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八)怨憎會苦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八)怨憎會苦  

  【癸二、內苦

  內苦分爲: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不欲臨苦。】

  接下來講解內苦。內苦分爲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和不欲臨苦等四種苦。

  【1、怨憎會苦:未遇怨敵前,即生擔憂相遇之痛苦,一旦逢遇,則有擔心不能抗對之痛苦,並具無法堪忍嗔恨之痛苦;即使稍有財物,亦擔心被偷、被搶、丟失,時常白天守望,夜裏看護,生怕遭人掠搶等。】

  人道時時都有這樣的痛苦。稍許有一點財物就開始擔心,是否會被偷盜,不得不日夜守望。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有一頭牛就有一頭牛大的痛苦。因爲在養牛的過程中,不能天天將牛拴在家裏,白天要放牛出去吃草,內心忍不住擔心牛是否會被偷走;晚上牛欄裏稍微有點動靜,又急急地跑出去看自己的牛還在不在。由于貪心太重的緣故,常會覺得一頭牛不夠,應該再找一頭牛,這樣才能生很多小牛。但這樣一來,你的煩惱也就源源不斷地産生了。

  【故應思維:如是積累、守護、增長財物極其苦惱,其非永屬自己,尚成後世墮入惡趣之因,須心生厭倦。】

  因此,應當時時思維,世上的任何財産都不會長遠屬于自己。尤其現前世間人常常爭奪各種財産,甚至不惜與親友反目成仇,仿佛一旦擁有就永遠不會失去一般。實際上卻不會如你所願。即便今天你爭到了這些財産,在你離開這個世界時,也拿不走一分錢。那時不僅是財産,連你最最貪執的身體也不再屬于你。因此我們真應該多修修無常。

  在人生短短幾十年中,讓自己的內心産生極大的煩惱是非常不值得的。比如世間人組成家庭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幸福,但由于個人性格和煩惱的緣故,彼此往往會産生一些矛盾。我也常常告誡弟子們,既然已經形成家庭,充分說明彼此宿世因緣深厚,不要因爲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煩惱。想想人生幾十年,煩惱已經很沈重了,真沒必要再給自己添一點煩惱。若能如是思維,相信無論你的生活還是事業都會越來越好。

  我們應該在輕松快樂之中配同著修法度過這一生,而不是天天沈浸在煩惱中,這樣的人生真的太不值得了。如果你可以長久留在這個世界上,可能還可以慢慢選擇,但人生短短幾十年,甚至明天就可能是活在世上的最後一天,又何必這樣锱铢必較呢?當然,我們也不是在完全沒有原則的前提下如是講解,但有些小事真不必斤斤計較。總之,我們應該如是細致思維,並對輪回心生厭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