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較之下,的確是偏向出世的宗教。不過,一般人想到出世,都會以爲世間是指我們所住的世界,出世間就是跑到另外的地方,這是很大的誤解。修行成爲阿羅漢、菩薩、佛等出世間的聖人,依然是在這個世間救度我們。
依佛法的解釋,有時間性可變化的叫“世”。在時間之流中,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從有到無,好至壞,這一切的遷流變化都叫“世間”。
另外,世間還有蒙蔽的意思,《大智度論》上說:“無明隱覆名爲世間”。大部份的人不明白叁世因果,不知道生從何處來,要如何做人處世。死後要往何處去,不知人生的意義、宇宙的真理。迷失在這叁世因果之中,這也叫“世間”。
什麼叫出世間呢?出是超過或勝過的意思。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達宇宙人生的真理;內心清淨、沒有煩惱,就叫出世間。佛菩薩修行成就後,依然在這個世界,但他們都以無比的智慧通達真理,心裏清淨,不像普通人一樣。所以,出世間是指修學佛法,能夠由凡夫達到聖人,並不是企圖逃離社會。世俗人不懂佛法出世的真谛,誤會佛教是逃避現實,而産生不正確的批評。
學佛並非都得出家
談到出世,連帶就會說到出家。好多人都誤以爲信仰佛教後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製度,我國社會因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對此誤解極深。譬如:有時會聽人說起,如果每個人都學佛,則人類不就要滅種了。因爲他認爲學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沒有夫婦兒女,社會豈不就瓦解?這實在是一個很嚴重的誤會。
佛弟子可略分爲出家弟子與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學佛修行了脫生死,並非學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絕不會因大家學佛,就破壞了人類社會。不過,或許大家會問: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製度的存在?這是因爲要弘揚佛教、推動佛教,有賴一些專業人員。這些專業人員最好是出家人,他們沒有家庭負擔,又不用做其他種種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這個世間存在,一定要有這種人來推動,因而有了出家製度。
佛經中雖然贊歎出家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強;勉強出家有時如不能如法修持,那還不如在家比較好。出家的功德殊勝,但稍不留神,墮落的更厲害。要能真切發心,認真修行;肯爲佛教犧牲自己,努力弘揚佛法,才不愧于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動佛教的主體。佛教的出家製度也就是擺脫世間塵累,而專心一意的爲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爲”。有的人一學佛就想出家,以爲學佛就非出家不可;這不但是自己誤解,也害別人不敢來學佛。其實,學佛應認識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個良好的在家居士,爲法修學,自利利他。如果真能發大心修出家行,獻身佛教。則這樣對自己與家人有所交待,對社會也不會發生不良影響。
出家修行自利利他
有些人不反對佛教,卻認爲出家人不事生産,是社會的寄生蟲。其實早在佛陀時代就有人提出類似的質疑。有一次佛陀出外托缽,遇到一名農夫問他:“沙門啊!我是依靠耕田、播種才獲得食物,你爲何不自己下田耕種,而向人托缽化緣?”這時候佛陀立刻回答:“農夫啊!我也在耕種。信心是我播的種子,智慧是我耕種的鋤頭,精進是我的犁牛,控製身口的惡業,就是在我田裏鋤草。”佛陀告訴他出家是開墾心靈的田園。
我曾遇過一名大學生,問我說出家人住在寺院裏面,無須工作、坐享清福實在太享受了。當時我也不跟他辯論,只請他在寺中住一個體拜,體驗出家生活。結果住了兩天,他就跑來告訴我要求下山。因爲每天他跟我們一起生活,一大早就爬起來做早課,做完早課又得出坡作務;緊接著又是一大推事要做,到了晚上等作完晚課後,又要自己利用時間看經、拜佛;幾天下來,他大呼受不了。
由此可見,出家人不是沒事可做。絕大部份的出家衆都是過著清苦的生活、勇猛精進。他們所做的除了自利之外,更導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得自己的人格一天天提升,來修行了生死,使社會、國家、整個世界獲得極大的利益,這怎能說是社會的寄生蟲。所以,不了解佛法的人說出家人清閑、寄生社會在消費,都是一種偏見。
有些佛教徒學了幾十年佛,卻連“佛是什麼都搞不清楚。就曾有人問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同是異?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此中可說是亦同亦異,因爲成佛以後,每尊佛所證悟的內容、境界完全平等,即所謂“佛佛道同”。但是,每位佛又由于本願力的不同,其示現的佛國土又各有差別。例如: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而阿彌陀佛成就的國土是極樂世界。
佛之釋義
“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義是“智慧”、“覺悟”。最初之所以不直接翻成智覺,而直接用這個“佛”字,這是因爲中國文字中沒有意義相當的字彙能夠對等的翻譯出來。它所含的智慧之義理絕不是我們一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圓滿對宇宙人生徹底明了的智慧。
