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九課(五)貪心的過患
【複次,貪求亦無有厭足,《廣大遊舞經》雲:“大王天界諸妙欲,一切人間善妙欲,此等妙欲一人得,亦不知足複尋覓”。】
輪回時時都在貪嗔癡煩惱之中,所以衆生的貪心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就像《廣大遊舞經》中所說,即便一個人擁有了天界所有一切財富和人間所有一切妙欲,他還是不滿足,還會繼續追求擁有更多。
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在《精要明鏡》中曰:“縱能自在叁界,仍不可心生滿足。”就是說,若不斷除貪執,即便擁有叁界的一切財富、權勢,還會覺得不夠。世上有多少人,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想得到十,但在真正得到十的時候,就會想要得到一百、一千甚至一萬。貪心如同一個無底洞,只要被貪心攝持,無論你得到多少,永遠不會覺得滿足。我等曆代傳承祖師無垢光尊者在《七寶藏》中講解,輪回就是這樣的,依貪嗔癡煩惱起現的一切,永遠不會圓滿。
作爲修行者,在知道這些道理以後,在不餓不冷的前提下,想得最多的不應該是世間的財富,而應該是佛法。世間財富即便多麼圓滿,只要你的內心不知足,在別人眼裏你可能是個富足的人,但在你的內心深處,你永遠是世上最窮的人。所以我們應該知足。細致觀待,即便我們現前名下擁有多少財産,若不精進修法,這些財産又能爲我們帶來什麼呢?如果明天呈現無常,我們所謂的“擁有”就會變成“一無所有”,生前具有的一切不僅不能爲我們帶來一點點快樂,還可能由于對世間財富的極端貪執,成爲直接墮入地獄的惡因。
【于五妙欲之誘惑前放逸享用,貪著無有厭足,不僅如此,尚成掠奪叁有之善趣與解脫性命之過失。】
只要被貪心束縛,就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總想不斷拓展自己的事業,增加自己的財産,擴張自己的權力。但這樣做的結果,卻讓自己失去了獲得善趣及解脫的機會。如今世上這樣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嗎?由于被貪心束縛的緣故,即便對佛法有稍許信心,也放不下對世間的追逐,總想過段時間當一切條件成熟以後再好好修法。但什麼時候才是成熟呢?
我們先舉個例子。世間人無論從事事業還是生活,都是爲了家庭。但這個家庭不是我們今生才開始成辦的,無始以來,我們的祖先一直在成辦著這個家庭。無論以上他們做得如何,都沒有圓滿,現前又輪到我們,難道我們能把這個家做圓滿嗎?細致想想,無數祖先都沒有圓滿的事業,我們可能圓滿嗎?我相信只要沒有斷除貪心,即便一輩子都在殚精竭慮地謀求發展,也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我在漢地見過很多自己創業的企業家,在他的名下有很多很多企業。從總的角度來說,財富、名譽、地位、權勢等多方面條件都很成熟,在我們眼中,應該算是一個成功人士,但以我的觀察,無論是他平常的吃穿用度,還是內心的滿足感,都跟一個窮人沒有絲毫之區別——今天覺得不如這個人,明天覺得不如那個人,沒有知足的時候。
如今很多修學佛法的佛門弟子對福報的理解也有些偏袒,他們把福報等同于世間財富,認爲擁有豐裕的世間財富,才算有福報。但要記住,若將福報僅僅樹立于世間,可能永遠沒有圓滿的時候。一個內心貪執熾盛的人,即便擁有的財富多麼充足,在世人的眼中多麼富有,站在他自身的立場之上,他可能是世上最窮的人。我們現前修行的目的是爲了調伏自心,所以要尋求福報,也應該在內心中圓滿。
看到這裏,可能有些人會想,這樣做是否有點精神安慰的意思?我們現在得不到很多世間財富,所以就在內心給自己一個安慰,說自己很滿足?當然不是。調伏內心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具備世間所有的財富。禅宗有這樣的說法:“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在聖者面前,即便是一般的土石,也可以樹立爲金銀珠寶。所以以後在修的過程中,要時時調伏自己的內心。
輪回是無底洞,如果不調伏內心,今生即便創造的財富再多,在無常降臨的那一刻,也只能舍棄一切,孤單上路。而今生爲創造財富而造的惡業,都將成爲未來漂泊輪回、遭受痛苦之因。所以貪心具足掠奪叁有之善趣與解脫性命之過失,要牢牢謹記,細致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