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一)調心爲根本

  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一)調心爲根本 

  無論我們講解前行還是正行,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也就是說,從小乘直到密乘之間的一切教法都是在講解如何調伏自己的內心。雖然傳講過程中會站在不同的角度講解,但歸于一法,就是在講解如何調伏自己的內心。

  八萬四千種煩惱都來自于一個妄念,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從聞思的角度而言,思維一法可以支分爲能所二取、身口意叁門、五蘊、六聚、十二處、十八界、二十隨煩惱、五十一心所法乃至八萬四千種煩惱。因此,從逆緣的角度,一個意識可以支分爲很多心所,但在實際修行過程中,要把一切心所歸納到一個心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識之中。所以,無論我們修學什麼法門,目的都是爲了對治這個逆緣。

  當然,由于衆生根機不同,在對治方式上也有不同的方便道。比如小乘教法以斷除煩惱的方式成辦果位,大乘教法以轉變煩惱的方式成辦解脫,而密宗直接運用煩惱成辦解脫。雖然在對治方式之上,不同的傳承各有特點,但對治煩惱的目的是一致的。

  因此,想要知道自己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見解有多麼增上,不妨先觀待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有多麼減少。貪嗔癡煩惱若有所減少,即便臨時感覺並不豐富,也一樣說明見解正在逐漸增長。相反,即便臨時感覺有多麼豐富,但貪嗔癡煩惱沒有減少,恐怕也只能說明你所修學的法,並不在正法之中。因爲正法與非法的差異就在于貪嗔癡煩惱是否斷除。

  正如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曰:“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小乘乃至密乘之間教派傳承衆多,但目的都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現前因對佛法不了解而産生諸多分別者比比皆是,但是在座的弟子們都已經知道,從小乘十八部乃至無上竅訣大圓滿之間的九乘次第,所有傳承教派都是爲了對治煩惱,彼此沒有絲毫之區別,只是由于衆生根機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方便道。

  往昔有一位高僧大德問:“諸佛教言中,何爲最殊勝者?”薩迦班智達回答:“依種種所化之根機,一切皆爲殊勝。若以共同而論,唯密乘最爲殊勝。”也是在告誡後一代弟子,從法的角度來說,唯獨密法最爲殊勝,但從根機的角度而言,與自己根機相應的法最爲殊勝。因此,在平常修行過程中,我們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修學,這樣一來,相信你的見解會迅速增長。如果能遵循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而調伏自己的內心,意義是非常廣大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