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017 人天眼目(宋 智昭 集)▪P13

  ..續本文上一頁葉花開遍界香。又雲。踏破鐵圍山。

  二祖一只臂。看看叁尺雪。令人毛骨寒。又雲。提攜天下。

  叁祖一罪身。覓之不可得。本自無瑕類。又雲。捏目強生花。

  四祖一只虎。威雄震十方。聲光動寰宇。又雲。眼光百步威。

  五祖一株松。不圖標境致。且要壯家風。

  六祖一張碓。踏著關[木+戾]子。方知有與無。

  十無問答

  無爲國。高臥羲皇上。行歌帝舜時。

  無星秤。斤兩甚分明。

  無根樹。不假東皇力。常開優缽花。

  無底缽。托來藏日月。放下貯乾坤。

  無弦琴。不是知音莫與彈。

  無底船。空載月明歸。

  無生曲。一曲兩曲無人會。雨過夜塘秋水深。

  無孔笛。等閑吹一曲。共賞太平時。

  無須鎖。掣開難動手。合定不通風。又雲金槌擊不動。

  無底籃。能收四大海。包括五須彌。

  一喝分五教(新增)

  淨因蹒庵成禅師。同法真圓悟慈受並十大法師。齋于太尉陳公良弼府第。時徽宗私幸。觀其法會。善華嚴者。對衆問諸禅師曰。吾佛設教。自小乘至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爲佛。禅家一喝。轉凡成聖。與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入五教。是爲正說。若不能入。是爲邪說。諸禅師顧成。成曰。如法師所問。不足諸大禅師之酬。淨因小長老。可以使法師無惑也。成召善。善應諾。成曰。法師所謂佛法小乘教者。乃有義也。大乘始教者。乃空義也。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一乘圓教者。乃不空而不有。不有而不空義也。如我一喝。非惟能入五教。至于百工伎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成乃喝。一喝問善曰。還聞麼。善曰聞。成曰。汝既聞。則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成須臾又召善曰。還聞麼。曰不聞。成曰。汝既不聞。則適來一喝是無。能入始教。成又顧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消。汝複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于今實無。不有不無。能入終教。成又曰。我有一喝之時。有非是有。因無而有。無一喝之時。無非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成又曰。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時纖塵不立。道無之時橫遍虛空。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是能入圓教。善不覺。身起于坐。再拜于成之前。成複爲善曰。非唯一喝爲然。乃至語默動靜。一切時一切處。一切物一切事。契理契機。周遍無余。于是四衆歡喜。聞所未聞。龍顔大悅。謂左右侍臣曰。禅師有如此玄談妙論。太尉啓曰。此乃禅師之余論耳。

  禅林方語(新增)

