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福修身之八正道▪P2

  ..續本文上一頁反省一下自己呢?

  佛教裏對惡語有四種描述:咬舌,惡口,虛言,妄語。咬舌是指搬弄是非,顛倒黑白;惡語指用粗惡的語言诋毀別人;虛言指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不誠實;妄語指說虛假不實的話,虛妄的話。我們要遠離這些惡語。你要成爲一個永遠富足的人,必須要培養一種身處萬惡之中而正心不動的精神。

  一個人的未來能走出一種什麼樣的理想結果,是由他的修爲來決定的,他修得越圓滿,身上正的磁場越強,越能把正義之人吸引到他身邊,人人都厭惡小人,都喜歡親近君子,可爲什麼我們身邊仍舊小人多如牛毛,君子寥寥無幾?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的內心修爲沒有達到足夠圓滿的境界,因此所有一切,我們才是原點,要從自身尋找原因。

  正思維

  有個醫生看了我的後腦勺後說:“師父,你後腦勺上的筋特別粗。”我說:“是的,因爲我比較愛思考。”我們要常去思考,你不去思考就容易困在一個圈子裏走不出來,世界上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問題之所以得不到解決是因爲你不去思考,當我們不去思考和面對問題的時候,也有一種方法——逃避。逃避使問題不斷晃蕩,給我們造成更大的困惑,有問題你不去解決,就會加倍困擾你。我們看梵高畫的向日葵很有意思,他一生畫過叁幅向日葵,每次的風格都不一樣,從他的筆下你可以看到他豐富的人生經曆,那就是他對人生思考的結果。

  我們活在世間,每天也要不停地思考,思考我們現在處在什麼位置,我們未來去往哪裏?在這個東西方文明碰撞的時代,我們能不能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東西?知識需要思維來進行消化和吸收,就像我們吃進各種各樣的食物,需要胃不斷摩擦才能把它們消化和吸收。我們要把別人的經驗轉化爲自己的知識,要對事物有一種全新的見解,就需要我們進行思維,別人的方法不一定對我們適用。每個人都不一樣,一棵大樹的枝葉也會有疏有密,上面的枝葉長得茂密,下面的枝葉長得稀疏,因此樹木才能盡可能多地吸收陽光和盡可能少地消耗能量。人也是這樣,必須要思考出一種最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我們要去思考自己,吸收生活中的養分,再把它們轉換成自己的人格魅力。

  我很喜歡讀書,有時更喜歡翻書,有些書我翻過去,有興趣就去讀一讀,沒興趣就扔一邊去了。愛讀書是一種好習慣,它可以爲我們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一扇窗,但是很多人讀書常常被作者牽著走,沒有從中提煉出屬于自己的東西,這樣是不好的,我們要把別人的東西轉化成自己的東西。我們的經曆、時代都不一樣,不可以直接照搬過來使用。我們要向身邊的每一個人學習,跟山河大地學習,跟世間的一草一木學習,大自然是所有聖人共同的老師。釋迦牟尼佛說,他是一位發現宇宙真理的覺者,他不是創造宇宙,而是發現宇宙真理。你們有空到外面旅遊不要帶一大群人,要一個人出去,到海邊,到懸崖岸,到高山之巅,去觀賞,去思考。

  我也喜歡一個人出去旅行,我以前在普陀山,常常一個人帶著書本去海邊看,背著饅頭和水,一坐就是一整天。當你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人打攪你,你的心會自然地安靜下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一些平時發現不了的問題,這種發現連你自己都會感到意外。所以我們要多給自己一點獨處的時間,千萬不要一閑下來就打電話到處約朋友聚會聊天。一個不能獨處的人內心是貧瘠的,內心越貧瘠,他越耐不住寂寞,他只有跟別人在一起,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只有被人捧得高高在上時,他的內心才會得到滿足,然而所有這一切都無法讓他拜托孤獨,反而讓他更加孤獨。。

  這幾年我們香海禅寺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卻越來越感覺到孤獨,開車的時候我連音樂也不想聽了,我去外面講課也喜歡自己安排行程,因爲別人給我安排行程的時候就會一直圍著我,不停地跟我說話,我要是不跟他們說,他們又會覺得我很怪。我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感覺是最舒服的,除非別人有問題問我,我才會喜歡跟人討論。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千萬別說受不了了,受不了只能說明你懈怠了,哼天叫地對問題的解決毫無意義,你不如花點時間去看看別人遇到問題時是怎樣解決的,看看別人面對問題的態度,然後去思考一種屬于自己的方法。我面對問題時通常會想出好幾套解決的方法,再對它們進行比較,選一種最好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一旦做了就不要再猶豫。對問題要進行放射性的思考,不但站在自己所處的位置,還要站在不同的位置來進行思考,這樣你對問題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把握。這些事情每個人都無數次遇到過,方法不需要我教大家,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當我們面對問題的時候要怎麼樣去思考,要怎樣打開自己的思維。我們現在覺得人生很長,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到明天再做,有一天當你躺在病床上只有一息生命的時候,你又會怎樣思考你的一生?

