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農場話農禅
◎釋延子
少林農場位于嵩山少林寺西約一公裏,是少林寺僧衆日常出坡禅耕的地方。農場總面積1600余畝,現種植小麥100余畝,蔬菜20多畝,各種果樹40余畝。秉承著禅寺農禅並重、自給自足的理念,少林農場爲寺院四百多僧衆提供了糧食、蔬菜、各種香料、中草藥以及觀光植物等。
禅宗第一祖庭少林寺這座名揚海內外的千年古刹,在永信方丈的帶領下,不但使少林功夫走出了國門、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張璀璨名片,在“禅”的恢複上更是有所造詣。爲了秉承曆代高僧大德慈悲濟世、農禅並重之家風,永信方丈帶領全寺僧衆建設千畝農場,開展農耕禅,把農耕與禅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利益衆生。
農禅並重的生活可以追溯到禅宗四祖道信大師。道信(579—651年),俗姓司馬,原籍河內,後徙于蕲州(今湖北內)。《傳燈錄》雲:“(道信)運斤揮刃,無避種生。炊爨飲啖,靜漸宿觸”。從而開辟了農禅並重風氣。但真正使農禅並重製度化、規範化並流傳開來的則是百丈懷海禅師。懷海禅師(720—814年),俗姓王,福州長樂(今福建內)人,著《百丈清規》,建立叢林製度,開墾山林農田,以自耕自食爲主,播種收獲也如普通平民一樣,依照政府法令規定要完糧納稅。全寺上下,無論長幼就須一同勞動,即“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從而確立了自給自足、農禅並重的中國式道風。
此後,農禅並重的叢林製度廣泛流行,除禅宗內部外,其余各宗也都競相效仿,從而爲佛教能夠在中國立足並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趙樸老曾在《天童寺》一詩中盛贊農禅並重道風:“同心戮力務工農,真見勤勞養道風。會得新新堂上意,搬柴搬谷是神通。”
如今,在永信方丈的指導下,少林農場將因地製宜,打造成集觀光采摘、農業科普、禅耕體驗爲一體的新型現代化農場。不僅可以弘揚禅文化,同時也能爲中國夢的組成部分——“糧食安全”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農耕禅是改變大衆亞健康的健康生活方式,祈願未來農禅文化走近千家萬戶,普利十方檀越,爲民衆提供健康的物質食材和精神食糧。
阿彌陀佛!
摘自《禅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