  蠟人向火 大象渡河

  趁狗跳牆 德山羅漢

  封後先生 徐六檐板

  清平渡水 把髻投衙

  半夜教化 金山磚岸

  質庫典牛 木匠檐枷

  嘉州石像 湖南長老

  檐枷過狀 矮子泥壁

  常州打耶 闊角水牛

  尼寺裏發 青平賣油

  臘月扇子 急水打毬

  鞏縣茶瓶 沣州魚羹

  水浸金山 石人腰帶

  昌州海棠 簡州石匠

  雲居羅漢 鳳林吒之

  紙馬入火 張良受書

  太公釣魚 梁山頌子

  貓兒帶槌 李靖叁兄

  乞兒拄杖 狗咬枯骨

  波斯持咒 新昌石佛

  馬吃菜子 矮子看戲

  黃犬渡河 兔子望月

  羅公照鏡 波斯落水

  蕭何製律 驢唇先生

  新羅草鞋 矮子渡河

  茆山土地 雲居土地

  道士打槌 秀才使牛

  壁上棋盤 果州飯布

  火燒香船 蛇入竹筒

  投子道底 雲門道底

  興化道底 汾陽道底

  沩山道底 雪峰道底

  仰山道底 玄沙道底

  趙州道底 金牛道底

  普化搖鈴 洞庭秋月

  江天暮雪 煙寺晚鍾

  山市晴岚 平沙落雁

  漁村夕照 遠浦帆歸

  潇湘夜雨 仙陀婆

  猩猩著草鞋 黑地裏穿針

  一馬生叁寅 峨眉白長老

  未明叁八九 深山裏土地

  蚊子上鐵牛 鬧市裏大蟲

  老鼠搬生姜 泗洲見大聖

  驢揀濕處尿 烏龜陸地行

  莫徑人設齋 謝叁娘秤銀

  鄧道士磨墨 胡孫倒上樹

  赤土塗牛奶 軍營裏大王

  飯店裏匙筋 赤士畫簸箕

  胡孫吃毛蟲 市袋裏老鴉

  十字街頭碑 壁上畫風車

  胡孫騎鼈背 胡孫入布袋

  四八郎象棋 鄭州出曹門

  天津橋上漢 辯才逢蕭翼

  鬧市裏老鼠 東村王大姊

  盤陀石上藕 波斯吃胡椒

  貓兒吃彩鳳 馊飯泥茶爐

  藕絲牽大象 大蟲看水磨

  馬道人賣墨 十八畝肥田

  小巫見大巫 王小破草鞋

  豆八布彩穿 小慈訪大慈

  波斯入鬧市 半夜放烏雞

  兔子吃牛奶 十二丈鍾樓

  老鼠吃生姜 鮑老送燈臺

  邯鄲學唐步 韓信臨朝底

  古廟裏獅子 臨崖看浒眼

  波斯照古鏡 海上明公秀

  瓜洲買瓜漢 普州人送賊

  從來柳下惠 六日桦成唇

  蘇郎中腦蓋 潘阆倒騎驢

  秦時轹[車+度]鑽 大蟲裹紙帽

  堂前賣果子 真州問長蘆

  和尚扛木頭 君子可八

  布袋裏盛錐子

  大食波斯索渡船 功德天黑暗女

  百尺竿頭五兩垂 赤洪涯打白洪涯

  謝叁娘不識舍字 許一嫂不識林禽

  刹竿頭上風車子 洎合打破蔡州

  銅沙羅裏滿盛油 太山廟裏紙錢

  赤腳波斯入大唐 十字街頭碌磚

  孔明廟裏彈指 福州人吃荔枝

  謝叁娘不識四字 此地無金二兩

  俗人沽酒叁升

  真性偈

  緣 清

  理  性

  空  離

  忘  真

  照   極

  寂   妙

  身  常

  智  終

  淨  始

  明 圓

  達磨西來九年面壁。獨神光立雪斷臂自證。巧說不得。只許心傳。上根既契。便欲西歸。猶憐中下之機。強留二十字。稱雲真性偈。翻複讀之。成四十韻。各有旨趣。蓋爲老婆心切。狼藉不少。庶幾後代兒孫。因指見月。傥有個漢。向性字未形之前領略。文彩自彰。匪從他得。翻笑老胡正好。痛與拄杖。

  靈隱慧昭大師可光述

  人天眼目卷之六(終)。

  大元延祐重刊人天眼目後序

  昔越山晦岩昭禅師。于宋淳熙間。編集五家宗旨。名曰人天眼目。流布叢林。傳寫既久。未免有烏焉亥豕之誤。其寫本亦多不同。曰彼曰此。互有得失。暇日參考同異。訛者正之。阙者補之。妄者削之。猶慮未善。然其元本排列。五宗亦失師承次第。今改正之。初列臨濟沩仰。蓋此二宗。同出南嶽馬祖下。次列曹洞雲門法眼。蓋此叁宗。同出青原石頭。又近世有人。假托丘玄素之名。僞撰江陵城西天王寺道悟禅師碑。載天王嗣馬祖接龍潭德山雪峰。遂移雲門法眼二宗。過馬祖下者極可笑也。按荊州新舊圖志。並無城西天王寺。其僞碑妄天王因緣語句。盡是城西白馬寺昙照禅師事實。此昙照事實。具述荊州舊圖志。及景德傳燈錄。可考。況是天皇嗣石頭接龍潭。備載傳燈及高僧傳。德山碑及雲門法眼下諸師語錄。與夫前代五宗綱要偈。有數十處。粲如日星。可以袪天下後世之惑。可以證前後編集之訛。今吉安路福州大明蘭若。遂锓諸梓。與禅學者共之。覽此集者。掀翻露布。截斷葛藤。灼然開口。不在舌頭上。其或未然。劍去久矣。