  我去年去上海看一個話劇,《如夢之夢》,講一個病人,醫生告訴他還有叁個小時生命,在臨終前他向護士講述了他的一生,故事按他講述的內容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他心平氣和,沒有任何悲傷和怨恨,所有傷害過他的人他都選擇原諒了他們,他的一生在這短短的叁個小時內變成一條平和的線,均勻地流動著。我們在思考人生的時候,不妨也換一種方式,逆向地進行思考,不要想我走過了多少年曆程,而去想我還有多少年時間,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我還能做多少事。很多人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但是不能不去想,因爲人到一定年齡之後就應該知道自己死後要去往哪裏?死亡是每個人都避不開的問題,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都要面對它。我建議大家去了解一些跟死亡有關的問題,靈魂、附體、轉世、輪回等等,你會從中得到很多啓發。

  正命

  正命就是生命存在的價值。人活著的一切過程,其背後是使命和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認定,你怎樣定義自己活著的意義,怎樣給自己定義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些都決定著你有怎樣的一息生命,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怎樣讓我們的一息生命在這個世間變得更有價值?對在座的企業家而言,企業長久的前提一定是以使命感作爲前提。

  一個企業家朋友跟我講,他現在資産過億,但是反而找不到了人生的意義,對花天酒地沒有興趣,對賺錢沒有興趣,對商業協會會長、政協委員這些都沒有興趣,他找不到人生的動力。我跟他講,第一你缺乏信仰,第二你缺乏使命,第叁你缺乏對人生價值的認定。你車子房子金錢和名利都有了,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去追求,因此就迷失了自己。做企業家要有信仰,有使命,要給自己定一個高一點的人生目標。

  我說遇到這種情況,你要麼把企業轉給別人,放手去追求真正能讓你實現人生價值的東西,要麼把你的企業辦成世界知名品牌。你說你現在沒有追求了,那我問你,你每年投入了多少在你的品牌建設中?你有沒有開發新産品來推進你的品牌?你五十年和一百年的企業規劃是什麼?當你停滯不前的時候,你有沒有去了解客戶的需求,不斷調整自己的産品設計?對品牌的投入收益是緩慢的,但卻是長久的。那個時候你就不再是爲衣食住行而活了,而是爲了實現人生的價值而去努力,這也是某種使命推動著你去前進,讓生命盡可能燃燒,盡可能去奉獻。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有沒有回到原點去找自己的原因?我無數次問過自己,人到底是爲什麼而活著?人生的意義到底要怎麼樣去體現出來?我一生能做幾件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當我竭盡一生去爲身邊的人付出卻被人誤解的時候,我的心將何去何從?你爲人父母,當你想盡一切辦法去關心你的孩子,爲他們付出一生心血,卻得不到他們的理解,反而被他們怨恨,那時你又將如何去面對這種打擊?你有沒有仔細想想是哪裏出問題了?我想了很久,後來悟出一個道理,人生的挫折有多大你的成長就有多高,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一杯白開水,唯有遭受苦難的人生才會精彩。人生一定是在挫折的考驗中變得成熟。生命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沒有經過那個階段,你無法解讀出人生的真谛。

  正念

  念就是起心動念。佛教裏有一種菩薩戒,到寺院你們會發現,羅漢長得奇形怪狀的,菩薩卻長得很莊嚴,但實際在佛教裏面,菩薩反而不莊嚴,羅漢才是最莊嚴的。菩薩可以不圓滿,但比丘一定要是圓滿的,接受比丘戒的人要求要六根具足,不眼瞎不耳聾,六根無破損,但菩薩就沒關系,缺胳膊少都可以受菩薩戒,菩薩戒有一個最基本的戒條:起心動念都是戒。你起了惡念即使沒去做也是犯戒,連惡念都不能有,要求非常嚴格。你想想一個人如果連壞念都沒有,哪還會做出壞事呢?一個企業如果能讓員工做到一點惡念都沒有,你的企業文化一定是做到了極致。

  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們每天動多少個念頭?有幾個是符合我們企業文化的?不符合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踩住刹車,及時糾正自己?一個人要守住自己的念頭並不容易。我跟我們寺院的師父們說,我們大家都是人,你如何能在這個寺院安靜下來,守住清規戒律?最重要的是要把你的心思從外面切換過來,融入我們寺院的文化中,否則你很難適應我們的生活。就像企業招聘新員工時,要對他們進行培訓,其實就是爲了切換他們的思想,將自己企業的文化灌輸給他們,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新企業。讓他們起心動念之處想到的都是新企業的環境,這就是正念。

