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學的黃金時代
作者:(中國臺灣)吳經熊 譯者:吳怡
胡因夢:原著與譯筆完美地熔成一本禅學黃金之作
禅,禅者,那是一個靈性綻放、生命勃發的黃金時代。
民國叁大家之一吳經熊老先生的巅峰代表之作。
○ 一本可以讓人充分享受的禅書
○ 禅學的經典代表之作,詩之韻與禅之美的完美結合
民國叁大名家之一、禅道詩人吳經熊,托瑪斯·彌爾頓是他的私塾弟子,徐志摩是他的至交好友,耄耋之年的霍姆斯視他爲忘年交(14年來給他寫了70封信),卡多佐是他的密友,威格摩爾、龐德都爲他寫過揄揚的書評,稱他是站在時代前列的法律哲學家……單是這一份資曆,百年中國學者,幾人堪與比肩?!
前言
邢先生深通禅學,
其推崇如此,
相信讀過本書的朋友們,
也都會産生同樣的共鳴。
不過甘泉雖好,
還須自己親嘗。
唯有真人才能識真人,
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人。
禅是不能談的,這是禅的教條之一。曆代的祖師們都主張“言語道斷”,要一開口就打,因此德山禅師宣布說:
“道得也叁十棒,道不得也叁十棒。”
但禅又是不能不談的,這也是禅的一個特質。曆代的祖師們都在苦口婆心地談,正如雲門禅師感慨地說:“莫道今日謾諸人好,抑不得已向諸人前作一場狼藉,忽遇明眼人見,謂之一場笑具,如今亦不能避得也。”因此在這裏頗令人進退爲難,談禅則不是,不談也不是。那麼究竟怎樣辦呢
最安全的也許是:該談的時候談,不該談的時候不談。話說得投機,千句嫌少,否則,半句也多。例如六祖慧能的《壇經》,石頭禅師的《參同契》,盡管寫了那麼多文字,卻令人覺得句句真切,毫不嫌多。相反的,某和尚只說了“若論正因,一字也無”幾個字,卻被隔壁的老和尚譏爲:“好一釜羹,被一顆鼠矢汙卻。”
然而要怎樣才能句句投機呢
其實要想去投機,早已錯過了機。禅本無定法,當然不會有一套談禅的藝術公式。但不可否認的是,禅師的談話技巧,卻是最高的藝術。世界上任何一位演說家,也比不過禅師們那樣善于說法。事實上,這裏面並沒有什麼奧秘,否則便不是禅了。孔子曾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也曾說過:“有真人而後有真知。”這是說只要你自心達到了那個境界,自然你的所作所爲都能恰到好處。否則,即使用盡心機,也只是東施效颦而已。因此必須自己是真人之後,你所領會的才是真知。這時,無論談也好,不談也好,都是貨真價實的禅。
本書的作者,吳師德生博士,可說完全符合了前面兩句話,他已達不逾矩之年,而且也是一位真人。不過筆者這裏所謂真人,並沒有包含任何玄味,只是如禅宗所謂真正能披露自己的人。譬如說,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然而又衷心地喜愛禅理。這兩者對他來說毫不矛盾,因爲他已超越了兩者的樊籬。這並不是說他離經叛道,抹殺了上帝或佛,而是說他有一個真正的自我,他的喜愛是真正從自心中流出的。
在本書中,他曾描寫六祖的《壇經》說:“《壇經》並不是一本絞盡腦汁的學究之作,而是出自一位真人的肺腑之言,其中的每一字一句,都像活泉中所噴出的泉水一樣,凡是嘗過的人,都會立刻感覺到它的清新入骨,都會衷心地體認到它是從佛性中流出的。”其實用這段話來描寫本書,也是非常得體的,因爲筆者翻譯本書,能在短短兩個月內,一氣呵成,可見原文的深入淺出,爐火純青。當然譯稿中不免有許多與原文有出入的地方,但吳博士卻笑笑說:
“就依照你自己的文筆來譯吧!譯稿唯有能文如其人地像譯者自己,才是真正地忠于原文。”
這話又是何等的深刻,何等的氣度啊!
