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二)二禅、叁禅和四禅

  聖者言教 第二十七課(十二)二禅、叁禅和四禅  

  【依此修行,內心自然安住而護持,止息尋伺,身心起現大喜樂之等持,即是二禅(叁處:少光天、無量光天、極淨光天。具四支分:淨、喜、樂、定);】

  在第一禅的基礎上繼續修行,內心自然安住而護持,逐漸止息尋伺。也就是說,初禅中明了的粗分(能所)開始越來越淡,站在意識的角度,二禅中含雜的意識比初禅更細致一些。身心起現大喜樂之等持,指二禅比初禅更爲輕安。二禅具備叁處——少光天、無量光天和極淨光天,四個支分——淨、喜、樂和定。

  要知道,二禅和一禅最大的區別,是二禅中沒有尋和伺,見解很清淨。

  【如是于此喜之樂,無有耽著而護持,止息身之喜執,心中周遍不動妙樂之等持,即是叁禅(叁處: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具五支分:樂、舍、念、慧、定);】

  在二禅的喜樂中無有耽著而護持,止息身輕安的喜執。相對而言,身輕安的感覺比心輕安的感覺能所對立更爲粗大,所以叁禅的時候止息身輕安的喜悅,但內心當中的輕安、喜悅更熾盛,所以稱爲“心中周遍不動妙樂之等持”。叁禅有叁處——少淨天、無量淨天和遍淨天,具備五支分——樂、舍(有平等之顯現)、有念、慧和定。叁禅的時候已經相對具有智慧了。

  【于心之樂無耽著而護持,實執隱沒,于明空等持中專一安住,即是四禅(凡夫叁處及聖者五處,凡夫叁處: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聖者五處:無想天、無煩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凡夫叁處具四支分:念、受平等、想平等、等持)。】

  第四禅的時候,對心之喜樂已經沒有耽著,如是護持,實執開始隱沒,在明空等持中專一安住即是四禅。四禅有凡夫叁處和聖者五處。凡夫叁處是無雲天、福生天和廣果天,聖者五處是無想天、無煩天、善現天、善見天和色究竟天。凡夫叁處具四個支分——有念、受平等、想平等和等持。

  以上講解了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從文字上可能沒什麼不懂的,但要在實修中證悟這樣的見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