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正信的佛教▪P2

  ..续本文上一页较之下,的确是偏向出世的宗教。不过,一般人想到出世,都会以为世间是指我们所住的世界,出世间就是跑到另外的地方,这是很大的误解。修行成为阿罗汉、菩萨、佛等出世间的圣人,依然是在这个世间救度我们。

  依佛法的解释,有时间性可变化的叫“世”。在时间之流中,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未来;从有到无,好至坏,这一切的迁流变化都叫“世间”。

  另外,世间还有蒙蔽的意思,《大智度论》上说:“无明隐覆名为世间”。大部份的人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生从何处来,要如何做人处世。死后要往何处去,不知人生的意义、宇宙的真理。迷失在这三世因果之中,这也叫“世间”。

  什么叫出世间呢?出是超过或胜过的意思。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心清净、没有烦恼,就叫出世间。佛菩萨修行成就后,依然在这个世界,但他们都以无比的智慧通达真理,心里清净,不像普通人一样。所以,出世间是指修学佛法,能够由凡夫达到圣人,并不是企图逃离社会。世俗人不懂佛法出世的真谛,误会佛教是逃避现实,而产生不正确的批评。

  学佛并非都得出家

  谈到出世,连带就会说到出家。好多人都误以为信仰佛教后一定得出家,因而裹足不前。出家是源自印度佛教的制度,我国社会因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此误解极深。譬如:有时会听人说起,如果每个人都学佛,则人类不就要灭种了。因为他认为学佛就是大家都去出家,没有夫妇儿女,社会岂不就瓦解?这实在是一个很严重的误会。

  佛弟子可略分为出家弟子与在家弟子。出家、在家都可以学佛修行了脱生死,并非学佛的人一定都得出家,绝不会因大家学佛,就破坏了人类社会。不过,或许大家会问:既然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了生死,又何必有出家制度的存在?这是因为要弘扬佛教、推动佛教,有赖一些专业人员。这些专业人员最好是出家人,他们没有家庭负担,又不用做其他种种工作,正好全心全意修行,努力弘法。佛教要在这个世间存在,一定要有这种人来推动,因而有了出家制度。

  佛经中虽然赞叹出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是不能出家的人,不必勉强;勉强出家有时如不能如法修持,那还不如在家比较好。出家的功德殊胜,但稍不留神,堕落的更厉害。要能真切发心,认真修行;肯为佛教牺牲自己,努力弘扬佛法,才不愧于出家。

  出家人是佛教中的核心分子,是推动佛教的主体。佛教的出家制度也就是摆脱世间尘累,而专心一意的为佛法努力。所以,古人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有的人一学佛就想出家,以为学佛就非出家不可;这不但是自己误解,也害别人不敢来学佛。其实,学佛应认识到出家的不易,先做一个良好的在家居士,为法修学,自利利他。如果真能发大心修出家行,献身佛教。则这样对自己与家人有所交待,对社会也不会发生不良影响。

  出家修行自利利他

  有些人不反对佛教,却认为出家人不事生产,是社会的寄生虫。其实早在佛陀时代就有人提出类似的质疑。有一次佛陀出外托钵,遇到一名农夫问他:“沙门啊!我是依靠耕田、播种才获得食物,你为何不自己下田耕种,而向人托钵化缘?”这时候佛陀立刻回答:“农夫啊!我也在耕种。信心是我播的种子,智慧是我耕种的锄头,精进是我的犁牛,控制身口的恶业,就是在我田里锄草。”佛陀告诉他出家是开垦心灵的田园。

  我曾遇过一名大学生,问我说出家人住在寺院里面,无须工作、坐享清福实在太享受了。当时我也不跟他辩论,只请他在寺中住一个体拜,体验出家生活。结果住了两天,他就跑来告诉我要求下山。因为每天他跟我们一起生活,一大早就爬起来做早课,做完早课又得出坡作务;紧接著又是一大推事要做,到了晚上等作完晚课后,又要自己利用时间看经、拜佛;几天下来,他大呼受不了。

  由此可见,出家人不是没事可做。绝大部份的出家众都是过著清苦的生活、勇猛精进。他们所做的除了自利之外,更导人向善,重德行、修持,使得自己的人格一天天提升,来修行了生死,使社会、国家、整个世界获得极大的利益,这怎能说是社会的寄生虫。所以,不了解佛法的人说出家人清闲、寄生社会在消费,都是一种偏见。

  有些佛教徒学了几十年佛,却连“佛是什么都搞不清楚。就曾有人问我:本师释迦牟尼佛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同是异?我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此中可说是亦同亦异,因为成佛以后,每尊佛所证悟的内容、境界完全平等,即所谓“佛佛道同”。但是,每位佛又由于本愿力的不同,其示现的佛国土又各有差别。例如: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而阿弥陀佛成就的国土是极乐世界。

  佛之释义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义是“智慧”、“觉悟”。最初之所以不直接翻成智觉,而直接用这个“佛”字,这是因为中国文字中没有意义相当的字汇能够对等的翻译出来。它所含的智慧之义理绝不是我们一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圆满对宇宙人生彻底明了的智慧。

