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听《醒来》,观非常,读《心经》,悟无生▪P2

  ..续本文上一页能放,它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从而构成障碍。

  受,感受。它有三个概念,苦受、乐受、舍受。苦受,痛苦的感受。乐受,快乐的感受。舍受,不苦不乐的感受,也可以说是一种麻木状态,其实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这种状态,不过没有觉察而已。

  想,想象。在八识里属于第六意识。前面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和意构成了人的基本六识。人的六根对六尘,产生了六识。眼对色,产生色识,耳对声,产生音识,鼻对香,产生嗅识,以此类推。所以,人是通过这六识去认识世界的。

  行,造作。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

  识,认识。它最后形成我们的观点,价值判断。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不仅物质是空的,后面四个,受、想、行、识都是空的,所以说“五蕴皆空”。

  空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告诉我们事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没有固定不变本自具足的自性。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接受变化,接受当下,正确处理遇到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这个色身,很多东西便能豁然而悟。

  所以这“五蕴”都是缘聚缘散,幻起幻灭的,是假合之体。你不要假戏真做,以假乱真。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舍掉我执,从而忘掉小我,升起大我,融入到世间中,把个人的价值和普世价值结合在一起,把自己的企业和大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这一滴水,融入到无量的大海之中。

  很多人,一天到晚绞尽脑汁搞销售,想怎样让人家买单,怎样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怎样给人家洗脑,怎样让人家在迷糊或兴奋、冲动的状态下产生购买。整天就研究这些东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出发,这样的人,他心中只有自己,很难把产品卖出去,即使一时发了财,也长久不了。

  所谓“盗亦有道”,在这世间,做任何事,都有它的规律可循。过去的劫匪们,从不杀害儿童和妇女,这是行业流传下来的规定。为什么?这样更人性一点,从而让自己的“事业”更长远一点。可现在的很多劫匪们,专向妇女和儿童下手,即便有的已经拿到钱,还要去撕票。这样的结果是,当然遭到全社会的愤慨,人人喊打,四面楚歌,离败亡也就不远了。所以此种“无道”的行为,是自取灭亡、自陷绝境。

  不用说,商亦有道。自古以来,如不发不义之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等,这些都是祖辈流传下来不能改变的规则,你一旦改变,就违背了“道”,就会遭遇败亡。

  反观世界500强企业,没有哪个企业是靠非法牟利做起来的,他们都是在利益广大受众中被大家拥护、支持成功的,因为他们符合了“道”,在道中,所以才能畅通无阻,行而能久。“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这些是永恒不变的原则。因此,要把自己的企业做强做大,就要在如何更好地利益大众这一点上下工夫,在这一点上去绞尽脑汁,去苦心孤诣,去废寝忘食,一定会得到回馈。因为你是在做利他之事,在此过程中,如果你忘掉了自己,进入“无我”状态,就相当于做三轮体空布施,你获得的福报自然巨大。

  相反,如果付出一点就斤斤计较回报,对客户多一点服务,就想着自己的成本回收,总在盘算自己的利益,那么,你会陷在狭小的格局中,在我执的牢笼中挣扎,不能壮大。

  三、般若实相

  何谓“般若实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我们把佛叫如来,——无所来无所去,所以叫如来。原来就如此,如如不动地存在。

  仓央嘉措有首名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很多人认为这是首情诗,其实,这首诗真正讲的是般若思想。

  般若实相告诉我们,宇宙万物本来如此,实际上,这和道家说的“道”是相似的,“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它不为任何一个人变化,它有自己固定的运行规律。

  一个能进入般若实相看待事物的人,他做什么都是相通的。这时候,他能快速进入事物的内核,做事一通百通,非常智慧,非常机巧,非常效率。

  当你没有进入般若实相的境界,没有进入“道”的层面,做什么都难成功,即使偶尔有点成果也是小成,大凡那些出色的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他们的思想,一定是和实相相应,他们的思维一定是进入了“正道”。

  梵高的《向日葵》,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它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广为人知与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可以说它将永世流传,一直无穷。因为这个向日葵不仅仅表现了一般的向日葵,更展现了梵高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他的灵魂借物质层面的寄托和再现,在那一刻,作者的心与向日葵合二为一,也可以说达到了“乘物以游心”的境界,向日葵在他的笔下只是一个借代,他可以随意画,甚至扭曲变型,如毕加索,但无不是他精神的自由承载。

  同样的,《二泉映月》也是阿炳的精神世界倾诉,是他灵魂的声音,他人生所有的苦难、坎坷,爱恨情仇,都化为这几个旋律。外人去演奏,因为没有心与音符极致的契合,所有演奏的效果大打折扣。凡听过阿炳原声的都知道,别人很难超越。因为它是他的载体,在那一刻,他已由术的层面上升到道的层面,在“道”中遨游。

  禅宗,特别究竟开悟。到底什么是开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我现在简单地说,开悟,就是认识到宇宙人生的般若实相,明了世事无常,缘起性空的本质,从而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枷锁都卸下来,从心灵上摆脱现实的奴役,以超然的姿态在红尘中游弋,去做本来应该做的事。

  一个人开悟后和开悟前有很大区别,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以下特点:

  平静安稳,清明澄澈(本自清净)

  无欲无求,自在平衡(本自具足)

  自信坚定,内外一致(本无动摇)

  绵延不断,用之不竭(本不生灭)

  随机应变,运用自如(能生万法)

  可见,开悟后的一切特点只是恢复了我们人与生具有的自性,自性就是佛性,它是不生不灭的,是圆满无碍的,只因为人的一念无明,迷惑,向外攀援,导致了累劫沉沦生死苦海,轮回于六道之中。人要做的就是返回自己清净的本性,逆流而上到那如如不动的源头。

  以上是佛教的终极目的,这个,于我们而言也许比较远。大家现在要做的是,用禅修训练自己的专注,提高自己的观照能力,同时打开自己的心,安住自己的心,放下一切牵累,顺应自然,参透财色名利。不再计较得失,不要违背心愿又不甘取舍,被本质空虚和捉摸不定的东西所控制。尽量用认真的态度去做对的事,并且坚持到底。

  佛教既入世,又出世。所以,既要事生如事死,又要事死如事生,说空不落空,讲有不执有。真俗不二,事理兼通。此,才是真正的无上智慧。

  

《听《醒来》,观非常,读《心经》,悟无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