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一)善巧運用
我們在修學成熟口訣法的整個過程中,初次修法時以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方式調伏煩惱。作爲密宗弟子,雖然平常著重安住修,但由于根機等一系列條件不成熟的原因,觀察修也非常重要。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若無所觀豈證悟。”初次修法中,若不借助思維的輔助,如何能成辦心的本性?雖然曆代高僧大德也示現了一些不需要依靠思維而當下了悟的公案,但反過來問問自己的條件是否能與曆代傳承祖師相比?若不能與祖師相比,就必須要遵循方便教授的要點而修行。因此在平常的修行過程中,時時銘記善巧運用非常重要。
在座的弟子平常都在修學成熟口訣法,是否已經懂得根據自己現前的見地,如理如法地運用調順煩惱之方便?比如由于無始以來習氣煩惱沈重的緣故,修行過程中難免會産生昏沈和掉舉,現前是否已經了解如何運用而非直接斷除和轉變。當然,斷除和轉變的功德無量,但作爲修學密宗的弟子,必須要知道如何運用。若不懂得這一點,可能時時都會被煩惱所束縛。如果因爲修行過程中昏沈掉舉非常沈重,就覺得自己這一座修得很不好而郁郁寡歡;或者當昏沈掉舉稍微少一點時,又認爲自己的修行很不錯而沾沾自喜,這樣的理解充分說明你還沒有真正領悟什麼是運用。
總的來說,我們把成熟口訣法總分爲意識轉爲道用和智慧轉爲道用,當昏沈掉舉起現時就要懂得運用。若不懂得如何運用,內心時時因昏沈掉舉而感到悲傷,即便已經求完成熟口訣法,但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將竅訣法擱置一旁而自搞一套,恐怕成熟口訣法對你並沒有起到一點作用。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已經懂得如何在昏沈和掉舉期間運用善巧方便對治煩惱。尤其初次開始修法期間,我們的見解還沒有達到見道,沒有證悟到大覺第一入定之境界,這時境與有境的分別依然嚴重,難免會産生有時修行好、有時修行不好等一系列顯現。要記住,這些顯現都只是過程,我們不能以自己當時的感覺來樹立自己見解高低。比如這一段時間修行的感覺很不錯,就認爲修行很好;過兩天可能因爲四大不調的原因,身體某些地方不舒服導致煩惱越來越重,內心始終無法平靜,感覺不如往昔,就認爲自己的見解開始往下墮落了。實際上,這些都只是正常的過程而已。
舉個例子。我們將現在所處的地方稱爲起發點,將要去往的某個地方作爲終點,一路上我們可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風景——有些風景與終點的風景一模一樣,有些則完全相反。但無論風景好壞,都只是途中的風景而已,只要你自己不停留在原地,按照既定路線前行,就能迅速到達終點。我們平常修法也同樣一個道理。在修行過程中難免會産生時好時壞的現象,但無論什麼顯現,都只是過程而已,我們不能以此來衡量自己見解的高低。否則,當你修行到達一定的時候,可能就會退轉。比如在煩惱熾盛、昏沈太重的時候,你會覺得自己修行很差,並産生許多不必要的煩惱妄念——密法雖然殊勝,自己是不是不堪爲密宗根器?修行出現退轉,是不是因爲自己修加行的時候重數量輕質量所致,所以應該再修一遍加行?是否自己這兩天遇到什麼破戒之人?等等。當內心生起這些妄念的時候,充分說明你還不懂善巧運用。
要記住,妄念多並不可怕。華智仁波切在《叁句精要》當中曰:“若能轉爲道用,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自性之功能。”若能時時將這句教言銘記心中,平常也以此作爲調伏煩惱之主要方便,相信平常妄念如何起現,都不會擾亂你的心,也不會讓你産生很多煩惱和情緒。這就是我們反複講解善巧運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