  一個人存在于天地之間真正能展現他人格魅力的就是起心動念,就像馬雲去見李嘉誠,李嘉誠日理萬機忙得不可開交,但是在馬雲還沒到的時候他就站在電梯口迎接他們,他企業之所以做那麼大,就在于他能把每一個細節都做得非常到位,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展現著他的人格魅力。我們每天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一言一行都要觀照自己的內心,如果起心動念之處總是跟言行相違背,我們的人格就是有缺陷的,不管我們現在做得再好,這種缺陷終將在將來某一時刻成爲我們的畔腳石。你今天得罪了一個人好像無關緊要,可當你得罪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彙集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形成你前進的一個巨大阻力。你的起心動念決定著你今後能走多久,你如果缺乏耐力、親和和寬容,你就會得罪你的屬下,你的客戶,你會給別人帶去很多的問題,這種問題到一定時候會反過來作用到你身上。

  我有一次帶企業家去日本考察,京都那邊有一個七十多歲的企業家來迎接我們,才下飛機他就在機場出口處等著我們,每天晚上都把我們送到酒店安排好住宿才回去,第二天很早又到酒店接我們,我們離開京都去東京的時候,他親自把我們送到東京交給另一個企業家,自己才又坐車回京都。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對待一群年輕人竟然可以照顧得這樣周到。他們也有那些産生垃圾和灰塵的企業,像生産香和機械的工廠,這些工廠他們也收拾得幹幹淨淨,每天下班回家之前要把車間打掃一遍,灑上消毒液和空氣清新劑,用過的每一樣東西都原原本本歸位。所以他們的車間看上去都是幹幹淨淨的,你走進去根本不用擔心會把鞋子弄髒。我們去的時候,他們的管理人員全部排著隊恭恭敬敬接待我們,接待完了又各歸其位,走的時候他們也排著隊恭恭敬敬地目送我們,直到看不見我們了才回歸自己的崗位,每一個細節都能做得這麼周到,而我們呢,很少會注意這些細節,有人來工廠考察,就隨便走個形式應付一下,這樣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嗎?你們覺得兩種不同的態度辦出來的企業是一樣的嗎?

  一個人的影響力,一定是由他的內心所産生出來的相應的人格魅力的影響,你的魅力吸引著相應的一群人聚集到你周圍,和你一起完成一個共同的理想,你的人格有缺陷,你遇到的問題就會不斷加大。念頭決定你的行爲,行爲決定你的命運。

  正定

  定就是定力,有正定就會有邪定。正定就是讓自己正確地去把握方向,掌握事物的存在規律。定有很多種:凡夫定、外道定、小乘定、大乘定、無上定等。凡夫外道都很多,*輪功也在修定,只不過是修世界唯我獨尊的邪定,我們要去修什麼定,是去修殺人放火的定,還是堅持爲善的定?禅修的叁種境界:戒定慧。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實際上止跟進是相對的,就像一部好車,跑得快的同時還要刹得住,刹不住的車跑得再快也不是一部好車。我們的企業在快速增長,産值在不斷翻倍,這個時候你能不能不被業績沖昏頭腦而迷失自己,能不能有預見性地去規避風險,這就是止。我們開車的時候腳會隨時放在刹車上,隨時做著刹車的准備,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也是要先松開油門再踩刹車,這個就是止的意識。

  生活中無處沒有風險,我們有沒有時刻做好應對風險的准備?哪天乘坐的電梯壞了,從十幾層的高樓掉下來,你會不會有意識地躺在電梯拐角處,這樣可以避免脊椎摔斷。貓從七八層高樓上摔下去都不會死,就是因爲它的腿在碰到地面的時候會彎曲,有一個緩沖,內髒和骨骼不會受到太大的傷害,換做人的話,十之八九會死,沒死的也是殘廢。人生無常,要做到一帆風順真的不容易,所以要有一顆該止就止的心。

  正業

   業就是事業,包括你所做的一切事情。在傳統佛教裏面講的正業跟邪業是相對的,能帶給你健康,帶給你的家庭幸福,能利益衆生,給社會帶來好處。積極的人生態度,樂觀的處世精神,這些都是正業。燒殺淫掠,酗酒賭博這些是邪業,邪業會消福報,等你福報消完了,你的家庭和人生就會陷入困境,殺心、私心、權欲太重的人,就沒多少福報,大家要多做一些正業的事情,不要去做邪業的事情。

  正精進

  精進是努力、樂觀達見、上進,精進是以正確的方向爲前提的,你方向不對,再精進也達不到目的地,精進一定是在正念的引導之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結果,當我們發覺自己方向不對時,就要趕緊停下,這時停下比精進更好。

  這就是修煉人生境界的八條正道,起心動念之處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只有當你做的事情符合宇宙運行的大道時,你才能有所成就,我們每時每刻按照正確的方式去思考、行動和努力,不管你在這個社會處在什麼樣的位置,當總統也好,守門的阿婆也好,企業老總也好,普通員工也好,在你的一言一行中去修煉自己的靈魂才是最重要的。當我們不能正確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每天生活在迷失當中,顧此失彼,患得患失,最後我發現,不管做什麼最終都是一種人生,平凡是一種人生,非凡也是一種人生,但是我們要從平凡的人生中去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情,這才是我們的人生需要去努力的。

  

《培福修身之八正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