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信的佛教

  正信的佛教

  臺灣近幾年來學佛風氣鼎盛,這對安定人心、淨化社會具有正面的意義,的確是個令人可喜的現象。不過,長久以來民間信仰與佛教混淆,以致造成若幹社會大衆依舊“神佛不分”,誤把民間信仰的儀式、內容,冠上佛教的標志,致使佛教本身蒙受不必要的誤解、批評。進一步說,盡管信佛的人口直線上升,絕大部份的佛教徒仍然缺乏對佛法正確的認識。試想,連佛教徒本身知見都不正確,遑論一般社會大衆。因此,如何以智慧抉擇佛法的真義,成爲正信的佛教徒,遂成爲每位學佛者的當務之急。

  對于這項首要的課題,可以就理論或事實的層面加以研討。以下試著由厘清一般人對佛教的誤解,來說明何謂“正信的佛教”。

  很多人都把“信佛”與“拜神”當成同一件事,反正只要燒香拜拜的,就自認爲是佛教徒。尤其在填寫資料時,宗教欄下幾乎寫得都是“佛教”,可是,事實上可能信奉的只是神道教的神祇。其實,神與佛之間彼此境界相當懸殊。民間祭拜的神祇,大都因爲在生之時忠義凜然,死後世人因景仰其精神,因此,將之尊奉爲神,不過,這是屬于正神。另外,有些邪神是依邪法修練成精靈之物,雖有神通,但仍未脫出鬼趣。總之,神只是福德勝過人間,依舊尚未脫離六道輪回。

  而佛是徹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覺者,超越了煩惱痛苦的束縛,達到身心自在解脫。所以,信佛、學佛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依照佛陀的教誨做心靈的革新,以期超越內心的煩惱。一般人拜神則是爲求神明保平安、賜福報。兩者信仰的動機、修行的結果截然不同。

  慎守口業逢凶化吉

  我這些年至各地演講弘法,接觸過許多佛教徒,赫然發現大部份的信徒,他們信仰的型態,依舊停留在消災祈福的層次,幾乎忘卻學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薩爲榜樣,淨化心靈,祛除煩惱。佛門中爲了接引大衆,固然開不少消災延壽的方便法門。可惜的是,僅有少部分信衆掌握這些法門的原理,獲致真實的利益。最常見的反倒是抱持功利心態祈求消災免難,卻因爲沒有感應,反過來責怪佛菩薩的不靈驗。

  常有信衆問我,幾乎每部經典在流通分部份,都會贊揚誦讀該經,具有無量功德利益。可是,爲何自己誦經多年,根本沒有感受到甚麼變化。到底問題出在哪裏?想必很多人都有類似的困惑。這都是因爲不懂誦經的意義、要領,依著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希望藉此求福免難。這些人以爲誦經是誦給佛菩薩聽,認爲誦的愈多,功德愈大,于是,一天到晚敲木魚念經。誦經,是誦念佛陀的教誨,經典的內容是記載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的垂示,是叫我們以經典所教導的內容,提示自己來開發智慧、解脫煩惱,達到內心的平靜。誦經後還必須將經典的教導,加以落實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改變。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消災解厄。依我個人的體驗,具體改變的方法,應該由“口業”開始做起。首先,要做到不去攻擊、批評別人。論斷他人時,旁人同樣在評判你的言行。其次,聽經聞法時,專心在佛法上,不去聽一些人我是非,更不要散播是非,所謂“說人是非者,即爲是非之人。”建議大家多在慎守口業上用功夫,如果真能做到這點,縱然沒有誦經,自然能夠消災解厄。因爲不去批評別人,就不會到處樹立敵人,凡事自會逢凶化吉。

  棄惡修善消災免難

  談到這裏,順便解釋消災求福的基本原理。依照善惡因果的法則,災禍的發生或福報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所以,從佛法的觀點來說,最好的消災祈福的方法,便是行善去惡;而消災延福的原理,在于忏悔及發願。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什麼因就得承受什麼果報,必須勇敢的來承擔。但是,如果能生起忏悔心、願力,則尚未成熟的果報也可能會跟著轉變。這就好比罪犯在受法官審判時,若承認所犯的罪行,並且有意悔改,法庭會減他的刑責一般。自古有所謂戴罪立功將功贖罪;現今有判緩刑而不收監判刑,不起訴處分,庭外和解……等,這都是雖有罪行的因,卻能轉變犯罪果報的實例。

  其次,祈求消災增福的人,不要一邊祈福,一邊繼續造惡。須以真誠的忏悔心來誦經、拜忏、布施、供養,這是對淪爲鬼神中的宿世冤親債主,用佛法予以開導,使他們心開意解、脫離苦趣,不再來索償舊債。總之,如果不斷造惡,便會和災難的因相應;若是棄惡行善,便能消弭災難的因,而遠離災難。

  早晚定課自我教育

  和誦經求福相關連的一件事,是在家學佛應當如何做早晚課誦的問題。每個人走入佛門,一定有一個基本的動機。依我個人的觀察,許多人會信佛,是因爲對現狀感到困惑,覺得需要解決這些疑問,才尋求宗教的慰藉。處在現今的社會,大家都很忙。即便是佛教徒也得面臨各式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的內容,會對佛弟子的身心現狀,造成影響,甚至引發相當程度的壓力。所以,必須藉修行讓我們在現實人生活動之中,過得安然自在。而做早晚課的目的,正是達成上述目標的一種方法。

