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心慧語 自識篇(慧律法師)

  佛心慧語.自識篇

  (叁)自識篇

  ◆修行是點滴工夫。

  ◆把自己的心淨化了、安定了,法就會從你的生命中升華、顯現,而迸發出你生命的潛力。

  ◆所有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是馬拉松的成績,而是接力賽的成果。

  ◆“強順人情,勉就世故”八個字,誤郤你一生大事。

  ◆即今休去(放下)便休去,欲覓了時無了時。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人活著,唯一任務,就是淨化自己,發掘生命的唯一真實。

  ◆心若不安,生活就形成對生命的懲罰,作弄與煎熬。

  ◆你硬要把單純的事情看得很嚴重,日子就會不好過。

  ◆人命呼吸間。朋友,珍惜!

  ◆身遇患難,宜憶古人之曾遇此者,勝于此苦。必須心安、切忌憂慮。

  ◆有容德乃大,有忍事乃濟。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違,即忿然發——是無涵養之力。

  ◆信仰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

  ◆交通擁擠、車輛多,找不到停車位,內心執著、放不下,找不到安詳處。

  ◆原諒別人——就是給自己心中留下空間,以便回旋。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憂則天地皆窄,怨則到處爲仇,哀則自己束縛,怒則大敵當頭。

  ◆時間總會過去的,讓時間流走你的煩惱。

  ◆要爲享受生命而工作,不要只爲生活而工作。

  ◆如是因,如是果。菩薩緣于畏因,凡夫苦于畏果。

  ◆能爲別人設想者,永不寂寞。

  ◆有人能抵抗百萬大軍,卻無人能抵抗死神的來臨。

  ◆若能像看別人的缺點一樣,如此准確般地發現自己的缺點,那麼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

  ◆當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順境時勿怠惰自大,逆境時要勇敢忍受。

  ◆诳妄之人,常常無故樹立敵人。

  ◆世間一切乃衆緣合和,衆力所成,非獨一人所能,是故當懷感恩之心。

  ◆失意,治之以忍;快意,治之以淡。常令心無增減,是名入道之人。

  ◆寡言養氣,寡事養神,寡思養精,寡念養性。

  ◆容人之過,卻非順人之非;若以順非爲有容,世亦有賴有君子。

  ◆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茁壯。

  ◆在競爭的生活中,放下得失。好壞成敗終將過去,以平淡之心來生活。

  ◆我們要能夠承擔別人的苦,原諒別人,爲別人的立場想,那麼你好心的建議才會有效。

  ◆世間爲我所用,非我所有。

  ◆與其你去排斥它(已成事實),不如去接受它,這叫認命。

  ◆惡魔的領土是欲、黑暗、爭執、劍、血、戰鬥。也是嫉、妒、憎、欺、谄、谀、隱秘與毀謗。

  ◆佛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

  ◆記憶是意識的殘影。切莫造成包袱。

  ◆人生是在不斷與自己戰鬥的連續劇。

  ◆妄想是生命無謂的浪費。

  ◆人能逃過法律製裁,不可能逃過因果業力。

  ◆能學著不幹擾別人,他就能心無恐懼地和平生活。

  ◆想到對岸去,就不能只沿著岸邊跑。

  ◆心靈的窘困,是人生最可怕的貧窮。

  ◆任勞易,任怨難。

  ◆勸告別人時,不顧及別人的自尊心,再好的言語都沒有用的。

  ◆內心能不受欲望的沖激與勾引,煩惱自然減少。

  ◆福——來自一顆懂得布施的心。

  ◆當別人真正需要你幫忙時,應當不吝的伸出你的手。

  ◆大部分的人,迷于肉體的美好,即無法看見其結果所引起的災害。

  ◆不洗澡,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尊貴是來自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徑步窄處,須讓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須留叁分與人嘗。

