求道精神是非常真诚和虚心的,毫无意气的门户之见。在笔者读了这段文字后,觉得有加以解说的必要。朱子所引的第一首偈子是第七世纪著名的傅大士所说的。他那活泼的个性和深刻的言教影响到后来的禅宗,所以他被公认为是禅宗的一位重要的先驱。这首偈子虽然笔者在现存的文学中只看到被引用了一次,但却是法眼宗所常讨论的主题。无疑的,这首偈子所包含的意思构成了法眼宗的骨髓,但当朱子说“与吾儒有甚相似处”,未免下语太匆促,因为以笔者看来,这首偈子根本是道家的灵感。不过,在朱子当时的儒家是早已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了。
朱子所引的第二首偈子,是前面我们已提到的洪寿的作品。至于第三首偈语,笔者尚不知它的出处。
朱子毫不掩饰的赞赏法眼宗,这说明了他心胸的宽大,也表明了他对后来学者走入狂禅的激烈反感。便假如他能像研究法眼宗态度一样的深入其他各宗的传统渊源中,他一定会发现其他各宗也“与吾儒家有甚相似处”。其实有时我们对某方面的喜爱都是先生决定了的。这不仅是个人的嗜好如此,而且纯粹的理性探讨也会如此。
《禅学的黄金时代 13· 法眼宗的祖师法眼文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