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的佛教
台湾近几年来学佛风气鼎盛,这对安定人心、净化社会具有正面的意义,的确是个令人可喜的现象。不过,长久以来民间信仰与佛教混淆,以致造成若干社会大众依旧“神佛不分”,误把民间信仰的仪式、内容,冠上佛教的标志,致使佛教本身蒙受不必要的误解、批评。进一步说,尽管信佛的人口直线上升,绝大部份的佛教徒仍然缺乏对佛法正确的认识。试想,连佛教徒本身知见都不正确,遑论一般社会大众。因此,如何以智慧抉择佛法的真义,成为正信的佛教徒,遂成为每位学佛者的当务之急。
对于这项首要的课题,可以就理论或事实的层面加以研讨。以下试著由厘清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来说明何谓“正信的佛教”。
很多人都把“信佛”与“拜神”当成同一件事,反正只要烧香拜拜的,就自认为是佛教徒。尤其在填写资料时,宗教栏下几乎写得都是“佛教”,可是,事实上可能信奉的只是神道教的神祇。其实,神与佛之间彼此境界相当悬殊。民间祭拜的神祇,大都因为在生之时忠义凛然,死后世人因景仰其精神,因此,将之尊奉为神,不过,这是属于正神。另外,有些邪神是依邪法修练成精灵之物,虽有神通,但仍未脱出鬼趣。总之,神只是福德胜过人间,依旧尚未脱离六道轮回。
而佛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超越了烦恼痛苦的束缚,达到身心自在解脱。所以,信佛、学佛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依照佛陀的教诲做心灵的革新,以期超越内心的烦恼。一般人拜神则是为求神明保平安、赐福报。两者信仰的动机、修行的结果截然不同。
慎守口业逢凶化吉
我这些年至各地演讲弘法,接触过许多佛教徒,赫然发现大部份的信徒,他们信仰的型态,依旧停留在消灾祈福的层次,几乎忘却学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萨为榜样,净化心灵,祛除烦恼。佛门中为了接引大众,固然开不少消灾延寿的方便法门。可惜的是,仅有少部分信众掌握这些法门的原理,获致真实的利益。最常见的反倒是抱持功利心态祈求消灾免难,却因为没有感应,反过来责怪佛菩萨的不灵验。
常有信众问我,几乎每部经典在流通分部份,都会赞扬诵读该经,具有无量功德利益。可是,为何自己诵经多年,根本没有感受到甚么变化。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想必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这都是因为不懂诵经的意义、要领,依著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希望藉此求福免难。这些人以为诵经是诵给佛菩萨听,认为诵的愈多,功德愈大,于是,一天到晚敲木鱼念经。诵经,是诵念佛陀的教诲,经典的内容是记载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的垂示,是叫我们以经典所教导的内容,提示自己来开发智慧、解脱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诵经后还必须将经典的教导,加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改变。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消灾解厄。依我个人的体验,具体改变的方法,应该由“口业”开始做起。首先,要做到不去攻击、批评别人。论断他人时,旁人同样在评判你的言行。其次,听经闻法时,专心在佛法上,不去听一些人我是非,更不要散播是非,所谓“说人是非者,即为是非之人。”建议大家多在慎守口业上用功夫,如果真能做到这点,纵然没有诵经,自然能够消灾解厄。因为不去批评别人,就不会到处树立敌人,凡事自会逢凶化吉。
弃恶修善消灾免难
谈到这里,顺便解释消灾求福的基本原理。依照善恶因果的法则,灾祸的发生或福报的来临,就是因果的酬偿。所以,从佛法的观点来说,最好的消灾祈福的方法,便是行善去恶;而消灾延福的原理,在于忏悔及发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什么因就得承受什么果报,必须勇敢的来承担。但是,如果能生起忏悔心、愿力,则尚未成熟的果报也可能会跟著转变。这就好比罪犯在受法官审判时,若承认所犯的罪行,并且有意悔改,法庭会减他的刑责一般。自古有所谓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现今有判缓刑而不收监判刑,不起诉处分,庭外和解……等,这都是虽有罪行的因,却能转变犯罪果报的实例。
其次,祈求消灾增福的人,不要一边祈福,一边继续造恶。须以真诚的忏悔心来诵经、拜忏、布施、供养,这是对沦为鬼神中的宿世冤亲债主,用佛法予以开导,使他们心开意解、脱离苦趣,不再来索偿旧债。总之,如果不断造恶,便会和灾难的因相应;若是弃恶行善,便能消弭灾难的因,而远离灾难。
早晚定课自我教育