  ◆佛法是一種解脫束縛的教育。

  ◆要聽兩種人的話: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有經驗的人。

  ◆智慧是生命的泉源。願望是生命的動力。行動是生命的展現。

  ◆要了解一個人,只需要看他的出發點與目的是否相同,即知他是否真心的。

  ◆不要去猜測他人的想法,若無智慧與經驗的正確判斷,通常都會有錯誤的。

  ◆沒有大智慧的直觀,而說的客觀,也是一種主觀。

  ◆一個人不能夠創造環境,就會被環境所創造。

  ◆真正失敗的人就是向環境屈服的人。

  ◆人生的真理是隱藏在平淡無味之中。

  ◆待有余而後濟人,必無濟人之日;待有余而後讀書,必無讀書之時。

  ◆甯過于君子,勿失于小人。過于君子,其爲怨淺;失于小人,其爲禍深。

  ◆智慧雖然無形,郤能豐富你的生命。

  ◆當你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時,正在想什麼時,那你就知道什麼叫做“道”了。

  ◆風來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潭不留影。

  ◆“身”爲苦本,“我”爲罪孽。

  ◆人隨處作主,就會立處皆真。

  ◆吾有大患,爲吾有身。

  ◆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則少悔。

  ◆讓淚水來告訴你世間的真相。

  ◆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沒有誠意學習某件事的人是永遠學不會的。

  ◆懂得與他人相處的人,既能享受到生活之真正樂趣。

  ◆與人相處之道在于——無限的容忍。

  ◆當你懂得關心你周遭的人事物時,別人也同樣的會給與回報。

  ◆你一天中曾踏實地活過一小時嗎?

  ◆佛陀說:“布施給我的功德等于布施給乞丐中之下賤者。”

