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契入禅心,萬象空靈

  契入禅心,萬象空靈

  賢宗法師于梅花洲石佛寺大學生夏令營開示

  杜柯整理

  禅修,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

  我們先了解什麼是禅。

  你來這裏參加禅修肯定想對禅有所了解,那禅在你們心目中是個什麼呢,一百個人可能有一百零一種表述。我們佛教裏把禅叫做靜慮,何謂靜慮?——將內心的浮躁不斷地過濾。過濾到越清淨、單一、純粹、無染、甯靜、喜樂,越好。“靜慮”這兩個字概括起來就是“獨一靜處,專精思維”。當一個人獨處時,不玩電腦不看手機不看電視,靜靜坐在那裏,思想便非常活躍,正如身體在劇烈運動時腦子基本一片空白,這二者是反向的。一個人靜處時你會發現自己的想法不斷冒出來,仿佛噴泉止都止不住,還有內心的不平衡、壓抑、氣惱、沖撞、得意、自戀等等各種狀態都浮現出來,此時你對自己的認識愈來愈多,仿佛由冰山一角而豁然升成新大陸。

  所以人生最難做到的就是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比認識身外的世界更重要。哪一天我們認識了自己,自己的優長和缺陷,未來要往哪裏走,我能做什麼,我與周邊人以及這個世界的複雜關系,這些,都屬于認識自己的範疇。好比西方哲學說的“我思故我在”,如此去思考自己。其實西方哲學很大的一部分即是認識自己。

  真正認識自己之後就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同時也明白自己要往哪裏走。比如我們去讀大學,讀什麼專業,讀完之後做什麼,是就業還是創業,這一生要實現什麼,你的遠景和近期規劃是什麼,如何實現,人生的至高追求是什麼?……我們要形成這樣一種思考習慣,慢慢地你就能發現自己。當你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方向時,一定是盲目地活著。

  而我們只有靜下來,才能慢慢地發現這些問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禅: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往哪裏去?不要認爲禅跟我們的生活沒有關系,把禅當做出家修行人的專利,不能這樣看待。我們要把參禅跟我們的學習,跟我們的爲人處世,跟我們的身體、心靈,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佛教講參禅,參,是發現自己的問題,充分地認識自我。大家都不是聖人,我們來到這個世間肯定帶著無始的業障習氣,這些業障和習氣需要我們一生一世修行,盡可能多地去掉一點。所以荀子講“人之初,性本惡”是有道理的,只要是“人”,都有“惡”,無惡何以成人身?但佛法告訴我們的是“人之初,性無記”, 性無記就是非善惡,不善也不惡。不過佛教裏的人之初和我們說的人之初非同一概念,我們講的“人之初”是從嬰兒開始,其實嬰兒來到這個世間,就帶了煩惱習氣和五欲的業障。

  參禅就是觀照自己,了解自己,發現自己,覺察自己。我們需要隨時隨地自我觀照,形成習慣和條件反射。一個人,倘若能時刻地觀照自己,他就不會做出盲目和愚昧的舉動。以前我們香海寺蓋了一個大殿,占地六畝,42米高,這是我們耗費數年的大工程。有一天,一個農民雄赳赳氣昂昂地跑來跟我說,你們的大殿遮住了我家的風水,我的家就在大殿後面,搞的這幾年我很不順利,我以前當過兵,是炮兵出身,精通各種爆炸之術,我要把你們的大殿炸掉,除非你們給我賠償。

  我跟他講,你要炸大殿我不阻攔,但你在炸掉之前要做好兩個准備:第一,買一口棺材,萬一不小心把自己給炸了呢?第二,收拾好衣服和被子,准備過另一種生活。因爲你把大殿炸掉了,這個大殿是公共産物,不是我個人的,到時候警察會找到你,把你關到監獄去,也許十年、二十年,所以你做好這個准備再來炸。

  佛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有相的東西早晚會壞滅,大殿亦然,把它蓋起來的一刹那,就是其不斷走向壞滅的過程,你今天不炸掉,最多一百年、兩百年、一千年之後,它還是會壞掉。所以你把它炸掉,不過是快速地走向衰敗而已,對我們來說還是逃不掉這個結局,是一個過程。但是你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要想想後果。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找到我。

  這就告訴我們,當你能客觀、理智、全方位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系時,你永遠不會犯大錯誤。這幾年,我經常給企業家講課,說一句老話:欲令其滅亡,先令其瘋狂。當一個人要走向毀滅其標志就是發狂,當一個人發狂,忘乎所以,不可一世,歇斯底裏,這個人就非常危險了,離滅亡常常是一步之遙。所以我們不能理智地去思考各種問題時,就會做出沖動的行爲。

  內心強大是成事之本

  我們舉辦夏令營,也是要在這個過程裏做到自我超越——降伏自己的心,增強自我掌控能力,磨砺自己的性情。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訓練我們的內心,“心內求法是佛,心外求法是魔”。佛教修行都是從修這顆心開始的,外界的一切只是訓練我們心的場所,所有的物事不過爲道具。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若想屹立不倒,最終比拼的不是産品,不是人才,不是文化,比拼的是企業掌舵人內心之強大,是心的能量。

