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非坐非不坐

  

  禅非坐非不坐

  打開報紙、翻開雜志,禅、禅修、禅坐這類話題無時無刻不被爭相討論著。許多流通處甚至藉此機會開起禅坐班,並且推廣禅坐的種種好處。然而是否將雙腿盤起,坐在那兒如木石般不動就是禅了呢?如果不是,那麼禅的意境究竟爲何?

  簡單來說,禅所展現的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一如,心二十四小時都非常祥和,沒有任何壓力的狀態。當他人給予侮辱或贊美時,皆能保持平靜的心情,並不會因而感到憤恨不平或欣喜萬分。

  禅不在坐中求,坐只是禅的一個方便法門。對于初接觸佛法,有心修行的人,是可以先學學打坐,這對平息那顆妄念紛飛、躍動不已的心是有所幫助,但這不代表已進入禅境。

  情感與理性的矛盾,可以說是每個人修行過程中最大的阻礙,唯當感情和理性達到平衡點,就符合禅的意境。可是一般人,在生活之中,往往不是過于感性,就是偏重理性。因爲感性之中含有非常主觀的意識,而這些主觀意識,往往源自于過去所培養出來的見解看法,或是累積自個人的學曆、經驗乃至于權力所産生的成見,這些都使得人們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充滿了自己的主觀意識,無法認清真相,才導致彼此之間爭論不休。

  我們常說禅代表“佛心”,因此沒有禅,就無法于一切境界中自在解脫。而將自己束縛在某一種自以爲是的範疇裏,又不能包容他人,別人過得灑脫自在,你卻陷入苦痛膠著之中,而無法自拔。

  所以,禅的體現是在現實,非只是“坐”而已,如果“坐禅”時能暫時忘卻煩惱,“下坐”又依然痛苦,那麼,還不如平常就訓練自己“放下”的功夫,養成放下的習慣,如此,禅就非只是“坐”,而是行、住、坐、臥都能用得上的東西了。

  圓滿不二

  禅,是感情和理性達到最平衡點的境界。此外,禅亦可解釋爲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所謂不二法門,是指在現實生活申獲得超越和解脫,因此不能離開現實的煩惱而求解脫。因爲離開煩惱,也是找不軌解脫境界的。

  好比說有的人習慣每天吃山珍海昧、大魚大肉,那天餐桌擺得是青菜粗飯時,他可能感到氣憤、很丟臉、沒味口。但是,禅的意境,是讓我們把物質降到最低點,才比較容易體悟到真理平凡、平淡的一面;唯有當精神生活領域升華到最高點時,我們才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所以在禅的境界中,是絕不會因爲吃得少,或缺乏大餐而不高興,因爲在聖者眼中,這不過是一種幻化的東西而已,根本不值得生氣。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個女孩受外道指使,喬裝成孕婦來毀謗釋尊,她見到釋尊,劈頭就罵:“喬答摩,你真沒良心,我懷了你的孩子,你卻不聞不問。”釋尊聽了並不爲所動,且笑臉依舊。面對這種情況,若換成是現代人還得了,你敢毀我清譽,那就等著法庭上見吧!“以诤滅诤只有更增加困擾”,爭論、氣憤、對簿公堂並非真正解決之道;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超越你所面臨的現實問題,才是不二法門的圓滿現量,換句話說:眼見、耳聞、口說,都不會在你的內心裏造成壓力。“生活就是佛法”,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現實不離超越,超越不離現實,這才是修行最高的境界。

  禅之意境—中道理性

  莎翁曾說過一句話,禅意甚濃:“一個談過戀愛失敗的人,也勝過沒談過戀愛的人幸福。”男女之間在面對感情問題,欲脫離超越情感所帶來的種種束縛時,所呈現出來的理性,多半分爲兩種。

  一種稱爲“經驗的理性”:意即由教育屈想的累積,及挫折産生的經驗的理性。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什麼話不能講,在現實生活中,他被迫用這種方式,來應付他人。雖然此人很有理性,但卻是在意識經驗累積下所培養出來,這樣的理性是無法得究竟解脫的,因爲教育中産生觀念,覺得做人應該這樣做才不會痛苦、才叫有修養,這不過是觀念化的人格。

  另一種理性稱爲“明心見性的中道理性”:這就不管別人如何待他,他都不會去逢迎拍馬,只要是對他人有利益的,他一定坦言相告,無益則絕口不提。在這當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非常慈祥溫馨與關懷,而這便是禅的意境—中道的理性。

  曾經有位臺灣留學生在美國拿到博土學位,他們夫妻生活一直很美滿,可是有一天倆入不曉得發生什麼爭執,他把妻子殺死了。對于這位博士你能說他沒有理性嗎?他的教育程度如此高,學識如此淵博。

  這位博士的行爲表現,說明了經驗的理性所蘊藏的危機,當這份由外在教育産生的經驗保護作用失去時,所顯現出來的,便是赤裸裸的無知、嗔恨、貪心。因爲教育只能壓抑一個人達到某一種人格,並不能斧底抽薪的整個改造我們的思想,轉變成自性的東西。

  唯有透過中道的理性,才能沒有壓迫,沒有貪嗔癡,沒有無明煩惱,沒有攻擊傷害,才能體現圓滿、圓融的心境,將一個人最高的精神層次,“禅”的中道意境完全展露。

  

✿ 继续阅读 ▪ 正信的佛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