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慧語.自在篇
(四)自在篇
◆參禅何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
◆心無物欲,方寸之間皆海闊天空,永無涯畔。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衆生陷淤的心靈,使衆生離苦得樂。
◆佛陀的偉大在使人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度、解脫。
◆人要活在無罪一身輕,活在光明喜悅之中。
◆佛法不是純理論,而是要切切實實的去做,才會相應。
◆貪愛能令人無惡不作。
◆千供養、萬供養、臉上無嗔真供養。
◆人由憎恨産生報複,但事後卻很後悔。
◆時常反省及檢點自己的心念,語言行爲即可減少貪欲。
◆真理並不需要標簽,有了標簽只是獨立了解真理的障礙
◆只要是好藥,可以治病,用不著知道藥方是誰配的,藥是哪裏來的。
◆佛說:“凡執著某一見解,而藐視其他見解爲卑劣,智者叫他做纏縛。”
◆戰勝欲望才能稱爲自由人。
◆今日應做的事不延至明日,而確實完成,才是過好一日之道。
◆不後悔過去,不渴望未來,不自尋煩惱,把握現在腳踏實地,則身心健康。
◆今日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
◆掌握生活中的每一個動點,即能掌握你的人生。
◆今夜睡著,明朝仍醒來,怎說死後便一了百了呢?
◆淡泊平懷,便是人生真味。
◆無知爲貧窮之母,罪惡之源。
◆每一個人都擁有生命,但並非每個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憎恨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憎恨使親友遠離。
◆不沈緬于放逸,不貪戀感官的享受,具有熱忱而且常沈思真理的人,可獲得大安樂。
◆世界間有叁種人:
像刻在岩石上的字似的人——常常生氣其怒氣有如刻的字,長久不失。
像寫在砂上的字似的人——雖常常生氣其怒氣像寫在砂上的字很快就會消失。
像寫在水上的字似的人——即使聽到他人的惡口,不愉快的言語,亦不放在心裏,和和氣氣,如同在水上寫字即流失般。哪種人快活,自在?
◆作惡不滅,前世有余德,德盡必滅,爲善不昌,前世有余殃,殃盡必昌。
◆欲知過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是感性與理性升華到最高點。
◆法是渡河的木筏,而不是爲人執取,負在背上用的。
◆愚蠢的人,既冥索未來又追悔過去,就像碧綠的蘆葦在驕陽中被割斷一般,一下子枯萎了。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真正限製妨礙,埋沒自己的,永遠只會是你自己。
◆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與一切對立。
◆最偉大的事業,最需要堅定的心力,急,只會退步;執,只會錯誤。
◆每一項罪惡,對犯罪者本身的傷害大于受害者太多了。
◆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
◆工作必須自己去做,因爲聖人只能教我們該走的路罷了。
◆佛陀舍棄有限,故贏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贏得無限。
◆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更非睿智。
◆欲行平坦路,先令平其心。
◆凡事,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心汙濁,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淨,其道平坦,因而安樂。
◆以汙染心說話、身行,則苦就跟隨其人,如車跟隨挽車的牛一樣。
◆若以善心說話、身行,則安樂隨著其人,猶如影隨形一般。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
◆千古文章源于高妙德行,所以有德者必有言。
◆學聖學賢,無所謂過早過晚老少之別,但能一念覺悟,衆生即佛。
◆“千丈之堤,毀于一蟻之穴”,小事若不加以注意,往往是失敗的啓端。
◆上蒼每天二十四小時的安排,對第一個人都是一樣。
◆經過痛苦的洗禮,人往往更懂得謙讓學習,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領悟幸福與人生的真谛。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不要光埋怨多病、災禍橫生,多看看橫死在你刀下的衆生有多少。
◆痛苦的回憶,不知悔改,即是愚癡。
◆要知道,小的過錯並不傷及大的善行種源,就如一粒鹽只能改變少量水的味道,但卻不能改變恒河水的味道。
◆貪欲時時常會令人表現愚癡的行爲。
◆貪欲如口渴喝了鹹水。
◆貪欲其實很苦惱,凡夫迷惑顛倒誤以爲樂,智者深見其苦。
◆稠人廣衆之中,不可極口議論,非惟惹禍,抑亦傷人。
◆論人之過,當原其心,不可徒泥于迹,取人之善,惟據其迹,不必深求其心。
◆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燈,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不是天氣熱,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
◆眼睛別老是睜那麼大,我且問你,百年後哪一樣是你的。