  哪一天你的內心足夠強大了,不管把你放到什麼位置上,都能做出不俗的成績,你的適應能力之強,讓別人望塵莫及。作爲年輕人,首先要訓練自己的內心,這跟物質沒有關系,跟社會沒有關系,跟親戚朋友沒有關系。有人經常找到我,說師父啊,你幫我進到移動去,或者說師父啊,你把我介紹到銀行去!當然我也認識這方面的人,也可以幫助他,但是最終我對他的父母講,你現在認爲好的,以後未必就好,不要看現在一窩蜂進去,說不定待不了多長時間又灰溜溜出來。很多東西不是你想象的那樣,我們小時候大家都爭著進供銷社、糧站、郵局,削尖腦袋往這些鐵飯碗單位鑽,現在看看,供銷社和糧站還有嗎?郵局也要死不活了。那時候進去讓人羨慕的人,都死翹翹了。

  一個人有足夠力量,他不管在哪裏都可以創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來,正如一顆強悍的種子,即便落在貧瘠之地也能長出大樹。看看華山松、黃山松,不都生在懸崖絕壁之上嗎?“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可見提高自身的素質,才是立事之本。

  我不跟大家吹牛,我剛來到嘉興的時候,一個人都不認識,唯一認識的就是桐鄉的民宗局局長。當時我在普陀山教書,就是被他忽悠來的。他說,我們桐鄉濮院富的流油,千家富翁有百家,百家富翁有千家,到處就是金元寶,你來到這裏,別人隨便給一點錢就把廟蓋起來了。到目前爲止我來這裏十年,濮院的老板真正捐助給我們的連百分之一都不到。所以最終事情要做起來,誰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現在很多女孩子嫁人,說我一定要找個安全的,我一定要找個給我依靠的。我說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安全的,也沒有靠得住的。他們覺得我太悲觀了,其實從佛法的角度講萬事萬物莫不如此,都是在無常生滅中變化,何曾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婚姻亦然,真正可靠的還是自己。

  把自己融入到衆生中去

  今後你們去選擇事業,計劃自己的未來,應當有個標杆做尺度,這個標杆就是你要把自己跟世界、跟國家、跟人民、跟時代結合起來考量。我們經常講,如何讓一滴水永不幹涸?答案是放到大海中。那如何讓一個人做出他永不淘汰的價值來?也要放入大海中,這個“海”就是芸芸衆生。把你的人生使命、追求、未來的一切,融入到無量衆生中,這是我跟大家講掏心窩子的話,你能不能理解,要看你的福報了。你福報不夠,覺得我的話大而無當,空洞無邊;你有這個福報,便覺得在自己腦子裏敲了一榔頭一樣深刻。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人的價值就體現在這裏。有次我到上海,住在全上海最高的大樓,80幾層,看到整個上海的夜景,無數的高樓、燈光、車和建築,我想這些都因什麼而存在呢?都因人而存在的,都是圍繞著人轉的。

  人生的價值表現,歸根結底爲我的存在能利益到別人。這種思想在佛教裏稱菩薩道,菩薩道即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種思想理念最終可以促使你成佛,假若你秉持自私自利的念頭去做事,則永遠不可能成佛,不說成佛,就是成阿羅漢,出叁界六道都不可能。

  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常常是因爲自己的內心打不開、思維打不開造成的。儒家說,求之不得,反求諸己。反觀自照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智慧,擁有這種智慧,你就不會犯大錯,你不犯大錯,一生便順遂。實際上修行是內觀的學問,要永遠找自身的毛病。佛法講,世界只是我們心的投影,當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了,心物原本不二,因爲這個世界是心衍生出來的。

  我經常跟學生講,你到學校去讀書,應該想盡辦法當上學生會主席。爲什麼呢,這不是培養你的官本位意識,而是學會服務大家。官,最初的本意乃服務大家、管理大家。你服務的人越多,生命的價值越大。所以服務大家對我們的鍛煉非常大,在這個過程中自我提升非常快。人內心的強大,精神的獨立,處事的智慧,這種力量都來自于你服務別人所得。時刻想著我要服務身邊的人,當你把自己定位成“從現在開始我要想盡辦法去服務別人”的時候,你的形象,言談、舉止、思想,一脈相承,會跟著改變,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反過來說,我們爲什麼要去服務別人,因爲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當所有人念念不忘自己的利益得失,你和別人就沒有兩樣了,落入了“小我”的圈子作繭自縛,所以做事也做不到理想的狀態。看曆史上那些偉人,他們被後人緬懷也是因爲利益了大衆,而不是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自私是我們人的天性,當我們反自私而行之的時候,這個人立刻就凸顯出來,這個人也是最有力量的,因爲他無私,故能心無牽挂,因爲他無私,故能打開胸襟,開發自己的智慧。

  在我們這個年齡階段,想想自己每年做過幾件有利于別人的事,包括我們的父母、同學、身邊的每一個人,或者與我們不認識的每一個同胞、衆生,都是我們利益的對象。你回家幫媽媽洗碗,往小裏說是孝順媽媽,往大裏說是利益衆生。當你利益的人越來越多,你會發現,你的氣…

《契入禅心,萬象空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