  延祐四年(丁巳)。江西撫州天峰比丘致祐謹書其後

  龍潭考

  宋景德傳燈。止載天皇悟嗣石頭。而不知同時有二道悟。一嗣馬祖。住荊州城西天王寺。一嗣石頭。住荊州城東天皇寺。曆考唐歸登撰南嶽碑圭峰答裴相國宗趣狀權德輿撰馬祖塔銘。皆可據。及後達觀穎所引丘玄素符載二塔銘。載之益詳。此無可疑者。但丘銘中。以龍潭信嗣天王悟。此則不能無疑焉。予嘗考雪峰語錄。峰對閩王。自稱得先德山石頭之道。又鼓山晏國師語錄序中。亦稱晏爲石頭五葉孫。此二書在五代之際。去龍潭不遠。豈應遽忘其所自哉。據此則知。龍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證一也。又龍潭信。家居荊州城東天皇巷以賣餅爲業。日以十餅饋天皇和尚。皇每食畢。常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信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其別有旨邪。遂造而問焉。皇曰。是汝持來複汝何咎。信聞之。頗曉玄旨。因投出家。皇曰。汝昔崇福善。今信吾言。可名崇信。繇是服勤左右。據此則知。龍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證二也。又信一日問天皇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示汝心要。信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擎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爲汝低頭。何處不指示汝心要。師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複問。如何保任。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又一日問。從上相傳底事如何。皇曰。不是明汝來處不得。信曰。這個眼目幾人具得。皇曰。淺草易于長蘆。據此則知。龍潭信所嗣者。天皇悟非天王悟。其證叁也。今此叁段所證昭彰如是。而丘玄素塔銘中。以龍潭嗣天王。何得獨異。察知。明是後人。妄將崇信。改入天王塔銘中。以爲爭端耳。不然必將前叁段所證之文。一筆抹去。而後可以成其說也。又張無盡嘗謂。雲門機鋒似臨濟。宜爲馬祖之後。此則齊東野人之語也。古來同禀一師。而機鋒各別者多矣。豈必盡同。如雲門法眼。同出雪峰。若雲門。當歸馬祖。則法眼又當歸石頭耶。如丹霞投子機鋒。不亞臨濟。杏山與叁聖。皆失機于石室。則丹霞投子石室。又當改入馬祖下耶。又如南泉父子。皆馬祖之嗣也。而不用棒喝。沩山父子。皆百丈之嗣也。而不事孤峻。又當改入石頭下耶。且予嘗考雪峰全錄。其禅備衆格。波瀾闊大。故其語。有時似臨濟。有時似曹洞。其徒如玄沙長慶保福鼓山安國清鏡等皆然。即雲門雖機用獨峻。而實語不十成。機不觸犯。且曆參曹山疏山九峰幹峰。其語具在。如叁種病二種光等語。則全本幹峰。此尤其顯然者也。豈可謂其同于臨濟當嗣馬祖下也。無知之徒。固難與辯。高明之士。可考而知。故作是以告天下智者。幸詳察焉(見永覺晚錄)。

  重修人天眼目集後序

  一法支爲五宗。宗各有旨。透夫旨之所歸。則一法五宗舉不得遁。今乃不然。捕蹑…

《017 人天眼目(宋 智昭 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