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心慧语 自在篇(慧律法师)

  佛心慧语.自在篇

  (四)自在篇

  ◆参禅何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

  ◆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永无涯畔。

  ◆最大的立功就是拯救众生陷淤的心灵,使众生离苦得乐。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人要活在无罪一身轻,活在光明喜悦之中。

  ◆佛法不是纯理论,而是要切切实实的去做,才会相应。

  ◆贪爱能令人无恶不作。

  ◆千供养、万供养、脸上无嗔真供养。

  ◆人由憎恨产生报复,但事后却很后悔。

  ◆时常反省及检点自己的心念,语言行为即可减少贪欲。

  ◆真理并不需要标签,有了标签只是独立了解真理的障碍

  ◆只要是好药,可以治病,用不著知道药方是谁配的,药是哪里来的。

  ◆佛说:“凡执著某一见解,而藐视其他见解为卑劣,智者叫他做缠缚。”

  ◆战胜欲望才能称为自由人。

  ◆今日应做的事不延至明日,而确实完成,才是过好一日之道。

  ◆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不自寻烦恼,把握现在脚踏实地,则身心健康。

  ◆今日脱下鞋和袜,不知明日穿不穿。

  ◆掌握生活中的每一个动点,即能掌握你的人生。

  ◆今夜睡著,明朝仍醒来,怎说死后便一了百了呢?

  ◆淡泊平怀,便是人生真味。

  ◆无知为贫穷之母,罪恶之源。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

  ◆憎恨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憎恨使亲友远离。

  ◆不沉缅于放逸,不贪恋感官的享受,具有热忱而且常沉思真理的人,可获得大安乐。

  ◆世界间有三种人:

  像刻在岩石上的字似的人——常常生气其怒气有如刻的字,长久不失。

  像写在砂上的字似的人——虽常常生气其怒气像写在砂上的字很快就会消失。

  像写在水上的字似的人——即使听到他人的恶口,不愉快的言语,亦不放在心里,和和气气,如同在水上写字即流失般。哪种人快活,自在?

  ◆作恶不灭,前世有余德,德尽必灭,为善不昌,前世有余殃,殃尽必昌。

  ◆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是感性与理性升华到最高点。

  ◆法是渡河的木筏,而不是为人执取,负在背上用的。

  ◆愚蠢的人,既冥索未来又追悔过去,就像碧绿的芦苇在骄阳中被割断一般,一下子枯萎了。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真正限制妨碍,埋没自己的,永远只会是你自己。

  ◆人要拓展心胸包容一切,不与一切对立。

  ◆最伟大的事业,最需要坚定的心力,急,只会退步;执,只会错误。

  ◆每一项罪恶,对犯罪者本身的伤害大于受害者太多了。

  ◆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没有更高级的生灵或力量,可以裁决他的命运。

  ◆工作必须自己去做,因为圣人只能教我们该走的路罢了。

  ◆佛陀舍弃有限,故赢得了生命的永恒。放下有限,才能赢得无限。

  ◆强迫自己去相信与接受某些不了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更非睿智。

  ◆欲行平坦路,先令平其心。

  ◆凡事,忍一口气,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

  ◆心污浊,其道不平,因而跌倒;心清净,其道平坦,因而安乐。

  ◆以污染心说话、身行,则苦就跟随其人,如车跟随挽车的牛一样。

  ◆若以善心说话、身行,则安乐随著其人,犹如影随形一般。

  ◆命由我作,福向己求。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千古文章源于高妙德行,所以有德者必有言。

  ◆学圣学贤,无所谓过早过晚老少之别,但能一念觉悟,众生即佛。

  ◆“千丈之堤,毁于一蚁之穴”,小事若不加以注意,往往是失败的启端。

  ◆上苍每天二十四小时的安排,对第一个人都是一样。

  ◆经过痛苦的洗礼,人往往更懂得谦让学习,更知道珍惜和感激,更能领悟幸福与人生的真谛。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有多少。

  ◆痛苦的回忆,不知悔改,即是愚痴。

  ◆要知道,小的过错并不伤及大的善行种源,就如一粒盐只能改变少量水的味道,但却不能改变恒河水的味道。

  ◆贪欲时时常会令人表现愚痴的行为。

  ◆贪欲如口渴喝了咸水。

  ◆贪欲其实很苦恼,凡夫迷惑颠倒误以为乐,智者深见其苦。

  ◆稠人广众之中,不可极口议论,非惟惹祸,抑亦伤人。

  ◆论人之过,当原其心,不可徒泥于迹,取人之善,惟据其迹,不必深求其心。

  ◆道德是提升自己的明灯,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不是天气热,是心火不熄。不是境不顺,是内心矛盾。