  早晚課的內容,應該要有達到自我教育的功能。透過對經典的學習,理解經典裏面的思想,將它落實到實際的人生活動,使我們學得如何清心自在過這個人生。早晚定課應該定位在上述的基點,離開這個前提,可能變成不切實際。

  不同的經典有各自的中心思想及教育旨趣,每個人應該在經典裏面,發現它在教導人們以什麼樣的態度、立場來面對人生。所以,早晚課的原則,就是一種自我成長的教育。例如:某人在現階段的問題是他的精神非常不安。那麼他的定課可能不是誦經,而是靜下心來反省。誦經、讀經只是觸發他反省的一種媒介而已,如果喪失掉自我反省的功能,早晚課誦只不過像是放錄音帶一樣,沒有實質的意義。

  至于定課的模式,我倒認爲要針對自己的毛病來決定。好比脾氣暴躁的人,如果讀誦《華嚴經》“十回向品”、“普賢行願品”,可能比較會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或者有些人積極從事社會服務,可是他的理智不夠強,對世間的觀察不夠敏銳。這時《般若經》的空義思想,正可補其不足。另外我個人認爲,在作早晚課誦後,不妨撥出一些時間反省、參究自己有那些缺點需要改進。只要能每天知道自己什麼地方錯了,基本上每天都會不斷的進步,相信如此即能達到作早晚課的目的。

  修學佛法落實生活

  說到這裏,我想附帶一提一般佛教徒做定課常犯的毛病。一、匆匆了事:因爲每天都很忙,自己所訂的功課,仿佛是固定的儀式,一定要匆匆把它做完,做完好像就對佛菩薩可以交待。可是,這麼一來,根本無法發揮自我教育的功能,因此效用很低。二、本末倒置:有的一下子誦好幾部經典,早晚課做下來。花上一、二小時,這種方式或許家庭主婦比較合適。問題是否做完冗長的定課就是功德無量?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爲往往只是簡單誦過,並沒有吸收經典裏面的精神,將之運用于人格的反省。照這種方式做定課,盡管修個二、叁十年,只怕教育功能依然效果不彰。

  整體而言,佛教徒易犯的毛病,是把修行只定在早晚課,而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天二十四小時實際的待人接物之中。所謂早晚課,也不過是一種透過經典的提示,用來自我省察的固定時間而已。

  做完早晚課必須檢討其成效,每隔一段日子,要自問修養有否進步,生命是否得到成長,這是最直截了當的檢驗方法。做定課的成效並不表現在一種特殊的生活模式(如靜坐由半小時增加爲一小時),而是展露于日常生活中。總之,修行的動機是基于人生的需要,做定課的目的爲圓滿的自我教育,一切有關做定課的問題,都必須依這個主旨來抉擇。

  時下的社會,人人都可感受到媒體的魅力,它能製造輿論,發揮力量。佛教由于較以往普遍,也漸漸得到媒體的青睐,但是媒體從業人員對佛教缺乏正確的認識,以致産生偏頗的報導,造成社會大衆對佛教有許多誤解。另外,有些人冒充出家法師化緣、騙財、騙色更使得佛門形象蒙上負面的色彩。例如有人認爲出家人都是因爲生意失敗、失戀或是人生遭逢重大挫折後無可奈何的選擇,結果讓一般人對出家衆沒有恭敬心。對此,我覺得有必要予以澄清。

  信佛是消極厭世?

  信仰佛教常是“消極”、“厭世”的等義詞,這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論調。首先,我們不妨對“消極”下個簡單的定義。所謂“消極”是指不積極的從事某項工作,反過來就是積極。可見消極或積極的好或壞,必須看它所投射的方向,像一些罪犯他們是積極的作奸犯科,他們是積極的在造惡業。而真心學佛者,自然是對造惡業采取消極的態度。佛教徒努力積極的目標在于勇猛改過、精進行善。總之,學佛是消極于造惡,卻積極于修善。

  至于學佛是否“厭世”,這可以有兩種答案。從表面看是肯定的,從整體看則是否定的。佛教的終極目標是在解脫生死,因爲世間變幻無常,苦多樂少,其實是不值得貪戀的。佛教形容世人貪戀世間的財色之樂,就像無知的小孩貪吃刀鋒上的蜜,食之不足一餐之美,卻有割舌之患。享受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樂,猶如手搔疹瘡,在抓的時候相當舒服,等搔完了,痛苦卻接踵而至。

  世間欲望的快樂是瞬間的,但痛苦卻是長久的。爲了厭離這個苦多樂少的世間,因而要求解脫生死之苦。從這個角度來看,佛教是厭世、出世的。

  然而,佛教並非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個人出離生死之外,更要設法讓一切衆生脫離苦海,如菩薩道的修行曆程,必須深入地入世度衆。唯有進入群衆之中,才能化導群衆,爲了化導群衆,則更積極地肯定人生的價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莫不以入世爲度衆的手段。所以,入世是厭世的啓發,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內心清淨即出世間

  不容諱言,佛教與其他宗教相…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靈的超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