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信我緣。
叁時普請歸禅室。一念無心過虎溪。缽裏飯盛粗粟米。桶中羹是淡黃齑。
玉食尊官莫動情。隨堂齋飯太粗生。空門平等無高下。千聖從來一路行。
信心檀越事齋筵。莫以蕭疏意便闌。大抵精粗同一飽。細論功過卻多般。
效古修行利益深。新羅不是拗叢林。雖然冷淡無滋味。聊表禅家一片心。
君親義重曾輕舍。水陸庖精尚遠離。今日此情猶未息。低頭更念出家時。
摩盤拭案強逢迎。終愧禅林本分僧。出世道心隨日減。順情人事逐年增。
叢林枯淡變柴林。日用蕭條古意深。不洗十方常住譜。唯參六代祖師心。
莫以今人似古人。較量終是有疏親。當時建磨分皮髓。後代兒孫洗譜筋。
疏齋易備長安樂。美食難消損道緣。多見水邊林下客。一生無事亦長年。
已學壞衣爲乞士。忍誇精馔敵王公。有人解笑從他笑。甘豎降旗立下風。
不是憂貧不是悭。息繁餐道合如然。通心上士應相委。多口禅和莫亂傳。
乳薤葷膻損戒香。譜筋奢靡費常堂。如今一筆都勾下。轉覺空門氣味長。
洗譜終歸克化難。因循多病障輕安。凡夫福德能多少。縱使滄溟也解幹。
本來面目甚分明。逐浪隨波太瘦生。應被叢林高士笑。天真喪盡得浮名。
龍象高僧意不群。撩天鼻孔氣淩雲。尚嫌禅悅珍羞味。爭肯饞[口+童]愛譜筋。
山僧初未曆艱難。振領提綱似等閑。十五萬斤常住譜。已隨流水過人間。
雖然指馬事難明。同過同功未可憑。惜福此時因大衆。無慚當日是山僧。
招提枉費禍難量。見說泥犁歲月長。卻恐那時妨道業。不如今日且尋常。
叢林執事莫癡憨。苦果酬因豈易擔。更擬諸方問王老。不知辛苦爲誰甜。
僧家一飯且支身。惜福由來戒譜筋。大嚼屠門真可愧。十千沽酒又何人。
天生叁武禍吾宗。釋子還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儉守真風。
山僧特地改家常。圖得吾門更久長。若向此時疏奉養。免教他日誤君王。
唐朝欲末事如麻。兵火屠燒萬萬家。當日太平思儉約。可能巢賊亂中華。
宴安風範日驕奢。須趁升平剪禍芽。所以吾門增淡薄。且圖天下息繁華。
攝伏龍天動鬼神。蓋因高行出凡倫。從教古淡無人愛。只此清修是化門。
隨家豐儉事難同。禅悅偏宜淡薄中。下口若知無味味。舉頭方見不空空。
受福人多惜福稀。得便宜是落便宜。雲門胡餅金牛飯。一飽心頭忘百饑。
百衲袈裟五綴盂。二時甯複計精粗。沙門畢竟宜清苦。軟暖修行道業疏。
太平人物侈心開。受用殷繁養禍胎。慚愧未生癡福盡。災荒水旱蓦頭來。
太平生齒漸增加。美食鮮衣器用華。地方有窮財有限。此時宜儉不宜奢。
辦才淨法師心師銘
咄哉此身。爾生何爲。資之以食。覆之以衣。處身以室。病之以醫。百事將養一時不虧。殊不知恩反生怨違。四大互惱五髒相欺。此身無常一息別離。此身不淨九孔常垂。百千癰疽一片薄皮。此身可惡無貪惜之。當使此身依法修持。叁種淨觀十六思惟。一行不退安養西歸。成無上智是爲心師。
唐禅月大師座右銘並
序曰。愚常覽白太保所作續崔子玉座右銘一首。其詞旨乃典乃文。再懇再切。實可警策。未悟贻厥將來。次又見姚宗卞蘭張說李邕。皆有斯文尤爲奧妙。其于束勖婉娩。乃千古之鑒誡資腴矣。愚竊愛其文。唯恨世人不能行之。十得一二。一日因袖毫遂作續白氏之續命。曰續姚梁公座右銘一首。雖文經理緯非逮于群公。而亦可書于屋壁。
