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五課(十五)經教叁藏與論藏叁學
【因此,所有一切聖教法門,均攝于教證二法如意寶中。】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曾經說過,佛教並不是建築,也不是叁寶所依之處,這些只是佛教的支分,不是真正的佛教。真正的佛教是教證二法。教法來自于聞思,證法來自于實修。如今我們所做的聞思修就是教證二法。佛教是否興盛並不在于寺院建築是否宏偉,佛事是否廣大,香火是否旺盛,而在于教證二法是否興盛。現今五明佛學院和亞青寺是非常殊勝的佛教聖地,不在于地方有多大,人數有多多,而是教證二法非常興盛——四衆弟子都在如理如法聞思修行。
【如經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從叁學的角度,“諸惡莫作”爲戒學,“衆善奉行”爲定學,“自淨其意”爲慧學,因此戒定慧是一切佛教的宗旨。
【彼經教叁藏與論藏叁學,所謂經教,如同于器皿上安裝之把手,令自相續易于受持叁學。】
經教就是經、律、論叁藏,猶如器皿上安裝的把手,令我們容易抓拿一般,依靠導師的教言,令我們在修行中能夠受持叁學,把法融入內心。平常很多人都說要在導師面前得到一個傳承,以後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得到加持等多方面利益。如果不懂這些道理,沒有得到傳承,就不懂調伏內心的方法和修行的諸多理趣,即便修行,可能也很難達成我們預期的目標。
【所诠之法分爲經律論叁藏,其所诠滅、道二谛中之道谛,即爲戒定慧叁學。能诠律藏所宣之義,即所诠一切戒學之要義,均攝于諸惡莫作中,其旨趣即斷除煩惱。】
所诠之法分爲經律論叁藏,其中所诠的道谛即爲戒定慧叁學。能诠律藏宣講之要義,就是所诠一切戒學的要義,攝于諸惡莫作中,其旨趣就是斷除煩惱。
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傳講的佛教宗旨總攝于“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中。其中“諸惡莫作”就是讓我們時時都要受持戒學,時時護持自己的內心,斷除煩惱。現前問問自己,雖然我們平常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都在學、修,但“諸惡莫作”做得如何?平常的正念護持得如何?正念分爲無造法性之正念和改造意念之正念。前者是我們修持出世間勝觀禅定時的清明,這個清明能消盡一切煩惱。座上的時候我相信大家都具有,但座下的時候大家又做得如何?是隨順煩惱飄動還是時時提起改造意念之正念,護持著自己的內心?我們在求決斷心之根本時都知道,叁門中心爲主宰,支配一切。華智仁波切曾經也說:“心乃諸法源,調心佛善說。”那我們在座間的時候,是時時提起正念調伏內心,還是僅僅在成辦身語之善?如果是後者,我想已經背離了佛法的宗旨。要記住,無論座上還是後得,都不能讓自己的內心趨向惡業,即便由于業及煩惱沈重,有時難免産生惡念,也要在第一時間斷除。這就是持戒,也就是諸惡莫作。
【能诠經藏所宣之義,即所诠一切定學之要義,均攝于衆善奉行中,其旨趣即斷除妄念。】
能诠經藏所宣之義就是一切定學的要義,均攝于“衆善奉行”之中,其旨趣就是要斷除妄念。
我們修持等持就是爲了斷除妄念。我們說過:“心在散亂時期,印證見解也不可了悟,因此要首先澄清粗大之妄念,從寂止等持開始入手。”在修持等持的過程中,由于業及煩惱沈重的緣故,有時難免被昏沈掉舉侵犯,那麼反觀我們平常觀察修做得如何?要記住,觀察修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後面的等持,雖然兩者沒有直接的關系,卻有間接的關聯。
【能诠論藏與密咒藏所宣之義,即所诠一切慧學之要義,均攝于自淨其意中,其旨趣即斷除我執無明。如是斷除煩惱、妄念、無明叁者,即是寂滅圓滿佛地。】
能诠論藏與密咒藏所宣之義,就是所诠一切慧學的要義,都攝于“自淨其意”當中,其旨趣就是斷除我執無明。
“自淨其意”是慧學的要義,平常在樹立智慧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講解覺性的時候,必然已經斷除我執無明。從第八識、前五根識、第六識到第七識,都具備無明。無明的狀態可分爲有念和無念兩種。那看看我們修持的禅定是否消盡了無明?
如果我們能做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叁點,就圓滿了一切佛教的宗旨。這樣,斷除煩惱、妄念、無明叁者,即是寂滅圓滿佛地。所以我們無論修學什麼法門,都是爲了達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