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二)修行是對治煩惱而非壓製煩惱
在座的很多弟子平常都在修禅定,但有些信衆往昔沒有聽聞過相關教言,因此在初次修學禅定時,由于不知道如何修學而産生一些偏見,這是很正常的。
比如我們在修學禅定的過程中,難免産生昏沈和掉舉,在對治昏沈掉舉時如果僅靠壓製而不懂得善巧方便,恐怕見解難以增上。 現前很多人在修學禅定或行持善法的過程中,以妄念多少來衡量見解高低。如果今天修行過程中昏沈掉舉稍微少一點,就覺得今天的修行很不錯,相反,就認爲今天的修行並不好。當然,站在下乘派的角度,可以這樣去理解,但如今我們修學的是密宗,而密宗調順煩惱的方便爲道用。也就是說,無論妄念多少,都應該運用在調伏煩惱的狀態中,這就是所謂的道用。
從某種角度來說,妄念多並不是一種過失。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斷除妄念爲小乘乃至密乘所共許,但在初次修法過程中,必須借助它爲修行助伴,否則無法成辦心之本性,因此初次修法期間,以妄念轉爲道用乃至關重要。”《叁句精要》中也說:“若能轉爲道用,妄念越粗大,更成爲解脫自性之功能。”都是在講解妄念的重要性。在“道用”的前提下,妄念多並不是一種壞事。
我們將成熟口訣法的整個修法分爲寂止和勝觀。在修寂止的過程中,爲了安住自心于清淨狀態中,首先要從聲聞寂止開始入手;隨後爲讓所住的心更穩定,需要修菩薩修法;而後令穩定的心轉變成解脫,則要修忿怒修法,但這些都是在寂止狀態中觀修。在修學勝觀時,通常將修學過程分爲前行破除心房、正行直指覺性和後行護持修行之方便,就是我們通常修的成熟口訣法。其中前行破除心房分爲決斷心之根本、尋覓心之過患、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以及不共同觀察心的自性而抉擇爲實相大圓滿(五種辨別)。這一系列方便道都叫做道用。
以我們通常所修的上師瑜伽爲例。調伏煩惱之方便總立于叁個層次之上: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無論起現的妄念是重還是輕,時時都在調伏之中,因此有妄念生起並不可怕,借助調伏妄念的力量,可以令自己的見解更上一層。這也告誡我們,妄念多並不可怕,因爲現前我們已經有了轉爲道用的修法。
當然,我們也要反問一下自己,平常修的過程中,自己是否在如是行持?比如無論是從事其他善法還是修學禅定,當妄念生起時,自己的情緒是否跟隨著妄念而飄動。若是,則說明現前還是沒有做到善巧運用。我們從聞思的角度了解一些道理,確實可以作爲日後修行過程中對治煩惱的輔助,但若不會運用,前面所理解的這些道理反成爲一種障礙。
我們都知道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因此一上座,內心就對妄念自然産生一種戒備心。每次修行時,都會有一種“自己決不能有貪嗔癡煩惱,不能有昏沈散亂”的心念。當我們時時帶著提防之心修法,不能做到自然時,反而會對修法起到反作用,妄念會越來越多。當這種情況持續一定時間,就會覺得自己實在修不上去了,還不如平常多念佛誦經,或隨道友去朝拜聖地、參加法會、接受灌頂等。産生這種想法的原因,無非是自己覺得昏沈掉舉太重而無法安心。因此要記住,從某種角度來說,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若能轉爲道用,貪嗔癡煩惱就是見解逐漸增長之輔助。妄念是過失還是功德,完全在于自己怎麼去運用。所以,決不能在修行過程中,帶著一個不能有妄念的防備之心,否則你的修行永久不會增上。
以前我也給你們舉過一個例子。往昔某個城市中來了一個奇怪的老人,這個老人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往大碗裏放點水,然後用一根木棍不停地攪。旁邊人很好奇地問他在幹什麼?這位老人說,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竅門,只要用木棍不停在水裏攪,就會攪出很多金塊。這些人對這個說法將信將疑。老人說,這個方法真實有效,往昔他成功過很多次,爲了遣除大家的貧窮,他也很願意將方法分享出來。方法很簡單,就是在碗裏放點水,然後用木棍不停地攪動七七四十九天。攪拌過程中,有昏沈散亂都不要緊,最關鍵的竅門,是四十九天之內絕不能有“樹上蹲著一只猴”這個妄念。周圍人聽老人講完以後,覺得這個方法非常簡單,只要杜絕“樹上蹲著一只猴”的妄念就可以了。細致觀待,在老人沒有說明以前,恐怕一百個人裏,九十九個人都不會有這樣的念頭,可是現在他們准備進行這個修法的時候,首先就不自覺地提醒自己絕對不能在修法過程中想到“樹上蹲著一只猴”。越不想産生這個念,這個念反而越清晰地在大腦中湧現。老人還特別交代,即便前四十八天沒有産生這個念頭,第四十九天産生了,也要從頭開始。雖然村子裏很多人嘗試了這個方法,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成功。
這個例子就是告誡大家,初次修法時如果帶著這樣的防備心,修法很難增上。相信很多人在初次進入佛門時都閱讀過很多教言,其中講解的可能都是貪嗔癡煩惱和妄念的過失,因此每次修行都想著必須止息一切妄念。結果可能適得其反,越不想有妄想,越是湧出各種莫名其妙的妄想,最後自己都無法忍受,甚至有些還會放棄。這都是開始時沒有認清什麼是對治煩惱、什麼是壓製煩惱所致。如果僅僅根據自己對書面道理的幾分理解而匆匆趨入修行,恐怕見解難以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