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心語錄(慧律法師 893則)▪P9

  ..續本文上一頁有經過品性上的播種,怎能預期在思想上有所收獲。

  ◆極細微的事,對性格感化,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不要認爲小事情,是微不足道,而不加以重視。

  ◆有的人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紛爭、毀謗、猜疑。

  ◆“失敗”是很好的教育,如果善加反省思考,就能在失敗中,獲得和成功一樣多的珍貴事物。

  ◆世上沒有一處天天都如意的,唯有寬宏大量的人,才能有受用之處。

  ◆真正堪憐的貧窮,不是擁有的少,而是欲求的多。

  ◆盡量以施予代替取得,來減少心中的欲望,人生,沒有比這樣更好的生活態度了。

  ◆一日之中,飲食、睡眠、語言、行動等事,便已然耗去不少時光。在余暇不多的情況下,猶行無益之事、說無益之事、思無益之事,其所耗廢的,是點鍾、日、月、年,終至葬送一生,此乃最愚者。

  ◆除非是爲了記取過去的教訓,或是希望從曾經付出的極高代價中獲取經驗,否則,我們無須再回顧過去。

  ◆想要吸進空氣,必須先呼出空氣。我們若要獲得更多的東西,就必須先付出代價。

  ◆賺錢是維生的一種手段,但它只是一種必要條件,而非絕對條件。如忘卻這番道理,本末倒置的犧牲自己,而拼了老命去賺錢,那只會使你成爲金錢的仆役。

  ◆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後一分鍾來訪的客人。

  ◆性急的人成功率最小,規律而鎮定的精神,可讓你避免在許多極平常的事情上失敗。

  ◆聖人並不怕沒有知識,也不怕懷疑、困難和省察自我,他唯一所怕的是以不知爲知。

  ◆人常常因爲偏愛自己,而造成對別人的不公平。

  ◆多花時間自我改進,不浪費時間批評別人。

  ◆處不如意之事,事不如意之人,惟應反躬自責,靜氣平心,以求一和合無诤之道。舍此而生角觸之計,不僅無益且有害。

  ◆行爲不正之人,看起來生活似乎過得蠻安逸,而純良的人,似乎是過著非常悲苦的生活,但這都只是表面的看法。事實上,前者往往爲一點點的小事而心憂,後者則內心常常是平靜的。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謊話非常高明,以沒被人察覺,而沾沾自喜引以爲傲,這種自欺欺人的行爲,只是讓你更看不清楚真相。

  ◆從辯論中獲取最大利益的方法——就避免辯論。

  ◆力量隨著成長增強——肉體如此,精神亦然。假如,你一直停留在兒童階段,你在物質世界,便一直是脆弱的。同樣地,假如你的精神世界沒有成長,你的精神世界,也將一直是脆弱的。

  ◆一旦感覺到,自己的行爲不是聽恁理性,也不是來自內在的覺醒,而是受到外在別人的影響,你應該立刻停止行動。

  ◆凡是不爲你的良心所贊同的東西,你必須對它提高警覺。

  ◆一個人若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批評,他就不可能是安和的。

  ◆逆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中已無原本的壯志,一個沒有抱負的人,什麼樣的環境,都會使他墮落,而失去生活的意義。

  ◆今天所有的煩惱,或許明天就不再是件值得苦惱的事。

  ◆愈是爲自己費腦筋,愈是一心想到自己,我們就越軟弱,自己就愈受束縛。反之,愈不以自己爲重,愈少注意自己,我們就愈堅強。

  ◆每個人都有缺點,而克製和改正這些不良的特質,就是成長和成熟的過程。但是,如果不求改進,又發現別人不喜歡,這時自我膨脹的心態,會認爲別人在嫉妒你。

  ◆一經打擊就灰心泄氣的,永遠是個失敗者。

  ◆不依靠他人,並不是指孤高自傲,拒絕他人的關懷。其最重要的是你必須體認,自己的事要自己解決,不能一意想接受別人的幫助,這是責無旁貸的。

  ◆有強烈虛榮心的人,自己的事就已經把自己填滿了,那還有余地容納其他的事物。

  ◆當我們聽到,有人開始在非難別人的時候,若立刻加以勸阻,大家就能相處的比較和諧。

  ◆當你因他人的錯誤而發怒時,別忘了回頭反省自己的錯誤,如此一來,你就會打消你的怒氣了。

  ◆我們的煩惱、不安,主要是因爲我們忘了改變自己,而只想改正他人引起的。

  ◆與人沖突的時候,想想互助法則吧!想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不久你即會養成無诤的習慣。

  ◆別讓多愁善感來折磨你自己!

