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八)什麼是禅定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八)什麼是禅定  

  我們都在修禅定。安住自心的聲聞寂止修法,是世間禅定,我們講解的有相定和無相定就站在這樣的立場上。但要記住,我們修有相定的時候,心所緣著上師皈依境,如果心有所緣僅僅是第六識,那和寂止還有一定的差距,因爲在第六識中不可能起現禅定的功德。同樣我們在講解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時候,通常用悶厥和酣睡來代表,似乎第八識境界完全沒有感覺,沒有能所對立。但實際上,雖然當時的能所對立非常細微,還是存在能所對立。在普賢王如來成佛的第一個六別法的第一個刹那,基躍自現一基現二道形成輪回道的時候,對外境産生執著而形成遍計無明,當時産生的第一個識就是阿賴耶識。現前我們具有粗大煩惱的時候,無法感受第八識的能所對立,但這並不能說明第八識沒有能所對立,若第八識沒有能所對立,又怎麼能稱之爲識呢?當然,第八識和前五根識稱之爲無念,第六識和第七識稱之爲有念,有念和無念都有能所對立,但有粗細之別,所以有念的感覺更加強烈。對于這些問題,我相信在座的弟子們都已經知道,可不能把這些都混爲一談啊!

  【2、不動業

  不動業分叁:四禅、四無色天、二種定(叁摩缽底)。

  所謂不動業之等持:即心識于境不飄動,或果于自地中無有動搖。】

  不動業是等持,也就是禅定。在修禅定的時候,心識不隨外境飄動,我們把它稱之爲“定”,若把它立爲果,就是自地當中不會動搖。這裏,並沒有講解“沒有動搖”的時間界限,只講解禅定本身是這樣的。

  比如色界和無色界天臨時具備這樣的定力,但是由于不具備出世間功德的緣故,定力摻雜意識的成分。當意識慢慢積累,到達一定的時候,就會變成粗大的妄念。就像一張嶄新的紙,平整潔淨,當我們把紙卷起來再放開的時候,它就不像第一次那麼平整了,會翹起來一點。如果不停地卷起、放開,原來平平的一張紙就會翹得越來越厲害,到最後,即便我們展開這張紙,一松手,紙也會自己卷起來,完全不需要我們再卷它,習氣就是這樣積累起來的。如同這個例子般,世間禅定雖然是一種禅定,但由于摻雜意識的成分,即便意識很細微,長時間積累也會變得越來越粗大。世間禅定在六千個大劫、八千個大劫後會墮落,原因就在此上。就像一間漏雨的房子,即便漏雨的速度很慢,一分鍾才掉一滴水,接雨水的盆很大,可以裝八千滴,八千分鍾後,水盆也會滿,這時我們必須把水倒出去。摻雜意識成分的見解就是這樣的。

  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我們初次修法期間,在資糧道與加行道也是摻雜思維的,爲什麼可以讓見解增上?”首先,我們修禅定的時候,強調自然;其次,在修持禅定的過程中,我們善巧配同著其他方便道。講法中我們多次強調,不能爲了禅定而禅定,如果忽視方便,僅僅依靠禅定讓自己的禅定轉變成更高的禅定,是很困難的,世間禅定就是先例。

  無垢光尊者說:“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禅天定。”其中“妙解脫”就是指善巧運用。我們平常在修行過程中,無論是定,還是昏沈掉舉侵犯自己的定力,都要懂得如何對治。用成熟口訣法來說,就是前行破除心房——決斷心之根本(一步)、尋覓心之過患(支分爲叁步)、共同觀察心之來住去(支分爲四步)、不共觀察心之自性而抉擇爲實相大圓滿(支分爲五種辨別)。修行中何時依靠意識轉爲道用,何時依靠智慧轉爲道用,這就是善巧運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