  ◆當你對自己誠實時,世界上沒有人能夠騙得了你。

  ◆“禅”就是活在現前這一刹那,不前瞻亦不後顧。

  ◆用傷害別人,來掩飾自己缺點的人,是可恥的。

  ◆美麗的花果,是由好的種子産生的。

  ◆掌握小的現實,不如掌握大的真實。

  ◆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謀之。利在一時,勿謀也;利在萬世,謀之。

  ◆虛己下問,是第一有益事,當不恥下問。

  ◆陶器用泥和水和成,最後仍要歸于碎片。生命亦正如陶器,故知無常才是人生的常理。

  ◆智慧從內心深刻地體悟而得,聰明從知識的累積而得。

  ◆艱困的環境使人成長、成熟,從艱困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更能體諒別人。

  ◆時光滅處命光微,到眼繁華轉眼非。莫在險途貪五欲,彌陀日夜望兒歸。

  ◆每個人與社會、國家,整個世界皆息息相關,因此,不應輕視自己的力量。

  ◆將你的生命投資于別人身上時,你就不再只是一個人了。

  ◆世間人所謂的“愛”,在“永恒”的辭典裏找不到。

  ◆“魔心”,叫你看什麼都不順眼。“佛心”,叫你看什麼都要順眼。

  ◆佛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因爲他恢複了原態。

  ◆把鹽叫成糖,鹽也不會變甜的。人不從內在改變自己,別人再多的贊美也是徒然。

  ◆欲望永遠無法獲得滿足。因爲欲望的繁殖力很強。

  ◆人睡著了,夢境就真實不虛;人不覺醒,世俗瑣事也成真。

  ◆欺世瞞人都易,惟有自己良心最難。

  ◆傷害別人的人,必受果報。

  ◆于虛妄處,強加分別執著——即是業障。

  ◆世間人要對法律負責任,修行人要對因果負責任。

  ◆惜福,一針一草,當思來處不易。

  ◆大富由天,小富由人——勤儉惜福。

  ◆不耕種哪有收獲呢?如果不懂得布施,將來就沒希望可言。

  ◆當你請不起人家吃水梨,就改請果汁;沒有果汁就沏茶,甚至于白開水。不然就和顔悅色,洗耳恭聽。

  ◆當你貧窮時,那就用身體去布施,如掃地、灑水、搬東西。這也是一種布施。

  ◆人貴自立,自立必先能自強,勿依賴人,勿強求人,他人無論親疏,一切皆不可靠。

  ◆如堅固的岩石不爲風所搖動,賢人被誹謗或稱贊都不動心。

  ◆如木工調直木,弓師矯正箭直,造溝者疏導水,賢人調禦心。

  ◆聞惡,不可即嗔,恐爲讒夫泄忿;聞善,不可即親,恐惹奸人近身。

  ◆人于橫逆來時,憤怒如火,忽一思及自己原有不是,不覺怒情躁氣,渙然冰消。

  ◆念自己有幾個不是,即我之氣平;肯說自己一個不是,即人之氣亦平。

  ◆責己者,可以成人之善;責人者,實以長己之惡。

  ◆放逸的人雖有生命,卻也等于是死的。

  ◆人並非生而貴,而是因其工作而貴。

  ◆內心充滿嫉妒或心中不坦白、言語不正的人,不能算是容貌端正的人。

  ◆心如虛空,包容一切,方能遠離對立的觀念。

  ◆默默的關懷與祝福,亦是無形的布施。

  ◆凡事心存誠懇,而不虛情假意。

  ◆凡事心存恭敬,而不藐視他人。

  ◆暴怒、焦慮、淫欲、仇怨、嫉妒等都是苦的泉源。

  ◆多講點笑話,以幽默態度處事,日子會好過些。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苟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猛獸不可畏,惡友不可不畏。因猛獸只破身,而惡友則破心。

  ◆對于指示過失、譴責惡行、指責缺點的人,應如告之寶藏的人般,敬仰侍奉。

  ◆聽言尚察。能察,自能知;能知,自能擇。是非了然,則不致聽受讒言。

  ◆古雲:“世間欲免刀兵劫,除非衆生不殺生。”

  ◆佛雲:“身爲衆苦之本”。

  ◆百歲光陰能幾何?勸君及早念彌陀。莫貪五濁娑婆界,極樂蓮邦勝得多。

  ◆奉勸諸賢及早修,光陰似箭去難留,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青年白了頭。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將名利挂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難伸,設身處地扪心想,誰肯將刀割自身。勸君遠離殺業,切莫殺生招苦報。

  ◆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持手一只。

  榮華終是叁更夢,富貴還同九月霜。

  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時都爲別人忙。

  黃金不是千年業,紅日能消兩鬓霜。

  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

  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舉世盡從忙裏老,誰人肯向死前休。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爲兒孫作遠憂。

  ◆萬法本閑,唯人自鬧。

  ◆但于事上通無事,見色聞聲不用聾。

  ◆皇上爲一國之君,但是腳跟所站立的,也不過尺寸之地而已。

  ◆“遠離罪惡”的味,“寂靜”的味,“法悅”的味,嘗到此味的人,並無恐怖。

  ◆如鐵之鏽,生自鐵而腐蝕鐵,惡出自人而侵蝕人。

  ◆當死亡來臨時,你所面對的,是一生所造邪惡的負擔。

  ◆凡事心存和樂,而不厭煩暴躁。

  ◆凡事心懷感恩,而不自贊己功。

  ◆凡事心存慈愍,而不幸災樂禍。

  ◆凡事心存法喜,而不貪戀物欲。

  ◆對已成事實的事情,不必勉強挽留,一顆腐爛的果子,即使你摘得到,吃到嘴中也會變味。

  ◆君子慎獨,惡小莫爲,閻王雖惡,難收無過之人。

  ◆內心的煩惱,必須由心地去解決,別人一點也幫不上忙。

  ◆別人教的方法再好,還得你肯放得下煩惱才能受益。

  ◆人不求,自然直。

  ◆人情變化無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的心,面對入世的事,才能解脫自在。

  ◆體悟每天都是生命最好的一刻,才能算是了解人生的人。

  ◆布施時,心不恭敬,猶如沙漠種植農作物,得不到豐碩的果實。

  ◆世間無常,諸行非久,雖在世間常離世間,只住世間地,不染世間情。

  ◆世間的快樂皆有其負擔,唯有從內心超越愛恨,揚棄得失的觀念而獲得快樂。這種快樂是沒有負擔的。

  ◆生活失去了安詳,生命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嗜欲正濃時,能斬斷,怒氣正盛時,能按捺,此皆學問得力處。

