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一)初禅的特點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一)初禅的特點  

  【正行修持尋思(如視水流之長短般)、伺察(明辨此等持)、喜樂(依其之力而得如柳絮般之輕安)之相似叁昧,其殊勝者具無念而尋伺等,即是初禅(叁處:梵衆天、梵輔天、大梵天。具五支法:尋、伺、喜、樂、定);】

  正行修行過程中是怎麼修行的呢?像四禅八定,先從小資糧道四念住開始入手,當時專注呼吸或其他不同之相,有很多修學方法。但在這個修行過程中,尋思不是很粗糙,比如所緣呼吸時,它不隨呼吸而飄動,在明明了了的狀態中知道呼、吸一系列過程。不要把尋思安立爲很粗大的妄念,否則就變成第六識了,那可不是初禅。初禅圓滿的時候,能預知未來一百年中發生的事情,是有神通的人。我們天天都具有第六識,但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所以修行中真的需要細致一點。雖然初禅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但懂得一些,相信對我們辨證見解有著很大的意義。如果把第六識安立爲初禅,我想真的會丟我們的臉。可能有些人有疑問:“上師,講解不淨觀的時候,您不就是讓我們專注在某一個境之上嗎?”是的,詞句上是這樣講解的,但要記住,緊接著我還說要自然,這裏面有很深奧的法。

  伺察、明辨此等持,不是在很粗糙的狀態當中,而是很細微。比如我們把心安住在某一個境之上,即便當時有多麼遷變,但好像已經很明了。此時還要細致一些,這個明了的明分可能還不夠。我們知道,第六識通常只能一心一用,在初禅的修行過程中,可能也是一用,但在非常細微的狀態中,還會有些神通神變。出世間禅定爲遍知,想想當時的清明度有多高!可不是僅僅有個明了就是出世間禅定。識也有明了,但識的明了具有能所對立,寂止由于摻雜思維的緣故,也有能所。這個要細致一點。

  初禅要具備的條件,第一個是尋思。比如在安住過程中專注呼吸,呼吸時一呼一吸的過程都知道,但是心不隨著它而飄動,就像看著河水流動,水流長短你都知道,但是沒有順著水流長短而走。初禅的第二個條件是伺察明辨此等持,就是不散亂地專注在某個對境之上。第叁個條件是喜樂,指身心達到輕安。初禅分爲叁處,分別是梵衆天、梵輔天和大梵天。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包括初禅、二禅、叁禅各叁處,四禅有凡夫叁處和聖者五處,加在一起爲十七天。初禅要具備五個支法,有尋、有伺、有喜、有樂和有定。

  講到這裏可能大家會有疑問:“我現前已經修完成熟口訣法智慧轉爲道用,但以上的這些感受我都沒有,這是什麼原因呢?”要知道,按照初禅的修學方式,可能修一輩子都在一禅,但爲什麼我們在修的過程中,不需要長時間修學一禅再進入二禅,二禅圓滿達到叁禅,叁禅圓滿達到四禅,只要短短幾天就可以進入無相定呢?這就歸結到顯密差異中——修行方便多,行爲無辛勞,根機爲上等之根機。如果放棄這些殊勝方便而單純講解禅定,可能我們也變成世間禅定了。

  下乘派修法就像一般的鳥孵出來的小鳥,剛從蛋裏出來的時候,身上的毛還沒長全,走動時也是歪歪瘸瘸的,根本不可能飛翔。這時必須慢慢等待它成長,從開始長毛,到走穩、跑動,最終翅膀硬了,才可能飛翔。下乘派修行者由于不具備根機的原因,要成辦圓滿的禅定,必須一禅圓滿方可修學二禅,二禅圓滿進入叁禅等。但是無上竅訣大圓滿由于具備特殊方便的原因,如同大鵬金翅鳥孵出的小鳥,它所有的成長過程都在蛋卵中完成,所以在破殼而出的那一刻,就可以展翅飛翔。如同這個比喻,我們當前好像不具備一禅的功德,但當我們一旦圓滿的時候,一切功德當下具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