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P15

  ..續本文上一頁。如不及時中止,因果的循環,便無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講。

  (二)空

  佛教被稱爲空門,故在香港,有些賭錢的人,就怕早上在街頭遇到尼姑,他們迷信,空門中的光頭,會使他們輸得既空又光。其實,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個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講「因緣」二字的道理,你就無法懂得佛教所講的「空」

  是什麼意思。所謂「因緣」,是指世間事物的形成和毀滅,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稱這種因素爲「因」,又將這種因素與因素之間所發生的關系,稱爲「緣」。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現象,無一不是集合了許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種因素分解開來,任何一種特定事物和現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煩惱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間的事物,無一不是暫時由各種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這些幻象,使你幻覺它們的存在,其實,除了因素,並沒有事物,因素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如果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不致于對稱心的事物起貪心,對不滿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見,佛教所講的「空」字,並不是一切都沒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後,不要把它擺在心裏,那是去除煩惱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義的說明,也必須了解,它會告訴我們如下的兩種意義:

  (1) 無常──一切事物的現象,既都是暫時的各種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動,只要因素的位置和形狀有變動,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動,也就跟著變動,佛教把這種聚散活動的相狀,分爲「生、住、異、滅」的四種形態。這四種形態,從來不停留,所以是無常而不永恒的。

  (2) 無我──人類的煩惱,多過于其他的動物,只因爲人類的自我觀念,比其他的動物更強烈。自我的觀念,帶來自私的行爲,凡是遇到和這自私的行爲相抵觸的事物,便會引起煩惱。構成自我觀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們的肉體,再漸漸地向外擴張,有了我的財産、我的家屬、我的名譽、我的事業,我的權勢、我的思想等等。人們爲了維護這些「我」及「我的」觀念,努力奮鬥,也爲了這個我而招致煩惱。從「因果」的觀點上說,佛教是鼓勵我們積極向上的;從「因緣」的觀點上說,佛教是主張放棄我見的。世間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個人的身心在內,無一不是由因緣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觀念可在何處生根。所以是「無我」。但是,此處僅從理論上,分析給你聽,使你明白,你的「自我」並不可靠,也不實在,當你有任何痛苦而無法立即解決的時候,不妨試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減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憂郁。至于親自來體驗「無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開悟之後。要想開悟,必須親自修行。

  一九七七年十月廿叁日講于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山紀念堂

  

  

  二、因果與因緣

  謝謝曉峰先生給我所作的介紹。今天能有此殊勝因緣,來與諸位大善知識談論佛法,是我感到生平最難得的勝會之一。在座的諸位,均爲今日中國學術及宗教界的領袖,尤其是華岡的高層學者專家,對于佛學的研究及佛法的修持,像曉雲法師及周邦道教授,均比我高明,所以我不敢說是來此演講,其實是來向諸位請教。

  像今天這樣集合各宗教學者于一堂,討論宗教與道德的問題,在自由中國是首創之舉,也唯有在曉峰先生主持的華岡,才有此可能,這也正是中國儒家含容精神的表現。故在華岡,設有各宗教的研究所,更進一步使各宗教的學者,集于一堂,相互取得理解,彼此觀摩,用以截長補短,共爲人類的道德生活,作最大的頁獻。

  記得在兩年半前,接受政府邀請,回國出席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議期間,曾專程訪問曉峰先生,他向我建議,佛教應該將叢林的生活規範,與大學的製度教育配合,叢林附設于大學左近區域,使得叢林中的優秀僧尼,既有修道的生活,培養出家人的宗教情操;又有正規的大學教育,培養出家人對社會有貢獻服務能力的條件。此一理想,迄今雖尚未成事實,相信它將可成爲事實,也必須其成爲事實。

  今天我想用兩個名詞的四個字,將佛學作一個概要性的介紹,那便是「因果與因緣」。因果和因緣的意義,可以作淺顯的說明,也可以作深廣的發揮。如能掌握了因果及因緣的精義,便是掌握了整個佛教的教義。所以,我要沿著兩個方向,來探討它,一是教團的,一是教理的。將其合並起來,便是佛史的說明。

  簡單地說,因與果是因素與結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講的是同類因,得同類果,也有以不同的因得不同的果,也有無法取得因與果相等的事實。

