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二十九課(八)禅定修行必須配同方便
僅僅在文字上了知叁有的過失,當然也有功德,但還有些不足。特別在我們平常修持禅定的過程中,要時時銘記這一點——當自己的內心沒有被無漏善法攝持之前,即便當時禅定的感覺多麼豐富,只要落入世間禅定,別說一次入定只有兩叁個小時,即便時間再長,最終仍不免墮落。
細致觀待,色界一禅可以安住六千個大劫,無色界天可以安住八千個大劫,但最終還是墮入叁惡趣,原因是什麼呢?就是內心沒有被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攝持。所以我們在平常修禅定的時候,不要僅僅爲了止息一切妄念而在無分別狀態中安住。有人把這種無分別狀態安立爲出世間禅定,當然是錯誤的,因爲出世間禅定必須配同著方便。需知,心的本性是便智雙運,僅有智慧空分沒有方便明分是遠遠不夠的。那什麼是方便明分呢?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等功德。若不具備這些功德,僅僅空言見解,恐怕對解脫無有助益。
有些初行者可能會有疑問:“剛開始修行期間,我的禅定可能僅僅是世間禅定,若不能落入世間禅定,又不能執受出世間禅定,該怎麼辦呢?”我們在講解禅定的時候說過,對于初學者要止觀交修,也就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而行。安住修的時候可能純粹是世間禅定,但是由于配同觀察修的緣故,所以能提起明分,也就是出世間功德出離心、菩提心和信心。兩者配同一起長時間串習,可以讓自己的安住心越來越趨向于出世間禅定,到達一定時候,禅定會變成出世間禅定——觀中有止,止中有觀。
有些人可能認爲在禅定中感覺到一些明了的狀態,就叫做觀。但要記住,我們說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有明空不二的感覺,這個“明”是樹立在叁種功德之上,而不僅僅是一種明了。反觀自己的禅定,在明中怎麼樹立出離心?怎麼樹立菩提心?菩提心要具備兩個條件,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禅定中是否具備?信心分爲叁種,無論是有緣信心還是無緣信心,禅定中是否具有?當這個明分不具備叁種功德時,你所謂的禅定純粹就是世間禅定,你所謂的明可能就是前五根識,這種無念狀態當然不是出世間禅定。所以要記住,不要僅僅爲了止息妄念而止息妄念,天天都在無念而無念中修行,時間再長也就是那麼回事。我們放下世間的一切追求,千裏迢迢來到高原求法、修行,當然不是爲了追求世間禅定,所以初次修法期間,止觀交修非常重要。
堪布昂瓊曾經說過:“有希望的弟子平常可以在出世間禅定中從事一切善法。”比如在修上師瑜伽期間,念誦蓮花生大師心咒的同時安住,念誦是觀,安住是止,這時兩者是一如的,不像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安住必須要靜,觀想必須要起心動念。從思維的角度,止觀完全是兩個概念,不能圓融一味。往昔我第一次聽漢地人說,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我說:“臭和香真的可以同時存在嗎?”是的,沒吃過臭豆腐的人可能會這麼問,就像沒修過禅定的人,說到又要止又要觀的時候會有疑問,兩個心所怎麼能圓融一體呢?這充分說明你的禅定定力還不夠,或者沒修過禅定,即便修過禅定也僅僅是世間禅定,是一種單純的寂止,無法理解止觀雙運的境界。我希望在座的弟子們在平常的修行中能細致體會這一點。
如果在修行過程中將觀察修擱置一旁,僅僅在安住修中尋求解脫,除非你的根機很高,在安住修的同時已經具備觀察修,否則應依止觀交修,並在長時間的串習後,自然形成止觀雙運。修行中決不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認爲觀察修是一種起心動念而舍棄,一味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修止。這種修行不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尤其這種所謂的明空不二僅僅是前五根識般的無念,成辦不了解脫。雖然初禅是一切功德之基礎,但初禅必須配同觀察修,配同方便,不是單單一個初禅就可以達到出世間禅定,否則色界和無色界天也能成辦解脫,不會最終墮落。這個道理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銘記心中,並在修行中如實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