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九課(叁)有漏功德和無漏功德
【戊四、思維輪回痛苦
爲生起出離慈憫而修心,分二:總說和別述。】
修學輪回過患的真正目的是爲了內心生起厭離心。知道輪回是痛苦之處而不羨慕輪回中暫時的快樂與繁華,追求永恒不變的快樂——佛的境界。
【己一、總說
蓋恐怖、令衆生畏懼者即是輪回。流轉于何處?即叁有頂直至無間地獄間,六道任何一處。補特伽羅:即流轉之一切衆生。流轉之因:依有漏善惡業力。】
什麼是輪回呢?讓我們産生恐怖者,就是輪回,因爲它是痛苦之處。輪回流轉于無間地獄到欲界、色界、無色界之間的六道任何一處,但作爲修學更高法的弟子,對輪回的認識不要僅僅樹立在外境,像人間的山河大地,燃燒著熊熊火焰的地獄等。輪回是一種來自貪嗔癡煩惱的顯現,由于有了貪嗔癡才會呈現輪回的痛苦,所以我們要畏懼的是貪嗔癡煩惱,若想從痛苦中獲得解脫,必須斷除痛苦之因——貪嗔癡。我們現前講解的一系列善法,都是爲了對治輪回。
是誰在輪回中不停流轉漂泊呢?當然是被貪嗔癡煩惱束縛的凡夫衆生。流轉之因是什麼呢?就是有漏的善惡業力。所謂的惡,當然是貪嗔癡煩惱。有漏的善,是指沒有攝持清淨發心、清淨正行和清淨回向的一切善行。若沒有清淨發心攝持,善根不會轉變成無量;沒有清淨正行攝持,善根很容易被惡緣摧毀;沒有清淨回向攝持,善根無法越來越增長。因此要把自己的一切善法轉變成無漏功德,必須依靠叁清淨法(即叁殊勝法)。
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解釋有漏和無漏。比如一個杯裏能盛十口水,當你口渴喝一口水的時候,可以享受一口水的快樂,但是杯裏已經少了一口水,只剩下九口水。當你把杯裏的九口水都喝完,再口渴的時候,就要感受口渴的痛苦,因爲杯裏已經沒有水了。有漏功德就是這樣,在你享受快樂的果報時,它的因會逐漸減少。原因是往昔從事一切善行時,沒有以叁殊勝攝持,表面顯現上雖然是善法,有功德,但這種功德是有漏的。如今世上乃至我們平常做事情的時候,,也有類似的感覺。比如以前做什麼事情都非常順利,只要去做,沒有一件做不成的事,因此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但是過段時間後事情好像發生了改變,想什麼可能並不如意,做什麼更不成就。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由于有漏功德。往昔在享受的過程中,善因逐漸減少,當善因消盡,就要開始遭受痛苦。類似的顯現在當今世上比比皆是。像有些企業家,開始做事業的時候可以說一帆風順,但後期卻一敗塗地,變成一個乞丐,甚至有些無法面對世間和親人而選擇離開這個世界。按照我們的邏輯,第一次做事的時候,知識、經驗乃至多方面條件可能並不充足,所以失敗的可能性更大;隨著時間流逝,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技能後,應該做得更好,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很多人在事業風生水起,有了一定的積累之後,卻越做越糟。雖然很多人將這種顯現歸因于激烈的競爭,但細致觀待,往昔也不是沒有競爭啊?所以僅憑自己的努力成辦事業恐怕還是很困難的,還要觀待自己的福報。頌曰:“勤勞如山王,不如積微福。”在享受成功的時候,應該要多積累一些福報。也就是說,在你口渴喝水的時候,別忘了往杯裏持續加水,這樣,無論你喝多少,你的杯裏永遠是滿的。
如今世上由于業及煩惱沈重的緣故,不懂福報的道理,不懂因果的真理者比比皆是。他們認爲自己現前擁有的一切,都來自于自己的智慧和偉大。若真是這樣,他們的事業應該一直成功沒有失敗。但現實並非如此。在享受福報的時候如果沒有積累福報,一旦福報消盡,無論如何努力,都不能成就所願。這就是有漏功德。
無漏功德猶如我們擁有一個神奇的水杯,當杯中的水被喝的時候,它自然會蓄滿,所以這杯水永遠喝不完。要成辦這樣的境界,必須以叁殊勝法攝持一切善行。
漂泊輪回的因是有漏的善惡業。要記住,行持善法的目的是爲了調伏自己的內心,成辦無漏功德,只有它能消盡自己的煩惱。有漏善行雖然表面上是善,但它不能消盡漂泊輪回之根源和習氣。所以爲了成辦解脫,我們必須依靠叁殊勝法成辦無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