  因果觀念從現實的事象上看,可以成爲普遍的真理,比如說,如是因結如是果,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如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與父慈則子孝,兄友則弟恭的原理一樣。也就是說,種了好的因,必得善的果。然而,世上確有父慈子不孝,兄友弟不恭的例子;也有積善之家橫遭滅門慘禍的事實;也有行善積德一輩子,臨終未必能獲全屍的例子。因此,佛教對于如中國儒家所說「未知生焉知死」的生死不可知論是不能滿足的。佛教把善惡行爲的因果論,從現在的一生,穿過生前與死後的來源與去處,並且將之延伸到過去的無量生死及未來的無量生死,現在的這一生,不過是過去無量時間過程與未來無量時間過程中的一個連接點。通過了過去及未來的生和死的解釋,始能明白,我們現前一生的時間,實在太短促了。若要以現前一生的現象,說明因果的道理,便像我們在一部钜著之中,摘出一句話來,加以主觀的解釋,那是斷章取義,無法正確地介紹那部著作之全貌的。以叁世來說明因果,因果的道理始能完備。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爲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余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爲止。人的善惡行爲,既是過去的業因所感受的業報,也是未來的業果之所以産生的原因。通過過去的生生世世及未來的生生世世,來看現在這一生死間的一切遭遇,便不會覺得尚有任何不合理或不能取得報償的事了。不過,若不能通過對于佛教教義的絕對信從,或不能通過宗教經驗的親曆,便不易理解,也不能接受這叁世因果說的觀念。但是,佛教之成爲合理化,佛教之能以因果說而攝化衆生,形成龐大的宗教團體,即在于叁世因果說的建立。

  因果之說不是佛教的獨家之言,以因果與叁世配合著講,並以因緣來說明因果的究竟點,則爲佛教的特質。因與果之間的關系,是以時間的先後而建立,因與緣之間的關系,則以空間的交互影響聚散而建立。因果的形成,不論是因或果,均不能脫離主因及助緣,主因是動力或能源的出發點,助緣是圍繞著主因而促使主因成爲新的事物及現象之其他要素或成分。所以,要說明因果現象的生滅變化,必須要用因緣的道理。

  因緣說是佛教的特質,也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時所悟出的最大法門。佛教所說的悟境,即是悟出世間的一切現象,空間的、時間的、心理的、生理的、物理的、社會的、自然的,凡是現象的起滅轉換、無非是由于因及緣的位子的變動,成分的增減,類別的出入,而産生的離合、合離及組成、解散,解散了再組成的現象。故從因緣的觀點看世間諸法,無非是幻有的,暫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無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無一物可以普遍存在。所以不論是人爲的,或是自然的,凡是可以用觸覺、知覺、感覺來認識思辨的一切,都是假相,不是真理。

  如果能夠理解這層道理,並且以修行的方法來親證這層道理,佛教稱之爲悟,稱之爲解脫,稱之爲斷煩惱,稱之爲離苦得樂。

  基于因果報應的觀點,佛教建立了教徒的倫理生活的規範及教團的團體公約的依准。對個別的教徒而言,在家衆要受叁歸及五戒,初出家的少男少女或未受成人教育的,要受十戒,成年的男衆,要受二百五十條的比丘戒,成年的女衆,要受五百條的比丘尼戒。戒律的作用,消極面是不作一切惡,積極面是須成一切善。種了惡業的因,將受惡的果報,種了善業的因,當受善的果報。所以,從持戒與否的功過觀念爲出發點而接受佛教倫理生活,仍是有爲的有相的,是通于世間其他各派之說的,持戒的功德,可生人及天堂,但尚不能解脫生死。要想解脫生死,必須持戒而不以善惡功過爲意。也就是雖不作一切惡而不是爲怕遭受惡果,雖行一切善而不是爲求富貴利樂的福報。爲什麼?爲度衆生,雖遭無量苦逼而不以爲苦,由于持戒積德,雖獲無量福報而不以爲樂,因爲不論苦事或樂事,皆由因緣所生的假相,而非實相。

  從因果之說,佛教爲未得解脫的芸芸衆生,建立了有善有惡的報應觀,使得凡夫衆生,不違本性而除惡爲善;從因緣之說,佛教爲已進佛門,並在修行道中相當努力的衆生,解下「我」的價值的包袱,而得究竟的解脫。所以,佛說有因有果,是對凡夫說,是警策凡夫,爲善去惡;佛說因緣生法是空是無,乃對根利的衆生說,是鼓勵他們撤除功利觀念的「我」執,而進入解脫之門。

  相信在座的諸位,都曾熟聞「野狐禅」的名稱,這是百丈禅師與一位墮落爲野狐身的禅者之公案,禅者由于未達空理,誤信「不落因果」而五百世爲狐;經百丈點破爲「不昧因果」,始脫狐身而化去。因此,凡是空談公案,只是口頭上說無相無我,無佛無衆生,而不曾經過切實修行的人,佛家便稱之爲野狐。切實修行,而又執著有大功德,希求成佛作祖,認爲能轉*輪,並有無量衆生可度、已度、將度的人,佛家稱爲執著漢。必須不昧因果之理,又不執著「我」的價值之爲實在,方爲佛法的正理所在。

  再從佛教教團史的發展上說,佛陀的本懷雖從有因有果的道德基礎而開出因緣生法,自性皆空的解脫境界,但在既成的教團而言,爲了衛護教團的純淨,不得不強調佛陀親口所訂的生活公約,而主張佛陀已製的不得小廢,佛陀未製的不得更製。因此而…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