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包容,生活範圍就大,每一個人都喜歡跟他在一起。
◆悭貪的人沒有福氣,也沒有人緣。
◆“不計較”是積極而不是消極。
◆與其能辯,不如能忍。
◆不學習人,宛如老牛,肉雖多,卻沒有智慧。
◆貪睡眠、愛閑聊,對所學的東西不感興趣,做事懶懶散散,急躁而沒有耐心,是導致墮落的重大原因。
◆如果有人告訴你:“據說……。”“據說”兩字,就有一半不是事實。
◆不得因他說,棄舍于親友,若聞他語時,當須善觀察。切莫聽片面之詞,智者善護其心。善察是非正邪,不受迷惑。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爲它是美好的。那是因爲你對它的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它生活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利人之善爲“真善”,利己之善爲“假善”。
◆貧而好施,功倍于富,貴而好聚,惡倍于貧。
◆知足常樂,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死亡不可怕,懼怕死亡的心情才可怕。
◆與其做詩,不如種田。與共空說,不如行動。
◆嘉言沒有行爲相隨,就像風吹河邊蘆葦。
◆好言難得叁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身心不健康的人,是社會一種負擔。
◆最好的醫生應該是自己。
◆當你大便通暢的時候,心情會很好。
◆疲勞是最舒適的枕頭,努力工作吧!
◆我們要做“習慣”的主人,不要做“習慣”的仆人。
◆所謂民主,應該是可以容納各種不同的聲音。
◆未成佛果,先結善緣。
◆樹正哪怕日影斜。
◆財者陷身之阱,色者戕身之斧,酒者毒腸之藥。
◆沒有平地,顯不出高山來。
◆吃人的嘴軟,拿人的手短。
◆任他雪山高萬丈,太陽一出化長江。任他愚癡煩惱長,智慧一顯天地寬。
◆愁人莫向愁人說,說向愁人愁煞人。
◆“忍辱”,是聖人共同的商標。
◆不怕千日密,只怕一時疏。
◆微笑,等于室內的燈光。
◆同樣的瓶子,你爲什麼要裝毒藥呢?同樣的心理,你爲什麼要充滿煩惱呢?
◆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先吃飯,再談道理。
◆*輪未轉,食輪先轉。
◆一顆蛀牙,臭死大嘴巴。
◆一條又長又好的鏈子,中間壞了一個小環,就不能佩帶。
◆花樣越多,越顯出一個人的淺薄,如同水流,只在淺灘上才水花四濺。
◆不要說出真相,有時候是一種義務。
◆求知有兩種,一種是“學生”,學習如何求生存,一種是“學死”,學習如何不畏懼死亡。
◆科學帶給我們方便,也讓我們飽受痛苦,如:戰爭、汙染、社會大亂。
◆現代人的名言:“誰怕誰?”
◆愈能自覺到自己渺小的人,愈能欣賞別人的偉大。
◆每只手,皆有兩面,人各有見,見見不同。
◆多用心聽聽別人怎麼說,不要急著表達你的看法。
◆走出痛苦的死巷,快樂就在轉角處。
◆善意的謊言,卻留有疤痕。
◆如果有一條瘋狗咬你一口,難道你也趴下去反咬它一口嗎?
◆人類的沈著,有時候不如一只蜘蛛的鎮定。
◆有人說:“曆史是一部不負責任的爛帳。”
◆與其事後懊悔,爲什麼不事先謹慎。
◆智慧就是力量。
◆貪色不顧病,鬥氣不顧命。
◆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有過。
◆洋房、名車、不代表幸福。
◆力能折人于一時,德可服人于一世。
◆靠無理、僥幸而成功,必以悲劇來結束。
◆說話前你是話的主人,說話後你是話的仆人。
◆金錢買得到書本,卻買不到智慧。金錢買得到床鋪,卻買不到睡眠。
◆凡夫希冀平安無事,聖者勇于解決困難。
◆平凡是生命真實的面貌。
◆學習不被任何報導、傳統、流言所左右。
◆不要輕易的就說“是”或“好”。除非你確定或知可行。
◆不“留戀”則心無挂礙。
◆我們的肉體是個緣生之舟。
◆徹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麼大道理,而是徹底認識了永恒的自己。
◆保持秒秒安詳,是一種高級的觀念。
◆人因爲眼見,耳聞,迷惑于假像,活在錯誤中,才不斷的滋生煩惱。
◆只要盡自己所能,即是完成了“責任”。
◆從不灰心,是成功人的金字招牌。
◆創造機會是勇者,等待機會是愚者。
◆智者求“真”不求“似”。
◆節約就是收入。
◆活乞丐與死皇帝,你選擇哪一個?