  ◆眼睛别老是睁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后哪一样是你的。

  ◆“无我”才能如实了知,诸事本末,“无我”方能确保不曲解人意。

  ◆要知道,食物就像药物,都是在情欲与贪欲之外,它并不是为了力量,也不为夸耀,或心智的扩充,它只是为支持你的身躯。

  ◆安分守己,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处世,及修行的根本。

  ◆人若沦为欲望的奴隶,便会丧失心灵的宁静。

  ◆我执薄者烦恼少,悟境深者喜悦多。

  ◆连自己都不认识,说要了解别人,那是谎言。

  ◆处世忌多言,学法亦然。

  ◆世间真如梦,财宝亦如幻;如同画中的高低,虽可见但并非实有。

  ◆活著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颜料画虚空,不显其色,枯草之火炬,不能烧干大河水,摩擦柔软皮,不能发出沙沙声。任何言语于我心,我心亦如是。

  ◆爱护身边物,惜缘常知足。

  ◆莫为小事顿足,而不为大事冲刺。

  ◆善待你的敌人,敌人当自消灭。

  ◆所谓的戒就是“凡是怕别人知道的事断然不做,凡是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

  ◆多一分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烦恼重的人,芝麻小事都令他烦恼,想解脱的人,天大的事都束缚不了他。

  ◆当你灼然彻见生命的属性时,同时你便也完成生命的觉醒了。

  ◆沉溺于后悔,巧言善辩,沮丧与昏沉,眷恋,以及犹豫不定。要知道这五种情绪是大盗贼,他们盗取了你无限的增上财富。

  ◆“无所著”是,得到一千万,还是一觉到天明。

  ◆无你我相是,事情成功便喜悦、功劳属谁无所谓。

  ◆悟时,如观掌中珠。

  ◆对于寻求真理的人来说,某一思想的来源是无足轻重的。要紧的是真正地了知和彻见真理。

  ◆富润屋,德润身。

  ◆江上只有两艘船,一艘为名,一艘为利。

  ◆莫只见别人眼中的小草。而未见自己眼中的木梁。

  ◆宝石从地而生,德从善而现。智慧从清净心而具足。

  ◆养牛的人,放牛吃草,并不放松看守牛群的行踪,而注意其所在。人的心,更应随时守之不致迷失行踪。

  ◆面对恶言恶语,当观这也是逆增上缘。

  ◆不是闲人,闲不得,是闲人,非等闲人。

  ◆为了代价而努力,往往会失败。

  ◆一切众生,祸从口出,恶语伤人,有如矛刺心,若能话到口边留半句,则是积口德也。

  ◆气恼他家富贵,畅快人有灾殃,一些不由自己,可惜坏了心肠。

  ◆大地生长万物,哺育它的儿女,无需杀戮,便可充饥解渴。

  ◆大地的儿女,却将餐桌变成一个祭坛,在刀叉匙筷间,咀嚼他们的贪婪、残忍和仇怨。

  ◆有了虚假的自我意识,必然就会萌生虚荣心。

  ◆因果感应,如回应声,如影随行。

  ◆佛是真理的发现者,不是创造者。

  ◆想获得心灵的解脱,要能不为物牵。

  ◆最好的境界是没有任何境界。

  ◆心垢由反省而知,由忏悔而除。

  ◆鸽恶铃而高飞,不知敛翼而铃自息;人恶影而疾走,不知处阴而影自灭。歇即是菩提,悟即自在。

  ◆送礼物予他人,别人若不接受,如何?只得自己带回。恶口向人,欲污人,若人不为所动,那么所有恶言(过失动怒),将如数带回自受自污。

  ◆美的极致就是“安详”。

  ◆懂得生活的人,连一举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恰到好处。

  ◆真的没有人束缚住你。

  ◆不要怕犯错,因为当你老时,这就叫经验。

  ◆戒是大医王,明示病人何者是毒,不可误食!

  ◆戒是明眼人为盲人设护障,免坠崖谷。

  ◆如是因如是果,佛家没有原罪观念,你若不怕人杀你,无妨杀人。

  ◆信用能使敌人低头。

  ◆生长于高岩之孤兰,仍能散发稀有之馥郁香气。

  ◆越难锻炼的铁,价值也较高。

  ◆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才受尊重。

  ◆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时不忘制心、息妄。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为山九仞,必从一篑而来。

  ◆法的修行落实在“观心”,观心的始终诀要在“念念自知,念念自觉。”

  ◆多做正确的思考,自然不妄下断言,所谓:“多看则不偏,多听则不邪。”

  ◆少年大病,第一怕气高。

  ◆罪大恶极,莫过口业。

  ◆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

  ◆“无知”,是无形的致命癌。

  ◆错误不一定是罪恶,如果错误就是罪恶,那么“成功者”便是满身罪恶的累积。

  ◆火车站的人潮,每天都在换人,太平间也是抬进抬出,不知道哪 一天要轮到“我”。

  ◆智者应能同时明察正确与错误两方面。

  ◆人无志,犹如小舟无帆,不利远行。

  ◆真实的是原本的(本性具足),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

  ◆庄子曰:至人用心如镜。

  ◆事如春梦了无痕。

  ◆劳动是收获必然的付出。

  ◆智慧高的人,能…

《佛心慧语 自在篇(慧律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