和诵经求福相关连的一件事,是在家学佛应当如何做早晚课诵的问题。每个人走入佛门,一定有一个基本的动机。依我个人的观察,许多人会信佛,是因为对现状感到困惑,觉得需要解决这些疑问,才寻求宗教的慰藉。处在现今的社会,大家都很忙。即便是佛教徒也得面临各式各样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会对佛弟子的身心现状,造成影响,甚至引发相当程度的压力。所以,必须藉修行让我们在现实人生活动之中,过得安然自在。而做早晚课的目的,正是达成上述目标的一种方法。
早晚课的内容,应该要有达到自我教育的功能。透过对经典的学习,理解经典里面的思想,将它落实到实际的人生活动,使我们学得如何清心自在过这个人生。早晚定课应该定位在上述的基点,离开这个前提,可能变成不切实际。
不同的经典有各自的中心思想及教育旨趣,每个人应该在经典里面,发现它在教导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立场来面对人生。所以,早晚课的原则,就是一种自我成长的教育。例如:某人在现阶段的问题是他的精神非常不安。那么他的定课可能不是诵经,而是静下心来反省。诵经、读经只是触发他反省的一种媒介而已,如果丧失掉自我反省的功能,早晚课诵只不过像是放录音带一样,没有实质的意义。
至于定课的模式,我倒认为要针对自己的毛病来决定。好比脾气暴躁的人,如果读诵《华严经》“十回向品”、“普贤行愿品”,可能比较会有自我教育的功能。或者有些人积极从事社会服务,可是他的理智不够强,对世间的观察不够敏锐。这时《般若经》的空义思想,正可补其不足。另外我个人认为,在作早晚课诵后,不妨拨出一些时间反省、参究自己有那些缺点需要改进。只要能每天知道自己什么地方错了,基本上每天都会不断的进步,相信如此即能达到作早晚课的目的。
修学佛法落实生活
说到这里,我想附带一提一般佛教徒做定课常犯的毛病。一、匆匆了事:因为每天都很忙,自己所订的功课,仿佛是固定的仪式,一定要匆匆把它做完,做完好像就对佛菩萨可以交待。可是,这么一来,根本无法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因此效用很低。二、本末倒置:有的一下子诵好几部经典,早晚课做下来。花上一、二小时,这种方式或许家庭主妇比较合适。问题是否做完冗长的定课就是功德无量?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为往往只是简单诵过,并没有吸收经典里面的精神,将之运用于人格的反省。照这种方式做定课,尽管修个二、三十年,只怕教育功能依然效果不彰。
整体而言,佛教徒易犯的毛病,是把修行只定在早晚课,而不了解真正的修行,是在每天二十四小时实际的待人接物之中。所谓早晚课,也不过是一种透过经典的提示,用来自我省察的固定时间而已。
做完早晚课必须检讨其成效,每隔一段日子,要自问修养有否进步,生命是否得到成长,这是最直截了当的检验方法。做定课的成效并不表现在一种特殊的生活模式(如静坐由半小时增加为一小时),而是展露于日常生活中。总之,修行的动机是基于人生的需要,做定课的目的为圆满的自我教育,一切有关做定课的问题,都必须依这个主旨来抉择。
时下的社会,人人都可感受到媒体的魅力,它能制造舆论,发挥力量。佛教由于较以往普遍,也渐渐得到媒体的青睐,但是媒体从业人员对佛教缺乏正确的认识,以致产生偏颇的报导,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有许多误解。另外,有些人冒充出家法师化缘、骗财、骗色更使得佛门形象蒙上负面的色彩。例如有人认为出家人都是因为生意失败、失恋或是人生遭逢重大挫折后无可奈何的选择,结果让一般人对出家众没有恭敬心。对此,我觉得有必要予以澄清。
信佛是消极厌世?
信仰佛教常是“消极”、“厌世”的等义词,这其实是似是而非的论调。首先,我们不妨对“消极”下个简单的定义。所谓“消极”是指不积极的从事某项工作,反过来就是积极。可见消极或积极的好或坏,必须看它所投射的方向,像一些罪犯他们是积极的作奸犯科,他们是积极的在造恶业。而真心学佛者,自然是对造恶业采取消极的态度。佛教徒努力积极的目标在于勇猛改过、精进行善。总之,学佛是消极于造恶,却积极于修善。
至于学佛是否“厌世”,这可以有两种答案。从表面看是肯定的,从整体看则是否定的。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在解脱生死,因为世间变幻无常,苦多乐少,其实是不值得贪恋的。佛教形容世人贪恋世间的财色之乐,就像无知的小孩贪吃刀锋上的蜜,食之不足一餐之美,却有割舌之患。享受财色名食睡的五欲之乐,犹如手搔疹疮,在抓的时候相当舒服,等搔完了,痛苦却接踵而至。
世间欲望的快乐是瞬间的,但痛苦却是长久的。为了厌离这个苦多乐少的世间,因而要求解脱生死之苦。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教是厌世、出世的。
然而,佛教并非自私自利的宗教。除了个人出离生死之外,更要设法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如菩萨道的修行历程,必须深入地入世度众。唯有进入群众之中,才能化导群众,为了化导群众,则更积极地肯定人生的价值。所以,凡是正信的佛教徒,莫不以入世为度众的手段。所以,入世是厌世的启发,出世是入世的目的。
内心清净即出世间
不容讳言,佛教与其他宗教相…
《正信的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