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八課(十五)士用果
【辛四、士用果
若善業未被嗔怒等摧壞,惡業未以忏悔等對治,彼等每一刹那均成倍增長,故其果成熟之時,各自感受苦、樂、平等,以彼等時間之長短,而遭受不同之壽量。】
如果往昔所造的善業沒有被嗔心等逆緣摧毀,惡業也沒有以忏悔來對治,無論所感得的是善果還是惡果,每一刹那都在成倍增長。尤其前世若造惡業,由于習氣延續的緣故,今生還會繼續造業,業障會越來越重,最終墮入叁惡趣中而感受無量痛苦。因此,我們應該時時將善法回向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避免善果被逆緣摧毀,同時及時忏悔自己所造的惡業,不令惡業增長。
【如是善惡之業雖暫時不顯,但任何時候皆不壞失,當因緣會遇感受果報時,定會成熟于自身,如《百業經》雲:“有情之諸業,百劫亦不失,因緣會遇時,果報當成熟。”】
無論現前從善還是造惡,即便果報暫時沒有呈現在你面前,也決定不會空耗,因緣會遇時,定會成熟于你的身上,所以我們決不能做惡業。
【如是所言,利益越小則過失越大,故不貪著現世利益,應認識善法利益而取受,認識惡業過患當精進斷除,且以不忘失善惡取舍對境之正念、辨別叁門行爲善不善之正知、于取舍之處謹慎取受之不放逸叁者,總于叁門,尤其心生不善之惡念,未形于身語二門前,應斷然舍除,並立即忏戒;】
惡業再小,也要及時斷除爲妙。若不能及時斷除惡業,不僅得不到很大利益,還會産生不小的過失。因此,從今天開始,善惡都要細致取舍。我們在講成熟口訣法時說過,不僅座上根本定需時時護持正念,調伏自心,出定的時候也要時時觀待自己的內心。若內心的念頭是善,當下要回向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若是惡,現前就必須斷除。
特別當你面對怨敵時,如果産生了嗔恨心,在身體還沒有開始打他、口中還沒有罵他,也就是在身語惡業沒有呈現之前,就必須斷除嗔心並立即忏悔。當然,我們現前還是凡夫,由于業及煩惱沈重的緣故,平常可能還有這樣的顯現,但作爲修行者,應該要時時提起正念。在起現惡念的第一瞬間就予以斷除,不讓它呈現于身語之中,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的行爲。
雖然由于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的恩德,現前亞青寺的修行人不需要到外面去化緣,但以前很多修行者都要去乞討。往昔有一位老和尚,平常認爲自己的見解很高。有一次去牧區乞討,看到一家人在帳篷門口栓了一條藏獒,守護牛羊。藏獒看見陌生的老和尚就開始狂吠並不斷掙紮,結果掙脫了繩索,直接撲向老和尚。當時老和尚嚇得雙腿發抖,倒在地上。幸虧家人及時出現把狗趕走,扶起老和尚,將他迎請到家中。在喝了一碗茶,吃了一點東西後,這位老和尚舒了一口氣說,可能由于他見解太高的原因,他現在已經不害怕了。我想,如果見解真的很高,應該在狗撲過去的時候也不害怕才對,但他當時已經嚇得發抖,等到危險過了,又有誰會害怕呢?
所以我們平常對治煩惱,並非等煩惱快要消盡的時候說自己沒有煩惱,而是當煩惱生起來的第一瞬間就及時斷除,這才是正念。比如有些忘失正念的人,往往在嗔恨心生起時不能及時予以斷除,等口中開始謾罵或身體已經打人後,才發現自己不應該這麼做,因爲對方是自己的金剛道友。即便你認識到嗔恨心的過失,後悔自己當時不該這麼做,但若不及時忏悔,也已經造下了惡業。所以修行好壞不在于平常心情愉快時的感覺,而應該體現在生活的每一個當下。
【若生一念善心,當歡欣隨喜,使之延續不斷,輾轉增長,並即刻回向發願印持。如《行境清淨經》所說般,于無記業,即以意樂轉變趨向善法,叁門應恒修轉向善法之方便。此爲思維因果無欺而舍棄妙欲貪著之引導法也!】
若生善心,應即刻回向發願印持。若呈現無記之業,則應提起正念,將無記之念轉爲善法。我們講解發心時說過,惡念要斷除,無記之念要轉變。相對惡念,無記之念不需要斷除,因爲它的業障並不很沈重,但若不轉變而隨順無記之念飄動,則不會有絲毫之功德。
《聖者言教》從十不善業的角度講解了等流果等果報,雖然我們在詞句上做了一些細致的解釋,但回去以後應該多看幾遍,特別對于沒有細致講解的十善業,應細致思維、理解其果報。這樣一來,你會更清楚因果不虛的道理,並在以後的修行過程中,更加謹慎因果的取舍。我想若能如是觀想、修行,意義非常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