  通常讲佛智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以现代哲学名词来分析,对于宇宙万有本体彻底明了通达的智慧,谓之“一切智”。“道种智”是指知道宇宙一切千差万别的现象的智慧。“一切种智”,就是对本体界与现象界,两者之间完全通达明了。这些智慧并非只是一种领悟,它还具有觉悟的作用。对于宇宙人生,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明白,一点也不迷惑,这才叫“觉”。

  了解佛的定义后,自不难知道学佛乃是学习佛的智慧、觉性,以此看破世间。佛教认为一切众生都具有觉性,终究能够成佛。而佛法就是教导每个人如何开启本来具有的智慧,能够清心自在的生活。

  佛不是全能的上帝

  还有人虽然信佛,但是却把佛陀等同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这也是极大的误解。一切的宗教:回教、犹太教、基督教,尽管教义各有差别,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相信有一个万能、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上帝创造世界、人类,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做。

  佛教则根本不承认有这么一位创造世界万能全能的上帝。因为,依佛法来看,根本不承认有“第一因”,所谓的创造世界的最初起点。佛法认为:“开始”这个观念是源自人类“有限”的心理,不能涵括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为了思想上的便利起见,而所发明出来的一个假想或假设罢了。

  举例来说,一场演讲法会七点钟开始,九点结束。所以,我们说这次法会有个开始与结束。但是这场演讲绝不是一个最初的开始,因为在演讲开始之前,有的人可能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陆陆续续来到会场。对这些事而言,七点的演讲是结束而非开始,等法会终了,大家各自离去,前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些都是在演讲会后所发生的事,对这些事来说,九点的散会是开始而非结束。

  因此,“开始”这个概念只有对某一特定事物时,才有意义;最初的开始或绝对的开始,是根本无意义而不存在的。

  再进一步来说,“上帝”是人类思想上的假设。人类创造出“神”的观念,不仅对宇宙间奇妙的现象有了解释,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精神上的需求,使他们得到了安全感。

  至于佛则不是“上帝”,他是人间的觉悟者。佛陀虽然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却无法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佛陀尽管能化度众生,众生是否能够得度,倘得靠众生自我的努力。总之,佛陀从不以造物主自居,能够身体力行,实践佛的言教,就等于见佛敬佛。否则,就算当面见到佛本人,也等于没有见佛。因为,佛既不是创世主,也不是主宰人类命运的神祇。

  拜佛并非崇拜偶像

  外教徒批评佛教徒入寺礼佛,拿香、花、灯烛供佛,认为这是迷信、搞崇拜偶像。这是似是而非的论调,与事实正好相反;佛教才是最不崇拜偶像的宗教,反倒是外教有崇拜偶像的倾向。《心经》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也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些经文都在在证明,佛教是不执著外在的形象。问题是一般人无法当下了解:“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的道理,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大部份人是不肯礼拜的。

  所以,有些佛门祖师遂运用善巧方便,雕刻庄严的佛像,让人们看到佛像自然升起恭敬心来,这是方便的接引法门。对于已经悟道的人而言,佛就在心中,不必刻意向外寻求。

  佛是佛教的创始者,是由人修行而成为圆满究竟的圣者。他是每个佛教徒的典范,是我们尊崇的对象。尊重佛当然会有所表示,好像孝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可以直接对他表达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还有他方世界的佛,并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像,以作为尊崇的对象,这样的礼拜,并非因为他是纸土木石。

  好比我们敬爱国家,要表示尊敬,就向国旗及国父遗像行礼,这难道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耶稣、圣母玛利亚像。基督教也以十字架作为恭敬的对象,有的还跪下来祷告,这与拜佛又有什么差别?外教说礼佛是崇拜偶像,这实在是很大的谬解。

  信佛是迷信、正信?

  一般人,往往会将信佛者贴上迷信的标签。对于这类评论,我经常以心平气和的态度和对方论究。在谈论学佛是不是迷信的行为前,先得厘清何谓正信,何谓迷信?否则一味地乱扣帽子,只显示个人的无知及不客观。

  迷信与正信,可从两方面说:一、约所信的对象:凡是正信,必须所信的对象有实、有德、有能。如释迦牟尼佛出生于印度,这是确有其事,信而可征。其次,佛具有智德(觉悟)、断德(断除烦恼)、恩德(慈悲)三德,三者,更由此三德,佛才有能力引导人走向出世解脱,达到与佛一致的境界。反之,如果所信的对象不具备上述三项条件,则是迷信。二、约能信的人来说:如果经过你自己的理智一番正确的了解,见得真、信得切,就是智信、正信。如只是盲目的附和,莫名其妙的信,就是迷信。

  再将两者综合来看,还有四种差别:一、所信的确是有实、有德、有能,但信仰者却是糊里糊涂的信。这勉强可说是正信,却不尽理想,难保仍会误入歧途。二、所信的并无实体、实用,而信仰者却经过一番思索。这看似正信,却因错见而引起信仰,不能不说仍是迷信。三、所信的有实、有德、有能,也经过慎思、明辨后信仰,这是最难得的正信。四、所信的毫无实际,信仰者又盲目附和,这是迷信的迷信。

  经过这番剖析,批评者往往放下成见,至少明白要评断别的宗教是否迷信,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衡量准则,不能只做情绪化的反弹。至于信佛是否就是迷信,不妨不要遽下定论,等深入研究后,再做判摄抉择。

  

  

《正信的佛教》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心灵的超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