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能放,它占據了一定的位置,從而構成障礙。
受,感受。它有叁個概念,苦受、樂受、舍受。苦受,痛苦的感受。樂受,快樂的感受。舍受,不苦不樂的感受,也可以說是一種麻木狀態,其實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是這種狀態,不過沒有覺察而已。
想,想象。在八識裏屬于第六意識。前面五識是眼耳鼻舌身,和意構成了人的基本六識。人的六根對六塵,産生了六識。眼對色,産生色識,耳對聲,産生音識,鼻對香,産生嗅識,以此類推。所以,人是通過這六識去認識世界的。
行,造作。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爲有善、惡、無記叁種。
識,認識。它最後形成我們的觀點,價值判斷。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不僅物質是空的,後面四個,受、想、行、識都是空的,所以說“五蘊皆空”。
空是什麼意思呢,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告訴我們事物永遠處在變化之中,沒有固定不變本自具足的自性。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接受變化,接受當下,正確處理遇到的問題,正確認識自己這個色身,很多東西便能豁然而悟。
所以這“五蘊”都是緣聚緣散,幻起幻滅的,是假合之體。你不要假戲真做,以假亂真。若能照見“五蘊皆空”,就能舍掉我執,從而忘掉小我,升起大我,融入到世間中,把個人的價值和普世價值結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企業和大衆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這一滴水,融入到無量的大海之中。
很多人,一天到晚絞盡腦汁搞銷售,想怎樣讓人家買單,怎樣把自己的産品推銷出去,怎樣給人家洗腦,怎樣讓人家在迷糊或興奮、沖動的狀態下産生購買。整天就研究這些東西,一切以自我爲中心,從自我出發,這樣的人,他心中只有自己,很難把産品賣出去,即使一時發了財,也長久不了。
所謂“盜亦有道”,在這世間,做任何事,都有它的規律可循。過去的劫匪們,從不殺害兒童和婦女,這是行業流傳下來的規定。爲什麼?這樣更人性一點,從而讓自己的“事業”更長遠一點。可現在的很多劫匪們,專向婦女和兒童下手,即便有的已經拿到錢,還要去撕票。這樣的結果是,當然遭到全社會的憤慨,人人喊打,四面楚歌,離敗亡也就不遠了。所以此種“無道”的行爲,是自取滅亡、自陷絕境。
不用說,商亦有道。自古以來,如不發不義之財,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無欺,等等,這些都是祖輩流傳下來不能改變的規則,你一旦改變,就違背了“道”,就會遭遇敗亡。
反觀世界500強企業,沒有哪個企業是靠非法牟利做起來的,他們都是在利益廣大受衆中被大家擁護、支持成功的,因爲他們符合了“道”,在道中,所以才能暢通無阻,行而能久。“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這些是永恒不變的原則。因此,要把自己的企業做強做大,就要在如何更好地利益大衆這一點上下工夫,在這一點上去絞盡腦汁,去苦心孤詣,去廢寢忘食,一定會得到回饋。因爲你是在做利他之事,在此過程中,如果你忘掉了自己,進入“無我”狀態,就相當于做叁輪體空布施,你獲得的福報自然巨大。
相反,如果付出一點就斤斤計較回報,對客戶多一點服務,就想著自己的成本回收,總在盤算自己的利益,那麼,你會陷在狹小的格局中,在我執的牢籠中掙紮,不能壯大。
叁、般若實相
何謂“般若實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們把佛叫如來,——無所來無所去,所以叫如來。原來就如此,如如不動地存在。
倉央嘉措有首名詩,“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裏。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裏……”很多人認爲這是首情詩,其實,這首詩真正講的是般若思想。
般若實相告訴我們,宇宙萬物本來如此,實際上,這和道家說的“道”是相似的,“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它不爲任何一個人變化,它有自己固定的運行規律。
一個能進入般若實相看待事物的人,他做什麼都是相通的。這時候,他能快速進入事物的內核,做事一通百通,非常智慧,非常機巧,非常效率。
當你沒有進入般若實相的境界,沒有進入“道”的層面,做什麼都難成功,即使偶爾有點成果也是小成,大凡那些出色的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他們的思想,一定是和實相相應,他們的思維一定是進入了“正道”。
梵高的《向日葵》,爲什麼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它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廣爲人知與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可以說它將永世流傳,一直無窮。因爲這個向日葵不僅僅表現了一般的向日葵,更展現了梵高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是他的靈魂借物質層面的寄托和再現,在那一刻,作者的心與向日葵合二爲一,也可以說達到了“乘物以遊心”的境界,向日葵在他的筆下只是一個借代,他可以隨意畫,甚至扭曲變型,如畢加索,但無不是他精神的自由承載。
同樣的,《二泉映月》也是阿炳的精神世界傾訴,是他靈魂的聲音,他人生所有的苦難、坎坷,愛恨情仇,都化爲這幾個旋律。外人去演奏,因爲沒有心與音符極致的契合,所有演奏的效果大打折扣。凡聽過阿炳原聲的都知道,別人很難超越。因爲它是他的載體,在那一刻,他已由術的層面上升到道的層面,在“道”中遨遊。
禅宗,特別究竟開悟。到底什麼是開悟,有各種不同的說法。我現在簡單地說,開悟,就是認識到宇宙人生的般若實相,明了世事無常,緣起性空的本質,從而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枷鎖都卸下來,從心靈上擺脫現實的奴役,以超然的姿態在紅塵中遊弋,去做本來應該做的事。
一個人開悟後和開悟前有很大區別,我們可以簡單地總結以下特點:
平靜安穩,清明澄澈(本自清淨)
無欲無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自信堅定,內外一致(本無動搖)
綿延不斷,用之不竭(本不生滅)
隨機應變,運用自如(能生萬法)
可見,開悟後的一切特點只是恢複了我們人與生具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它是不生不滅的,是圓滿無礙的,只因爲人的一念無明,迷惑,向外攀援,導致了累劫沈淪生死苦海,輪回于六道之中。人要做的就是返回自己清淨的本性,逆流而上到那如如不動的源頭。
以上是佛教的終極目的,這個,于我們而言也許比較遠。大家現在要做的是,用禅修訓練自己的專注,提高自己的觀照能力,同時打開自己的心,安住自己的心,放下一切牽累,順應自然,參透財色名利。不再計較得失,不要違背心願又不甘取舍,被本質空虛和捉摸不定的東西所控製。盡量用認真的態度去做對的事,並且堅持到底。
佛教既入世,又出世。所以,既要事生如事死,又要事死如事生,說空不落空,講有不執有。真俗不二,事理兼通。此,才是真正的無上智慧。
《聽《醒來》,觀非常,讀《心經》,悟無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