◆能逼出你內在無限潛能的人,叫做明師現前。
◆有用之人,就有所不用,無用之人,就無所不用。
◆不要置人于死地,要留一條生路讓人走。
◆逆境使心智成熟,勞動使身軀成熟。
◆順境不一定是好,逆境不一定不好。
◆用慈悲心及溫和的態度,把你的不滿說出來,別人就容易接受。
◆製服自己的人,便得自由,也是作自己的主人。
◆世界上有天才,但是他下的苦工比別人深。
◆善巧的手藝,黃金滾滾而來。
◆事物雖渺小,有時會影響到全部一生。
◆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養子不教如養豺虎。
◆爲人臣止于忠,爲人父止于慈。爲人子止于孝,即是做人分際。
◆心靈不能統一,精神即成分裂,什麼都會反應過度,造成負擔。
◆反省是認知自己的不二法門。
◆把工作當成是一種享受,工作就會給你帶來智慧、成就和榮譽。
◆嫉妒是心中的戈矛,可以害己亦可傷心,這是一種危險的心理病,治療這種心病,佛門有個妙方叫做“隨喜功德”。
◆驕傲與偏見,好像雙面刀片,面面都能傷人。
◆謙虛是聖人的本來面目。
◆虛榮是心靈的腫瘤。
◆感情,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有人至死還在執著。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
◆互逞權勢,如螞蟻之群聚腥膻,如蚊蠅之競吮腐穢。
◆“過”莫大于縱己之欲。“惡”莫大于言人之非。“病”莫大于不知己之失。
◆“淡泊”“老實”,是一種極高深的人生境界。
◆永遠別浪費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多少人要離開這個世間都會說出同一句話:“這世界真是“無奈與淒涼”。”
◆活出你真正的生命來,否則生命即失去意義。
◆只有智慧的耳朵,才能聽出超越的真理出來。
◆嫉妒別人,不會給自己增加任何的好處,也不可能減少別人的成就。
◆根本不必回頭去看咒罵你的人是誰。
◆嫉妒不是女人的專利品。
◆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叁大陸,臨終告訴旁邊的人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追求聲名,不如先正心術。
◆爲善遊君子之城,作惡入小人之鄉。
◆交一個讀破萬卷書的邪士,不如交一個不識一字的端人。
◆小人口如蜜,轉眼若仇人。
◆語言尖酸,終身薄福之人。
◆變化和無常是生命的特征。
◆轉怒爲恕,爲慈悲之人。
◆傲衆被衆棄,對立變孤立。
◆願作聾啞少煩惱,自譬殘廢不闖禍。
◆君子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
◆深水緩流,淺水急暴。
◆萬法本閑,庸人自擾。
◆不驚、不喜、不怒乃涵養真處。
◆明智的人,不易爲別人的想法所影響。
◆沒有覺悟的人——如一條河中的水一樣,與他人相同,流轉向前。
◆自以爲例外的人,其實仍是宇宙中毫不起眼的一個。
◆金屑雖貴,在眼亦病。
◆學成好的“習性”,是生活第一要義。
◆“煽不動”,是學問有了基礎,“挑不動”是修行有了基礎。
◆惡意盤诘,令他人難堪,圖逞一時口業,將來必遭累劫之罪殃。
◆佛法主張“因果論”,不主張“宿命論”。
◆成功的人,需有八十歲的智慧,二十歲的幹勁與五十歲的穩重。
◆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夾雜傲慢。
◆不要使你的謙卑缺乏智慧。
◆實踐一句名言,比看千句來得有用。
◆放棄不是放下,逃避責任而出家名叫放棄,心無所著,名叫放下。
◆羨慕別人就會忘卻了自己。
◆貪看天邊月,忘卻手中珠。
◆不肯挑五十斤的人,就永遠擔不起一百斤。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君子憂道,不憂貧。
◆毀滅人只要一句話,培植人便要千句話。
◆私言則有所不正,私德則有所不明。
◆流水斬不斷,家事說不完。
◆當意識作用時,一切變化的顯境,亦如影片般的虛幻不實。
◆充實的生活就是明白的生活。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建立在少數主觀偏見者的好惡之上的。
◆“我欲”是貧窮的標志。
◆生命不覺醒,成長的過程,就是迷失的過程。
◆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與想法就聽不到他人的心聲了。
◆及時的服務和現成的禮物一樣,有雙倍的價值。
◆禅——安詳、喜悅、甯靜、自由。
◆一個人如果不從內心原諒人,就永遠不會心安理得。
◆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
◆成功的秘訣是忠于目標。
◆走出象牙塔外,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
◆醫生難醫命盡之人,佛陀難度無緣衆生。
◆用一湯匙蜜,比用一桶汽油,更容易招引蒼蠅。
《佛心慧語 自在篇(慧律法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