在脫稿時,吳博士曾囑筆者寫一篇導言附于書中,但筆者深感“遊夏不能措一詞”!這一釜大好的羹湯,豈容筆者投下鼠矢!因此特地引證邢光祖先生在《禅與詩畫》文中的一段贊評:
“吳先生所著英文的《禅學的黃金時代》一書,據管見所及,也許是臺灣學術界出版的第一冊好書,同時也是吳先生所著諸書中對中國學術最大貢獻的一本,筆者敢于預料該書將成爲禅學的代表作。吳先生是中國的鈴木大拙,該書廣征博引,辟析入微,並能融和各家,包羅萬象,非深下工夫,不能有此成就。吳先生在該書內非僅以詩論禅,抑且文筆有詩之美,尤爲難得,其中甚多系鈴木大拙所未能抉發者。”(《華岡佛學學報·禅與詩畫》)
邢先生深通禅學,其推崇如此,相信讀過本書的朋友們,也都會産生同樣的共鳴。不過甘泉雖好,還須自己親嘗。唯有真人才能識真人,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人。筆者只是一個多嘴的媒婆,如果再說下去,明眼的真人們就會請筆者吃棒喝了。
********************
作者簡介
吳經熊(1899~1986),一名經雄,字德生,浙江鄞縣人,現代中國在世界範圍內享有盛譽的法學家。1920年畢業于上海東吳大學,次年赴美留學,1925年獲密歇根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後曆任法國巴黎大學、德國柏林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研究員及國內東吳法學院教授,一度任上海臨時法院代院長。1939年當選美國學術院名譽院士,1946年任羅馬教廷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1949年後,曆任美國夏威夷大學、新澤西文化學院、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及博士班主任,獲美國波士頓大學哲學博士、臺灣中華學術院院士。逝于臺北。著有《法律哲學研究》《哲學與文化》《法學論文集》《法律之藝術》《孫中山先生其人格及其思想》《禅的黃金時代》等。
********************
目錄
第一章禅的起源
因此禅便在一朵花和一個微笑之間誕生了。你也許以爲這故事太美了,可能不是真的,而我卻認爲正因爲它太美了,不可能是假的。禅的生命並不依靠曆史的事實。無論是誰創造了這個故事,顯然他已把握住禅的精神——因花微笑,由笑花開。
第二章壁觀婆羅門——達摩
慧可有一次問達摩:“我的心不安,請師父替我安心?”達摩反問說:“請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過了好一會,慧可回答說:“我已尋了很久,可是找不出心來。”達摩回答說:“好,我已把你的心安好了。”這是中國禅宗的第一次傳燈,達摩便成了中國禅宗的第一祖。
他所運用的方法,是反問法的典型例子,也是整個禅宗傳統的一大特色。
第叁章中國禅的祖師——慧能
天才是不世出的,慧能便是這樣一位天才。他和老子、孔子、孟子、莊子都是同一流的偉人。他的思想言行被學生們編成了《法寶壇經》一書。這是中國和尚所寫的最偉大的佛學著作。在整部大藏經裏,中國的作品被尊奉爲“經”的,也只有這本《壇經》了。不僅如此,它在諸經中的地位,是可以和《金剛經》、《法華經》、《維摩诘經》並駕齊驅的。
第四章慧能的偉大貢獻——頓悟法門
“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慧能生前,並沒有這四句偈的流傳。至于這四句偈對慧能來說,也不能過分執著字義,因爲慧能重視心的直證,他的見解和悟力正像奔泉一樣,是不受這四條原則所限製的。我們之所以用這四條原則來看慧能的思想,乃是以此爲權宜,去了解他的真精神。
第五章踏破天下的神駒——馬祖道一
在中國禅宗史上,自慧能以後,最重要的人物就是馬祖道一了。道一在死後被稱爲馬祖,這是學生們對他的尊奉。大家都知道衣缽到了慧能手中便不再傳下去,這意味著此後不再有祖師了。因此馬祖這一稱呼便應乎普遍的需要而産生。尤其馬祖的“馬”一字是道一的俗姓,在佛家的僧侶中以俗姓爲稱呼的,可能只有馬祖一人了。
第六章禅門的龍虎——百丈懷海和黃檗希運
對所有的禅師來說,整個生命就是一個大公案。在我們一開始真實生活時,便應該參破這個公案。只要我們真實地活著,一切平凡的事都會變得非常奇妙。
第七章風趣的古佛——趙州從谂
有一次,一位儒生去見他,被他的智慧所感動而說:“你真不愧爲一位古佛。”趙州立刻回答說:“你也是一位新如來。”趙州這話並不只是贊美,筆者以爲這是他很敏捷地修正了“古佛”一詞。因爲真正的自我是常新的,古佛卻只是死了的佛而已。
第八章石頭門下的後繼者——天皇、龍潭、德山、岩頭、雪峰
那時,夜是一片漆黑。但在燭火點亮又被吹熄後,則顯得特別黑。當外在的光亮熄滅後,內在的光才射出了它的光輝。當然這也需要因緣和合,唯有在德山的心靈早已成熟得可以開悟時才會如此。這就如同所孵的小雞脫殼一樣,要等外面的母雞在蛋殼上啄了之後,它才開始向外啐。
第九章沩仰宗的祖師——沩山靈祐
假如臨濟和沩仰都與道家有血統關系的話,那麼以激烈的性格來論,臨濟是偏于莊子,以其成熟和甯靜來論,沩山和仰山是偏于老子的。
第十章曹洞宗的祖師——洞山良價
任何人提到洞山和曹洞宗的思想都會注意到“五位君臣”的原理。像這種原理,並不是曹洞宗的中心思想。它們只是接引根機較差學生的一種權宜的方法而已。遺憾的是禅宗史家們總是把權宜方法當作基本原理,而忽略了根本的精神。
第十一章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
對于這一片殺聲,無須驚悸。臨濟只是認爲要證道和了悟自性,便應把擋在路上的任何東西,都無情地丟在一邊。對他來說,生命的問題不是“是”,便是“非”。只有當一個人真正地自由,心不附物,才能證入無極。所以他的破壞偶像並非反宗教,而是最真實的宗教精神。
第十二章雲門宗的祖師——雲門文偃
臨濟只是殺掉那些他所遇到的人,而雲門卻要屠盡天下蒼生。甚至在他們未生前,便要消滅幹淨。在他眼中,“無位真人”只是月的影子,已不值得去殺了。雲門很少用喝,用棒。他像一位魔術師是用咒語去殺人的。他的舌頭是出奇的毒辣,尤其他是一位口才非常好的禅師。
第十叁章法眼宗的祖師——法眼文益
法眼宗不像其他各宗的禅師,只要體驗到自性,就可以直證真如,他除了不忽略內在的真人外,更要睜眼去看整個宇宙,以證入無極的境界。在他的眼中,宇宙萬物都是絕對,都是自性。
第十四章禅的火花
世界上還有比在永恒的沈寂中,突然爆出的那一聲空谷之音,更爲優美,更爲扣人心弦的嗎
的確,每天都有創造的曙光,每天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一切都是第一次,也都是最後一次。上帝不是死亡之神,而是生生之神。
《禅學的黃金時代 前言 作者簡介 目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