  ◆世上的不幸,大部份來自于人們,都自以爲擁有處罰他人的權利,而“以眼還眼”。

  ◆多少個你以爲“再也活不下去”的難事,往往在不久之後,只是鮮明或模糊的回憶罷了,你必須學會接受既成的事實,才能招架任何不幸的後果。終究,“時間總會過去的”。

  ◆與其陶醉于不可能存在的絕對把握,倒不如保持一顆謙虛的心向前邁進。

  ◆假如你遭到不幸,不要只從你的行爲中去尋找原因,而是要從造成這種行爲的思想當中去尋找。同樣的,若有某種外在事情讓你悲苦,不要從別人的行爲中去尋找原因,應該從引起那種行爲的動力中去尋找。

  ◆你總爲自己的不幸而悲歎,但只要你想想別人也和你一樣當受著不幸,你對自己的苦惱,就不會那麼難以忍受了。

  ◆不必考慮在別人眼中,你是不是成功。真正的成功,是自己已盡力而爲,所産生的心安理得。

  ◆一個人走錯了方向,必自食其果,假如我們了解這一點,就不會再對人感到憤滿,也不再跟人有爭執。

  ◆大部分的人,總是用放大鏡,去看別人的短處,卻沒有想到,這種行爲正是自己的缺點。

  ◆一般人的生活和行爲,都是一部分根據自己的想法,一部分根據別人的想法。根據自己的想法到何種程度,根據別人的想法到何種程度,便産生了人與人之間的主要差異。

  ◆栽培人有很多途徑,引起爭辯也有不少方法,但是只有一個方法,能攪得天翻地覆,一蹋糊塗,那就是強迫別人一定要照你的方法去做。

  ◆人們說我們作了些什麼不要緊,要緊的是,我真正做了些什麼。

  ◆要學習著擺脫習慣性的思想束縛,跳出某些環境下所形成的思想樊籠。

  ◆我們的正事,不是去看陳列在遠處的東西,而是很明顯地,關心擺在手邊的東西。

  ◆如果一個人來到真理面前,而仍對它視若無睹,反誤把虛僞當真理卻又不自知,那麼這樣的人,永遠無法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

  ◆一個以不耐煩的態度生活的人,其實是在姑息自己。

  ◆讓動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現,對動物慈悲並不是因爲人是萬物之靈,而是人必須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難。

  ◆學著彎曲——這總比斷裂來的好。

  ◆如果你珍惜你的生活,你非珍惜你的時間不可,因爲你的生活是時間所形成的。

  ◆要享受人生中任何東西,一定要了解,得失都不能看得太重。

  ◆假使每個人都真正能夠“自掃門前雪”,那麼整個世界就幹淨了。

  ◆此地、此世——就是我們奉獻自己的地方。因此,我們必須集中全力,來完成該盡的義務。

  ◆無論現在或未來,希望從自己以外的地方,去尋求幸福的人,是錯誤的。

  ◆莫輕忽“小事”,小事通常都是有著深遠的後果。

  ◆大多數的人,都在追逐有條件的幸福,其實,唯有當你不設定任何條件時,才能感覺得到幸福。

  ◆過與自然和諧的生活吧!這樣,你就不會感到不幸。假如你隨著世俗的想法而生活,那麼你絕對無法獲得真正的富有。

  ◆人生的確是不簡單的,可是,老老實實地活著,總比想出千方百計,來逃避人生來的簡單些。

  ◆心靈軟弱的人,遇到挫折便急著想找個屏障,無法從依賴中脫身,一些真正的東西,便無法顯出他的真面目來。只有了解自己,真實的面對自己,從外在依賴的心理中解放出來,才是重要的根本。

  ◆平凡的事物,可能會變成最好的事物。小溪遠比波濤洶湧的大河來得美,因爲小溪總是靜靜的、溫柔的發出優雅的聲音向前奔流。親切的態度、關懷的語言,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凡的行爲,卻是最溫馨的樂章。

  ◆只有使自己的心神,擺脫一切煩惱的妄念,才能獲得精神上真正的快樂。

  ◆接受了艱困的遭遇,我們就不會再有任何的損失。因爲,“接受”即是最大的收獲。

  ◆歲月的痕迹,會表現在臉上,但心卻不會因爲衰老,而出現皺紋,只要你保持一顆時時歡喜的心境,就永遠能像年輕人一樣神采奕奕。

  ◆西諺說:“經驗是優良的老師,只是學費很貴。”經驗所得來的定理,往往勝過光靠想像所得來的理論。所以,要多請教于有經驗的人,因爲他擁有一盞經驗的明燈,可以指引我們的航程。

  ◆希望衣著合身、舒服,必須以布料配合適宜的剪裁。同樣地,要使生活舒適、自在,就必須修整自我,適應任何環境。

  ◆任憑你怎樣廣泛閱讀,當你失掉修養的時候,你便是一個無知識的人。

  ◆不要因微不足道的事耿耿于懷,也不要讓細微的瑣事,吞沒了自身的幸福。

  ◆學者,是從書本上得知很多事的人,有教養的人,是對其時代最普及的知識,或風俗習慣有心得的人,而真正的新新人類,是對自己生存的意義有所領悟的人。

  ◆我們的心,應以真理的原則做軸心,依循善良的法則來活動。

  ◆縱爲細水,如果不斷流動,必能使堅硬的石頭穿洞,兩根木頭相互磨擦,毫不歇息,終會引發火花。“修行”,若以不斷精進的態度持續前進,必能達成功之境。

  ◆從人心中湧出的好言行,與良好的範例一樣有益。

  ◆最難轉讓的東西就是——仁慈,它總是又被贈送回來。

  ◆好競爭的人煽動爭端,就如余火加炭,火上加柴一樣。

  ◆任何從事真正重要事情的人,私生活都是很單純的,因爲,他們沒有那麼多空間,去爲多余的事費心。

  ◆只有懂得好好利用所有的瞬間,我們才能相信自性的永恒,當每個刹那,都能以崇高的精神,來對待自己的時候,連最微細的義務,都會變成了有價值。

  ◆只要事情還有些許轉機…

《清心語錄(慧律法師 893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