  ◆一時的快樂,也許會造成長久的痛苦,小心行事。

  ◆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心之分別,能引諸業,聰明不能敵業力,富貴豈可免輪回。

  ◆金製的馬銜,並不能使馬更優秀。

  ◆菩薩見他人得利,不生忌心,常生歡喜,如是己亦得樂。

  ◆一枚硬幣,放在眼睛前面,就遮住了所有的陽光。

  ◆自以爲擁有財富的人,其實是被財富所擁有。

  ◆世間事,無不成于慈忍,敗于忿躁。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多多鼓勵,必定勝于大大責備。

  ◆因果是,下雨天不帶傘,就一定會淋到雨。

  ◆愚癡之人,不知勤勉努力,只想求得好結果。

  ◆報複的心常追隨著災禍。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不納智者之忠告,猶如大海小舟,失去方向。

  ◆情執是苦惱的原因,放下情執才能得到自在。

  ◆“放下,自在”,說容易,做起來非常難。

  ◆高尚的布施,不在于財物的多寡,而在于高尚的布施心。

  ◆佛說:“人應當自作歸依,還有誰可以作他的皈依呢?”

  ◆人類的解脫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並非順從神的旨意,而得到解脫以爲酬庸。

  ◆僅僅說一聲“我相信”,並不能表示就擁有了真理。

  ◆做人就要敦倫盡分地活在責任、義務中。

  ◆以平等心,過著沒有欣厭取舍,沒有禍福得失的生活。

  ◆權勢等同枷鎖,富貴有若浮雲。

  ◆踏進罪惡的同時,就是走向毀滅。

  ◆心是一切法的根本,他如工畫師一般,能畫出世間百態。

  ◆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行善得樂,爲惡得苦。

  ◆正念就是沒有執著和一塵不染的清淨心。

  ◆胸量大,虛空裝得,心胸窄,自己容不下。

  ◆養心莫善于寡欲。

  ◆治心治身,理不必太多,知不必太雜,切身日日用得著的,不過一兩句,所謂“守約”。

  ◆爲學如初,成就有余。

  ◆沈默是金,你若不開口,閻王老子也拿你沒辦法。

  ◆求福莫過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于不殺放生。求慧莫過于廣學多聞。求安莫過于省禁是非。

  ◆凡事心存寬恕,而不吹毛求疵。

  ◆見人得利益起隨喜同樂心而不眼紅。

  ◆不可勢利眼,不可狗眼看人低。

  ◆常贊美別人的長處,不背後說人的過錯。

  ◆“格物”就是除去五欲,六塵的享受。

  ◆海之所以大,在于它是所有河流的最低處。

  ◆妄語是一切惡業的根本。

  ◆人應舍利己之心,努力于助人。猶如從一把火炬點燃幾千人的火炬,其火炬依舊不變,幸福不論分給多少人,亦不會減少。

  ◆貪求愛欲而不知足者,如舉著火炬,逆風而行。當然會燒到自己的手和身體。

  ◆地球,在宇宙中只是一粒微塵,人生在曆史上只是一刹那。在短暫的時間中,應好好體會生命的美妙,而不是把光陰花在競長短、爭雌雄。

  ◆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愚者求師之過,智者從師之長。

  ◆聖人賢明于克念作聖,凡夫則是妄念作凡。

  

  

《佛心慧語 自識篇(慧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