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六課(四)引業與滿業
【己二、別說種種因果
別說種種因果分二:因;果。
庚一、因
因分二:認識業之體性與類別。
辛一、業之體性
首先,認識業之體性者,如《俱舍論》雲:“思即意之業,彼生身語業。”境根識叁者和合,識于六塵上飄動之力,稱之爲思。由彼動搖意識分別,稱爲意業或思業。】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業。如《俱舍論》中所雲,我們平常能進行各種思維的思想就是意之業,而意業會産生身業和語業。如境根識叁者和合,就是眼睛看著眼前的像,心裏想著這個像,意識在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上的飄動之力,就是思。換句話說,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執著于外像之上。
【意識分別發之于口,謂之語業,形之于身體,即爲身業,此二者亦稱爲思業。】
意識發之于口,就稱之爲語業;形之于身體,叫身業。語業和身業也稱之爲叫思業。這就是業之體性。
【辛二、業之類別
認識業之類別分七:能引與滿果;集聚之因;依能作者;依所作之業;引業與滿業;依意樂力;善惡力大之業。
壬一、能引與滿果
集聚因時之身心即引業,如春天播種等農事;感受果時之身心即滿業,如同秋天之莊稼。】
無論我們是行善還是作惡,所做過程中的身心就叫做引業。比如心中起什麼念,身去做什麼,都稱之爲引業,如同春天播種一般。有了前面的因,後期會呈現不同的果,此時感受果報的身心就叫做滿業,猶如秋天成熟的莊稼。
【以如今所依身體爲例,當知前爲引業,後爲滿業。】
前面所造的業叫做引業,後面得到的叫做滿業。引業和滿業 也可以從善惡兩個角度理解。前面所造的引業若是惡業,後面得到的滿業就是痛苦。相反,引業是善業,滿業就是快樂。以上傳講的一切都是告誡我們,一切果都來自于因,因此,應該盡可能多從事善法。
上面從小乘、大乘、金剛乘外叁部和無上竅訣大圓滿四方面講解四種不同的修學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