善爲爾諸身。行爲爾性命。禍福必可轉。莫悫言前定。見人之得。如己之得。則美無不克。見人之失。如己之失。是亨貞吉。返此之徒。天鬼必誅。福先禍始。好殺減紀。不得不止。守謙寡欲。善善惡惡。不得不作。無見貴熱。谄走蹩躄無輕賤微。上下相依。古聖著書。矻矻孳孳。忠孝信行越食逾衣。生天地間未或非假。身危彩虹景速奔馬。胡不自強。將升玉堂。胡爲自墜。言虛行僞。豔殃爾壽須戒。酒腐爾腸須畏。勵志須至。撲滿必破。非莫非于飾非。過莫過于文過。乃物陰功子孫必封。無恃文學。是司奇薄。患隨不忍害逐無足。一此一彼。諧官合征。親仁下問立節求己。惡木之陰匪陰。盜泉之水非水。世孚草草能生幾幾。直須如冰如玉。種桃種李。嫉人之惡酬恩報義。忽己之慢成人之美。無擔虛譽無背至理。恬和愻暢沖融終始。天人景行盡此而已。丁甯丁甯戴發含齒(禅月集)。
吉州能濟山友雲鍪和尚蛇穢說
世間最毒者無甚于蛇虺。至穢者莫過乎便利。蓋蛇虺之毒能害人之性命。便利之穢能穢人之形服。所以欲保其性命也。必遠于毒害。欲潔其形服也必除其穢惡。如世之人夢蛇虺。則欣其有財。夢便利則悅其獲利。何寤寐愛惡之不同哉。苟知惺有所忌寤有所懼。又何必見財斯喜。見利斯悅者乎。況財之毒尤甚于蛇虺。利之穢更過乎便利。且古之人以財害乎性命者。不止于一。以利汙乎形服者。亦由其衆。而不悟者愛之而不已。貪之而不止。是亦可悲也。且夫貧也富也。人之分定也。能安其分雖貧亦樂。不安其分縱富常憂。能知分之可安貧之可樂。則性命可以保而生。形服可以潔而存。是知貪財者是養于蛇虺。好利者必汙乎形服。吾非好貧也。是遠毒害也。吾非惡富也。是除穢惡也。如有遠財如遠蛇虺去利如去便利者。吾保此人漸可以爲達人矣。不然生生之厚貪愛無休。必將見傷其性命而汙其形服矣。世人其訓之。
大慧禅師答孫知縣書
蒙以所修金剛經相示。幸得隨喜一遍。近世士大夫肯如左右留心內典者。實爲希有。不得意趣則不能如是信得及。不具看經眼則不能窺測經中深妙之義。真火中蓮也。詳味久之不能無疑耳。左右诋諸聖師翻譯失真。而汨亂本真。文句增減違背佛意。又雲。自始持誦即悟其非。欲求定本是正舛差。而習僞已久雷同一律。暨得京師藏本。始有據依。複考繹天親無著論頌。其義饅合遂泮然無疑。又以長水孤山二師皆依句而違義。不識左右敢如是批判。則定嘗見六朝所譯梵本。盡得諸師翻譯錯謬。方始泮然無疑。既無梵本。便以臆見刊削聖意。則且未論招因帶果。毀謗聖教墮無間獄。恐有識者見之卻如左右。檢點諸師之過。還著于本人矣。古人有言。交淺而言深者招尤之道也。某與左右素昧平生。左右以此經求印證。欲流布萬世。于衆生界中種佛種子。第一等好事。而又以某爲個中人。以個中消息相期于形器之外。故不敢不上禀。昔清涼國師造華嚴疏。欲正譯師訛舛。而不得梵本。但書之于經尾而已。如佛不思議法品中。所謂一切佛有無邊際身。色相清淨普入諸趣。而無染著。清涼但雲佛不思議法品上卷第叁葉第十行。一切諸佛舊脫諸字。其于經本脫落。皆注之于經尾。清涼亦聖師也。非不能添入及減削。止敢書之于經尾者。識法者懼也。又經中有大琉璃寶。清涼曰。恐是吠琉璃。舊本錯寫亦不敢改。亦只如此。注之經尾耳。六朝翻譯諸師非皆淺識之士。翻譯場有譯語者。有譯義者有潤文者。有證梵語者。有正義者。有唐梵相校者。而左右尚以爲錯譯聖意。左右既不得梵本。便妄加刊削。卻要後世人谛信不亦難乎。如論長水依句而違義。無梵本證。如何便決定以其爲非。此公雖是講人。與他講人不同。嘗參琅玡廣照祥師。