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二)總說人道根本痛苦
【辛二、人道痛苦
人道痛苦分二:根本痛苦與支分痛苦。
壬一、根本痛苦
契經雲:“凡一切受即痛苦。”看似快樂之一切享受,即是變苦,如欲得安樂而飲食,卻遭受病苦;】
我們平常所做的一切都是痛苦。即便看似快樂的一切享受,本質上也是痛苦,因爲現前感覺到的快樂,下一瞬間可能變成一種痛苦。我相信每個人都有類似經曆。記得小時候,我常常想,父母在世時,時時呵護自己,因此內心非常快樂,但這樣的幸福時光又能有多久?父母總是要去世的,當父母去世時,前面的快樂瞬間會變成痛苦。又比如有些人早上還在享受快樂,一切感覺良好,但體檢後得知自己身患疾病,馬上就會感受疾病的痛苦;又或者爲了快樂而去餐廳吃飯的人,結果卻因食物中毒而住進醫院。類似這樣的顯現比比皆是。因此,前一刻感受快樂,緊接著轉變爲痛苦,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我們絕不能認爲它是永恒的。
【一切痛苦感受,便是苦苦,如行苦上複加猛勵痛苦,或如麻瘋病人又生毒癰;】
前面的苦還沒有消盡,後面的苦緊隨而至,便是苦苦。如同麻瘋病人又生毒癰般,這樣的顯現在人間也比比皆是。
【一切等舍感受,便是行苦,如現今吃、喝、穿衣、打扮等一切舒適行爲,即成辦痛苦之因,而感受痛苦之果,故諸行即痛苦】
臨時感覺有一點點快樂,實際當中卻是在造業,當因緣和合時,就要感受極大的痛苦。這就是行苦。
無論是飲食還是衣服,乃至當下的一切享受,都是在造很大的業。比如當今在漢地,很多人聚集一起去飯店吃飯,雖然飯桌上菜色豐富,但在享受饕餮盛宴的同時,就是在造極大的惡業。一旦因緣和合,果報現前,就會遭受極大的痛苦。我們現前要精進修法的原因就在此上。
【譬如飽而成饑,饑而得飽,似爲安樂,若爲真實安樂,則須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但並非如此,其亦轉變爲痛苦,故非爲真實安樂之征象。如是行、住、冷、暖等一切看似舒適之相,無非痛苦暫息、相似安樂而已,實乃輪回及一切造作,皆遍布行苦。】
餓的時候能吃飽,渴的時候能喝水,對我們而言似乎是一種快樂,但細致觀待,它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爲幾個小時後我們又會感到饑渴,快樂又轉變成痛苦。如果飽足是一種真實安樂,這種感受應該長時間存在,不會饑飽交替。又比如行、住、冷、暖等一切看似舒適之相,實際上都只是痛苦暫息的相似安樂而已,因爲輪回及一切造作都遍布行苦。
現前漢地大部分小孩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被長輩視如掌上明珠,疼愛有加,因此成長過程中可能沒有感受過很多痛苦。即便我們如何講解人間痛苦,他們也難以想象。在座的很多弟子,可能有時也有類似的想法,雖然聽說天界和西方極樂世界比人間更爲殊勝,但總覺得人間也挺舒服的。
往昔釋迦牟尼佛時期也有類似的顯現。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難陀非常貪戀妻子的美貌和人間的生活,雖然平常也在行善,但目的無非是爲了繼續這樣的生活,沒有想過要成辦解脫。有一天釋迦牟尼佛讓難陀與他一起去天界度化衆生,去的路上看見很多野猴,其中一只母猴身上的毛都快掉光了,非常難看。釋迦牟尼佛問難陀:“這個母猴與你的妻子相比,誰更好看?”難陀委屈地想,他的妻子不僅不是旁生,而且還非常美麗,怎能與這只猴子相比?于是他對佛陀說,還是妻子好看。
當他們來到天界,難陀眼見美輪美奂的宮殿,以及宮殿主人享有的無量財富和美得無法用言語形容的仙女,內心完全斷除了對人間的執著。他發現一間宮殿雖然布滿財富,衆多仙女圍繞法座周圍,卻沒有主人,于是詢問那些仙女,這座宮殿的主人現在何處?她們告訴他,這間宮殿的主人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他現前在人間行善,來世將投生天界安享天福,這個法座就是爲他提前准備的。聽到這裏,難陀高興得心花怒放,決定要好好修行。在釋迦牟尼佛問他妻子與天界的仙女誰美時,難陀說,和天女相比,他的妻子如同醜陋的野猴。凡夫的心就是如此無常,一點都不可靠,剛剛還贊不絕口,轉瞬間就會棄如敝履。知道這個道理後,我們更要精勤觀修輪回過患,看破世間虛幻無常的本質——隨著我們內心的變遷,原來的無價之寶,可能轉身就會變得不值一文。
難陀回到人間後,放下家庭精進修法,即便有時覺得很辛苦,但一想到天界的快樂,還是非常精進。因爲難陀追求的不是解脫,爲了避免其他弟子沾染難陀的汙點,釋迦牟尼佛讓其他弟子遠離難陀。難陀雖然孤獨傷心,但依然精進修法,因爲他一心希求天道果位。
一段時間後,釋迦牟尼佛又帶著難陀一起去往地獄。來到地獄後,難陀滿目所見都是慘烈的情景,所聽都是衆生悲慘的叫喊,不禁心驚膽戰。他看見一口空鍋,旁邊有許多獄卒在燒火,雖然烈焰熊熊,鐵鍋裏的水也已經滾燙沸騰,但一個衆生都沒有。難陀心中奇怪,不禁發問,爲什麼其他鍋裏擠滿了人,這口鍋卻一個人都沒有?獄卒回答說,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難陀現前在人間修行,未來獲生天道,當他天福享盡,就要到這裏受苦,這口鍋子就是爲他准備的。聽到這裏,難陀對輪回生起了無比的厭離心,他找到釋迦牟尼佛說,現前他已經明白了,雖然天道可以享受快樂,但這樣的快樂並不究竟,最終還是會墮落到地獄中感受種種痛苦,因此他要修學究竟解脫之法。
同樣一個道理,在座的弟子眼光也要看得長遠些。修行中僅僅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中,沒有真正的出離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說過,即便你修學的法有多麼深奧,如果只具有下士道出離心,就只能得到人天福報而非解脫;若只具備中士道出離心,則只能獨自獲得寂靜涅槃;只有具備菩提心才能真正成辦解脫。所以對于輪回過患等一系列道理,需要長時間觀修,平常多閱讀一些這方面的教言,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