◆“無我”才能如實了知,諸事本末,“無我”方能確保不曲解人意。
◆要知道,食物就像藥物,都是在情欲與貪欲之外,它並不是爲了力量,也不爲誇耀,或心智的擴充,它只是爲支持你的身軀。
◆安分守己,雖是老生常談,但卻是處世,及修行的根本。
◆人若淪爲欲望的奴隸,便會喪失心靈的甯靜。
◆我執薄者煩惱少,悟境深者喜悅多。
◆連自己都不認識,說要了解別人,那是謊言。
◆處世忌多言,學法亦然。
◆世間真如夢,財寶亦如幻;如同畫中的高低,雖可見但並非實有。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氣,就該珍惜——當我哭泣我沒有鞋子穿的時候,我發現有人卻沒有腳。
◆顔料畫虛空,不顯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燒幹大河水,摩擦柔軟皮,不能發出沙沙聲。任何言語于我心,我心亦如是。
◆愛護身邊物,惜緣常知足。
◆莫爲小事頓足,而不爲大事沖刺。
◆善待你的敵人,敵人當自消滅。
◆所謂的戒就是“凡是怕別人知道的事斷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
◆多一分心力注意別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煩惱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煩惱,想解脫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縛不了他。
◆當你灼然徹見生命的屬性時,同時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覺醒了。
◆沈溺于後悔,巧言善辯,沮喪與昏沈,眷戀,以及猶豫不定。要知道這五種情緒是大盜賊,他們盜取了你無限的增上財富。
◆“無所著”是,得到一千萬,還是一覺到天明。
◆無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悅、功勞屬誰無所謂。
◆悟時,如觀掌中珠。
◆對于尋求真理的人來說,某一思想的來源是無足輕重的。要緊的是真正地了知和徹見真理。
◆富潤屋,德潤身。
◆江上只有兩艘船,一艘爲名,一艘爲利。
◆莫只見別人眼中的小草。而未見自己眼中的木梁。
◆寶石從地而生,德從善而現。智慧從清淨心而具足。
◆養牛的人,放牛吃草,並不放松看守牛群的行蹤,而注意其所在。人的心,更應隨時守之不致迷失行蹤。
◆面對惡言惡語,當觀這也是逆增上緣。
◆不是閑人,閑不得,是閑人,非等閑人。
◆爲了代價而努力,往往會失敗。
◆一切衆生,禍從口出,惡語傷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話到口邊留半句,則是積口德也。
◆氣惱他家富貴,暢快人有災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壞了心腸。
◆大地生長萬物,哺育它的兒女,無需殺戮,便可充饑解渴。
◆大地的兒女,卻將餐桌變成一個祭壇,在刀叉匙筷間,咀嚼他們的貪婪、殘忍和仇怨。
◆有了虛假的自我意識,必然就會萌生虛榮心。
◆因果感應,如回應聲,如影隨行。
◆佛是真理的發現者,不是創造者。
◆想獲得心靈的解脫,要能不爲物牽。
◆最好的境界是沒有任何境界。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鴿惡鈴而高飛,不知斂翼而鈴自息;人惡影而疾走,不知處陰而影自滅。歇即是菩提,悟即自在。
◆送禮物予他人,別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帶回。惡口向人,欲汙人,若人不爲所動,那麼所有惡言(過失動怒),將如數帶回自受自汙。
◆美的極致就是“安詳”。
◆懂得生活的人,連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的恰到好處。
◆真的沒有人束縛住你。
◆不要怕犯錯,因爲當你老時,這就叫經驗。
◆戒是大醫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誤食!
◆戒是明眼人爲盲人設護障,免墜崖谷。
◆如是因如是果,佛家沒有原罪觀念,你若不怕人殺你,無妨殺人。
◆信用能使敵人低頭。
◆生長于高岩之孤蘭,仍能散發稀有之馥郁香氣。
◆越難鍛煉的鐵,價值也較高。
◆收獲必先耕耘、成功須靠努力,付出才能獲得,貢獻才受尊重。
◆修行人禦心要像牧牛一樣,時時不忘製心、息妄。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爲山九仞,必從一篑而來。
◆法的修行落實在“觀心”,觀心的始終訣要在“念念自知,念念自覺。”
◆多做正確的思考,自然不妄下斷言,所謂:“多看則不偏,多聽則不邪。”
◆少年大病,第一怕氣高。
◆罪大惡極,莫過口業。
◆世間只有圓滑沒有圓滿。
◆“無知”,是無形的致命癌。
◆錯誤不一定是罪惡,如果錯誤就是罪惡,那麼“成功者”便是滿身罪惡的累積。
◆火車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換人,太平間也是擡進擡出,不知道哪 一天要輪到“我”。
◆智者應能同時明察正確與錯誤兩方面。
◆人無志,猶如小舟無帆,不利遠行。
◆真實的是原本的(本性具足),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後的。
◆莊子曰:至人用心如鏡。
◆事如春夢了無痕。
◆勞動是收獲必然的付出。
◆智慧高的人,能…
《佛心慧語 自在篇(慧律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