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階與石佛
【湖北】肖豔
深山古刹裏,善男信女踏著整齊劃一的石階拾級而上,虔誠地跪拜在法相莊嚴的石佛前,焚香祈願。日長月久,石階不服氣了,質問石佛:“同爲材質堅實的花崗岩,爲什麼我們低賤到被千人踐萬人踏的地步,而你卻尊貴無比、高高在上,接受衆人的頂禮膜拜?一樣的出身,不一樣的對待,這太不公平了!”石佛聞罷,微微一笑:“這是因爲你們只挨了區區幾刀,而我形成現在的身相卻經曆了千刀萬剮、精雕細刻。曆練繁簡不同,自然尊卑高低有別。”
只因契入了重重的磨難和無上的信仰,石佛便被賦予了神明的光環,從普通的花崗岩中超凡脫俗,成爲萬人矚目、衆望所歸的對境——慈悲、智慧、覺悟、空性……
總是將生命細細揣摩,然後小心折疊,擱淺在記憶之港,等待著某個時候駛向花開的彼岸。翻閱遺留的語句,昔日重現換來無悔的辛酸。偶爾的回眸,總是難舍。編織著希望,網住的卻是自己,掙紮不休。
一粒沙子,眼睛裏是無論如何也容納不下的;可是放在沙灘上,卻能增加它存在的份量和價值。一次次的磨砺後,尖銳的棱角會慢慢圓潤起來,適應周圍的環境,不再鋒芒畢露、格格不入,這也是一種爲人處世之道。
冰封的河流上浮起綠的喜悅,延伸到地平線的那一端,瓦解了冬的潔白。夜,濾去了一切紛繁的色彩,純淨地展示出來,如墨海一般。借一輪紅日,挂在寒冷的冬季,帶給世間洋洋的溫暖;再借一彎明月,挂在漆黑的夜晚,照亮行人匆匆的步伐。
擡眼望天,雲卷雲舒;低頭見路,旅途漫漫。淡泊安甯,自然從容,保持這份平靜祥和的心態。困境和違緣,不在于外境,關鍵在于內心能否將之轉爲道用。修行亦是如此,以花崗岩爲例,想修到石階的境界還是石佛的境界,就在于如何對待修行過程中的磨難。如果戰勝了磨難,磨難就是一筆財富,成爲引領境界提升的登高之梯;如果被磨難擊敗了,磨難便是恥辱,落井下石,苦不堪言。
白紙染上了黑點,如果只盯著黑點,就會全然忘卻旁邊大片的空白,只及一點,不及其余。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想其余一二,雖然身處劣境,依靠菩提心的力量,不覺其苦,反而樂在其中。
在修行路途中,一路風塵,頭頂的蒼穹是不變的伴侶。無所謂終點,行進到哪兒就是哪兒,哪兒都是目的地,哪兒又都不是目的地,每一次的揚帆啓程都是新希望的投寄,新目標的追尋。
菩提道上,人們從石階邁向石佛,依照次第循序修行。從凡夫到聖者,修行境界沒有頂點,覺悟越高,福德智慧越圓滿,度化衆生越廣大。
摘自《禅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