通常講佛智有叁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以現代哲學名詞來分析,對于宇宙萬有本體徹底明了通達的智慧,謂之“一切智”。“道種智”是指知道宇宙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的智慧。“一切種智”,就是對本體界與現象界,兩者之間完全通達明了。這些智慧並非只是一種領悟,它還具有覺悟的作用。對于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完全明白,一點也不迷惑,這才叫“覺”。
了解佛的定義後,自不難知道學佛乃是學習佛的智慧、覺性,以此看破世間。佛教認爲一切衆生都具有覺性,終究能夠成佛。而佛法就是教導每個人如何開啓本來具有的智慧,能夠清心自在的生活。
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還有人雖然信佛,但是卻把佛陀等同于全知全能的上帝,這也是極大的誤解。一切的宗教:回教、猶太教、基督教,盡管教義各有差別,但是他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相信有一個萬能、神聖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創造世界、人類,什麼都能做、什麼都可以做。
佛教則根本不承認有這麼一位創造世界萬能全能的上帝。因爲,依佛法來看,根本不承認有“第一因”,所謂的創造世界的最初起點。佛法認爲:“開始”這個觀念是源自人類“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錯綜複雜的因果關系,爲了思想上的便利起見,而所發明出來的一個假想或假設罷了。
舉例來說,一場演講法會七點鍾開始,九點結束。所以,我們說這次法會有個開始與結束。但是這場演講絕不是一個最初的開始,因爲在演講開始之前,有的人可能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陸陸續續來到會場。對這些事而言,七點的演講是結束而非開始,等法會終了,大家各自離去,前往下一個目的地,這些都是在演講會後所發生的事,對這些事來說,九點的散會是開始而非結束。
因此,“開始”這個概念只有對某一特定事物時,才有意義;最初的開始或絕對的開始,是根本無意義而不存在的。
再進一步來說,“上帝”是人類思想上的假設。人類創造出“神”的觀念,不僅對宇宙間奇妙的現象有了解釋,同時也滿足了人類精神上的需求,使他們得到了安全感。
至于佛則不是“上帝”,他是人間的覺悟者。佛陀雖然能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卻無法改變世間已有的狀態;佛陀盡管能化度衆生,衆生是否能夠得度,倘得靠衆生自我的努力。總之,佛陀從不以造物主自居,能夠身體力行,實踐佛的言教,就等于見佛敬佛。否則,就算當面見到佛本人,也等于沒有見佛。因爲,佛既不是創世主,也不是主宰人類命運的神祇。
拜佛並非崇拜偶像
外教徒批評佛教徒入寺禮佛,拿香、花、燈燭供佛,認爲這是迷信、搞崇拜偶像。這是似是而非的論調,與事實正好相反;佛教才是最不崇拜偶像的宗教,反倒是外教有崇拜偶像的傾向。《心經》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些經文都在在證明,佛教是不執著外在的形象。問題是一般人無法當下了解:“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的道理,因爲,如果沒有具體的形象,大部份人是不肯禮拜的。
所以,有些佛門祖師遂運用善巧方便,雕刻莊嚴的佛像,讓人們看到佛像自然升起恭敬心來,這是方便的接引法門。對于已經悟道的人而言,佛就在心中,不必刻意向外尋求。
佛是佛教的創始者,是由人修行而成爲圓滿究竟的聖者。他是每個佛教徒的典範,是我們尊崇的對象。尊重佛當然會有所表示,好像孝敬父母,必須有禮貌一樣。佛在世的時候,可以直接對他表達恭敬。可是,現在釋迦佛已入涅槃;還有他方世界的佛,並不在我們這個世界,不得不用紙畫、泥塑、木頭、石塊來雕刻他們的形像,以作爲尊崇的對象,這樣的禮拜,並非因爲他是紙土木石。
好比我們敬愛國家,要表示尊敬,就向國旗及國父遺像行禮,這難道是迷信的行爲。天主教也有耶稣、聖母瑪利亞像。基督教也以十字架作爲恭敬的對象,有的還跪下來禱告,這與拜佛又有什麼差別?外教說禮佛是崇拜偶像,這實在是很大的謬解。
信佛是迷信、正信?
一般人,往往會將信佛者貼上迷信的標簽。對于這類評論,我經常以心平氣和的態度和對方論究。在談論學佛是不是迷信的行爲前,先得厘清何謂正信,何謂迷信?否則一味地亂扣帽子,只顯示個人的無知及不客觀。
迷信與正信,可從兩方面說:一、約所信的對象:凡是正信,必須所信的對象有實、有德、有能。如釋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這是確有其事,信而可征。其次,佛具有智德(覺悟)、斷德(斷除煩惱)、恩德(慈悲)叁德,叁者,更由此叁德,佛才有能力引導人走向出世解脫,達到與佛一致的境界。反之,如果所信的對象不具備上述叁項條件,則是迷信。二、約能信的人來說:如果經過你自己的理智一番正確的了解,見得真、信得切,就是智信、正信。如只是盲目的附和,莫名其妙的信,就是迷信。
再將兩者綜合來看,還有四種差別:一、所信的確是有實、有德、有能,但信仰者卻是糊裏糊塗的信。這勉強可說是正信,卻不盡理想,難保仍會誤入歧途。二、所信的並無實體、實用,而信仰者卻經過一番思索。這看似正信,卻因錯見而引起信仰,不能不說仍是迷信。叁、所信的有實、有德、有能,也經過慎思、明辨後信仰,這是最難得的正信。四、所信的毫無實際,信仰者又盲目附和,這是迷信的迷信。
經過這番剖析,批評者往往放下成見,至少明白要評斷別的宗教是否迷信,必須有一個客觀的衡量准則,不能只做情緒化的反彈。至于信佛是否就是迷信,不妨不要遽下定論,等深入研究後,再做判攝抉擇。
《正信的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