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九)愛別離苦

  聖者言教 第叁十課(十九)愛別離苦  

  【2、愛別離苦:與親友未離別時,則擔心分離之痛苦,一旦離別時,較之自己死亡更爲痛楚,且尚需面對親友病、死等痛苦。】

  我們平常都害怕與自己的親人分離,但講解愛別離苦並不是說從此以後就不再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友,而是告誡大家要認清無常的真理,不能再過分執著。

  記得五六歲時,我的奶媽去世了。父親告訴我,她從此再也不能陪我了。當時我怎麼也想不通,于是爬到山上的草叢裏很認真地想:奶媽今天去世了,說明父母過幾天也會離開我,包括自己也有離開的一天。今天奶媽去世,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她離開,難道父母去世時,我也只能這樣眼睜睜地看著嗎?我能爲他們做什麼呢?我十二歲出家,十六歲離開家鄉依止如佛般的上師,在上師身邊不能說很精進,但也一直在修學佛法,所以與世間人相比,執著可能沒有那麼強。但每當想到父母離開,內心也充滿悲痛。

  曆代高僧大德曾經說過,我們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我們行善造惡,即便不親自回向給自己的父母,由于因果不虛的緣故,父母也可以感受功德或果報。往昔格薩爾王是蓮花生大師意之化身,從功德的角度來說是具德者,從顯現而言是國王,他征服很多其它國家的事業,稱之爲降魔。當時很多地方的衆生沒有佛法的教化,遭受著極大的痛苦,因此格薩爾王開始降魔。但在降魔過程中也殺了不少衆生,由于沒有及時將他們的靈魂超度到好的地方,所以他的母親去世後墮入地獄。格薩爾王問死主閻羅,他的母親一生中沒有造過地獄之因,爲何會墮入地獄,閻羅告訴他,由于格薩爾王是大德,所以無論做什麼都不會有任何影響,但在降魔事業中死去的很多衆生,靈魂沒有得到及時超度,因此即便他的母親沒有造過地獄之因,這個業報只有母親來受。格薩爾王問閻王,他該做什麼才能讓母親得到解脫?閻王告訴格薩爾王,欲令自己的母親獲得解脫,要做很多善事,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了消盡自己的業障。如同這個公案所講解的道理般,雖然我年幼時確實不能做很多,但後期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做了很多授記,因此我自己能做得到的善法,我一直在做。

  總有一天,我們會與親友分離,而自己也會從人間消失,即便我們有多麼不願意,都無法改變這一現實。如今很多世間人都專注于打造自己的一番天地,並且時時爲之努力。雖然他也會想到有生有滅是大自然的規律,但在打拼事業的過程中卻想不到這一點,反而認爲一切是永恒不變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若想以世間的方式去打造自己的天地,都能有所成就,至于成就多大,則依個人的福報和努力來定。但現前我們不去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爲我們已經深深地了知,無論能打下多大的天地,自己又能擁有享受多長時間呢?一旦無常降臨到自己的身邊,我們只能帶著痛苦離開這個世界,真太不值得了。蓮花生大師曰:“今生的時間再長也是少許個月,未來的時間才是無量的,想要在來生不遭受任何痛苦,現前就要精進修學佛法。”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弟子都已經知道這個真理,因此現前已經把身心完全投入修法當中精進修行。

  當然,作爲在家居士,必須要承擔家庭與社會的責任,但作爲大乘佛子,我們還擔負著願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都能離苦得樂的責任。雖然因爲個人福報不夠的原因,只能在高原短時間修行,但修行並不僅僅局限于高原。我們贊歎高原修法殊勝,是因爲這裏佛教氣氛濃厚,只要一進入這樣的環境,就會不由自主地與佛法相融。回到漢地,則幾乎看不見與佛法相關的事,也聽不到與佛法相關的言論。在這種條件下讓自己的內心清淨下來,恐怕非常困難。雖然漢地也有佛教聖地,但很多都成爲了有錢人的娛樂場所,若要是條件不允許,即便想進入聖山得到加持可能也難以如願。末法時代,佛教已經衰敗至此,還能繼續存在多久,誰都不知道。因此在這寶貴短暫的時間當中,我們應該要咬緊牙關,精進修法才對。如果再拖延修行時間,恐怕多方面條件都會越來越不成熟。因此現前要把握時間,精進修法,不要再像世間人一般,在貪執中虛耗人生。

  【尤其父母、兒孫間相互極其憐愛,于彼等行、住、勞作、病、死等希望與擔憂,恒常逼迫而遭受痛苦。】

  俗話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時時刻刻都會想到自己的子女,這些擔心雖然是從世間角度出發,並非佛教所提倡,但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徒都是無情無義的人。情義有很多種,有些情義很普通,有些情義很深刻。深刻的情義雖然建立在普通情義的基礎之上,但比普通情義更普遍、廣大、無私。進入到深刻的情義之中,是我們當前所做的事。從早上醒來到晚上進入夢鄉,心裏時時刻刻牽挂著衆生的福祉,並爲衆生的福祉精進修行,所以,我們的情義應該更爲深廣才對。

  要記住,我們現前講解的教言僅僅站在普通情義的層面上,這種父母與子女間的世間牽挂,沒有什麼意義。細致觀待,當父母離世的這一瞬間,作爲子女,即便當時在父母面前緊緊握著他們的手,口中又能說些什麼呢?除了“再見”、“永別”、“再續前緣”,還能說什麼呢?如果真的對父母有深刻的情義,對他們而言,最有意義的就是現前開始精進修法。

  【故應思維:彼等無有絲毫之利益或救護,須心生厭倦。】  

  我們要對世間執著的情感心生厭倦,因爲這種執著是自他痛苦的根源,而不是變成沒有感情的“植物人”、“癡呆者”。若是如此,可能很多人都會害怕成爲佛教徒。因此,這些道理都需要細致了解一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