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識慧集 <四六>明心見性

  <四六>明心見性

  

  明。智慧的別名,又真言陀羅尼別名。

  明地。菩薩十地中第叁發光地的別名。

  明處。學習而生智慧之處,即五明:古印度的五種學術。語文學的聲明、工藝學的工巧明、醫藥學的醫方明、論理學的因明、宗教學的內明。

  明脫。脫離愚癡的叫做明,離開貪愛的叫做脫,故名明脫。

  明達。明是指叁明: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達是指叁達,通達的意思。

  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

  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來世的事;

  漏盡明是以聖智斷盡一切煩惱。

  以上叁者,在阿羅漢叫做叁明,在佛卻叫叁達。

  佛的叁達的解義。

  天眼能知未來生死的因果。

  宿命能知過去的生死的因果;

  漏盡是知道現在煩惱的根源而盡斷之。

  不但知道而且明了叫做叁明,不但明了而且通達,叫做叁達。

  明慧。叁明與叁慧。

  叁慧即聞慧、思慧、修慧。

  聞慧是聽聞佛法能生智慧;

  思慧是思惟佛理能生智慧;

  修慧是勤修禅定能生智慧。

  明心見性。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

  明行足。叁明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癡行等五行皆具足。

  明月摩尼。其光芒如明月般皎潔的摩尼寶珠。

  明得薩埵。指四善根位中暖位的聖人,因此位的聖人得明得定而名之。

  心。詳見十一條。

  見地。叁乘共十地的第四位,相當於聲聞乘的流果。

  見思。見惑與思惑。

  見惑是見解上的迷惑錯誤,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

  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錯誤,如貪、瞋、癡、慢、疑等五煩惱。

  斷此見思二惑,即可證阿羅漢果,出離叁界。

  見行。見行是見思二惑中的見惑,見行之人,多修慈悲。

  見流。謂見惑能使衆生流轉於叁界六道之中而不能出離。

  見縛。謂見惑能纏縛人們使不得自在。

  見取。即取著身見、邊見等非理之見。

  見所斷。叁所斷之一,即於見道時所斷的八十八使見惑。

  性。天然的本質。

  性心。又名心性。心性不來不二,不過有真妄、動靜、昏暗的不同,性就是本性,未動心前的心,比如水;心就是心念,也叫妄心、幻心,包括各種感受、印象、思維、認識等思想現象,比如波,水和波同時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水與波水又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性分。諸法差別的自性。

  性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製,誰犯了就有罪,如殺、盜、淫、妄等戒是。

  性佛。法性佛,亦即叁身中之法身。

  性我。本性之大我。去除了凡夫的妄我,才能歸入於如來的性我。

  性海。(喻)真如的理性深廣如海。

  性惡。本性所具的惡。

  性罪。性罪本性就是惡的,如殺、盜、淫、妄,不待佛製誰犯了誰就會得罪報。

  性德。本性之德。

  性空。謂衆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

  性空觀。是小乘的觀法,觀察因緣生的一切法,其性本空。

  性相。性就是諸法永恒不變的本性,相就是諸法顯現於外可資分別的形相,無爲法爲性,有爲法爲相。

  性相一如。謂理性和事相融通無礙,而體用不二。

  性相二宗。法性宗與法相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