因請益琅玡首楞嚴中富樓那問佛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之義。琅玡遂抗聲雲。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長水于言下大悟後方披襟自稱座主。蓋座主多是尋行數墨。左右所謂依句而不依義。長水非無見識。亦非尋行數墨者。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經文大段分明。此文至淺至近。自是左右求奇太過。要立異解。求人從己耳。左右引無著論雲。以法身應見如來非以相具足故。若爾如來雖不應以相具足見。應相具足爲因得阿耨菩提。爲離此著故。經言。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相成就得阿耨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等者。此義明相具足體非菩提。亦不以相具足爲因也。以相是色自性故。此論大段分明。自是左右錯見錯解爾。色是相緣起。相是法界緣起。梁昭明太子謂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叁十二分中以此分爲無斷無滅分。恐須菩提不以具足相。則緣起滅矣。蓋須菩提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多不住緣起相。後引功德施菩薩論。末後若相成就是真實有。此相滅時即名爲斷。何以故。以生故有斷又怕人不會。又雲。何以故。一切法是無生性。所以遠離斷常二邊。遠離二邊是法界相。不說性而言相。謂法界是性之緣起故也。相是法界緣起故。不說性而言相。梁昭明所謂無斷無滅是也。此段更分明。又是左右求奇太過。強生節目耳。若金剛經可以刊削。則一大藏教凡有看者各隨臆解。都可刊削也。如韓退之指論語中畫字爲晝字。謂舊本差錯。以退之之見識。便可改了。而只如此論在書中何也。亦是識法者懼爾。圭峰密禅師造圓覺疏鈔。密于圓覺有證悟處。方敢下筆。以圓覺經中一切衆生皆證圓覺。圭峰改證爲具。謂譯者之訛而不見梵本。亦只如此論。在疏中不敢便改正經也。後來泐潭真淨和尚撰皆證論。論內痛罵圭峰。謂之破凡夫臊臭漢。若一切衆生皆具圓覺而不證者。畜生永作畜生餓鬼永作餓鬼。盡十方世界都盧是個無孔鐵錘。更無一人發真歸元。凡夫亦不須求解脫。何以故。一切衆生皆已具圓覺。亦不須求證故。左右以京師藏經本爲是。遂以京本爲據。若京師藏本從外。府州納入。如徑山兩藏經。皆是朝廷全盛。時賜到。亦是外州府經生所寫。萬一有錯。又卻如何改正。左右若無人我。定以妙喜之言爲至誠。不必泥在古今一大錯上。若執己見爲是。決欲改削。要一切人唾罵一任刊板印行。妙喜也只得隨喜贊歎而已。公既得得遣人以經來求印可。雖不相識以法爲親故。不覺忉忉怛怛相觸忤。見公至誠所以更不留情。左右決欲窮教乘造奧義。當尋一名行講師。一心一意與之參詳教。徹頭徹尾。一等是留心教網也。若以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己事未明。當一心一意尋一本分作家。能破人生死窠窟者。與伊著死工…
《021 缁門警訓(明 如卺 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