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二十九課(六)觀修不倦生死、怨親不定而生厭離心

  聖者言教 第二十九課(六)觀修不倦生死、怨親不定而生厭離心  

  【不倦生死者,如《致弟子書》雲:“未有不曾住過之地處,未有不從腹育之衆生,未有不經島間之河流,無有虛空不遍之處所。”一個衆生作我母親之數量無法計數,數數投生于一類衆生之屍骨,若堆聚一處,其體積之巨,則可等同于此世界,如今尚未生起厭離,即具如是過失。】

  如《致弟子書》中所說:“未有不曾住過之地處”,無論全世界哪一個地方,哪怕一個巴掌大的地方,我們都曾經住過很多很多次。“未有不從腹育之衆生”,叁界六趣一切衆生都曾做過我們的父母,養育過我們,我們也曾做過他們的父母。“未有不經島間之河流,無有虛空不遍之處所”,無論外器山河大地什麼地方,我們都曾經住過;無論內情有情衆生什麼身份,我們都曾經當過。一個衆生做我們母親的次數是無法計數的。如果把我們無始以來投生爲一類衆生的屍體聚集一處,可能比我們現前居住的地球還大。如今我們對輪回仍舊沒有厭離,還在執著世間,追求世間名利,充分說明我們業及煩惱沈重。

  比如有些人總想移民,對現前的住處總是感覺不滿意,實際上,我們投生在這個世界的次數無可計量,就是巴掌大的地方我們也投生過很多次,如今還不滿足的原因,當然是內心煩惱沈重。可能有些人會質疑說:“往昔我是否享受過這一切,我一點都不記得,所以我要去見識見識。”細致觀待,我們小時候去過、享受過的地方,如今還記得嗎?即便那是世界上風景最美、條件最好的地方,即便當時我們感覺多麼滿足,恐怕到了今天,我們的內心還是像沒有去過一般。所以,羨慕輪回,不是因爲我們在輪回中沒有享受過,沒有滿足過,而是內心煩惱沈重的表現。因此,我們應該對輪回心生厭離,從此追求解脫之果位。

  【怨親不定者,如《親友書》雲:“父變爲子母成妻,諸人爲仇或爲親,具有顛倒性之故,世間少許無定准。”此生亦如上述:“刹那成密友,須臾複結仇”,故無有實義,彼等唯不離貪嗔之自性。】

  輪回中怨親不定。如《親友書》中所說,輪回流轉,父親可能會變成兒子,母親可能會變成妻子,衆生之間有時可能是仇人,有時又可能投生爲親人,沒有決定性。比如前世的親人,今生可能成爲自己的怨敵;前世的怨敵,今生可能變成自己的親人。

  往昔有一位修行者,看見一個婦女一邊懷抱一個小孩,一邊吃著一個魚幹,旁邊有一條野狗,想吃魚幹的骨頭,這個婦女就拿石頭去打這條野狗。當時這位高僧大德以神通觀察,發現這個婦女懷抱的小孩是前世謀殺她的凶手,她口裏吃的魚和用石頭擊打的野狗,是她前世的父母。看到這一幕,這位高僧大德不禁感歎:“口食父肉打其母,懷抱殺己之怨仇,妻子啃食丈夫骨,輪回之法誠稀有。”輪回就是這樣,往昔的冤仇可能成爲如今摟在懷中的親人,往昔的親生父母如今變成自己的仇敵,甚至有時還在吃自己父母的肉。輪回中怨親不定,具有顛倒性,所以我們要遠離輪回。

  有時我們也可以觀察身邊的人事,有多少親密無間的好友,最終由于種種原因而反目成仇。所以輪回中的一切怨親都沒有實義,都是由于貪嗔癡煩惱沈重才有這樣的顯現。我們應該通過修學輪回過患而對輪回生起厭離心,進而斷除輪回顯現之因——貪嗔癡煩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