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摩西來,不立文字,單傳心印,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處的「心印」是指修得的智慧:「人心」是指真妄和合的如來藏,或已被煩惱覆蓋的第八阿賴耶識;「見性」是見真如的本性,即是本然的理體。
戒能安身,定能安心,慧能從心起用。以心印心是智慧的功用,在主觀的內在與客觀的外在之間,完全合而爲一的一種心理狀態,所謂但可心照而無從言宣的一種直感。
唯 名
在佛法的觀點看,「名」與「心」是互爲主體的。因此,我們可把它分作認識心的名及修道心的名,加以說明。
(一)認識心的名
(1) 「名」是心法:俱舍論卷第五稱:「名爲作想」,也就是說,「名」是思想、想像、想念等的心理活動。再看十二因緣中的「名色」二字,是指五蘊法而言,色是衆生的依報,是物質世界,名是衆生的正報,是精神世界。名是指受想行識的四蘊、色是色蘊。五蘊法所講的衆生身心的全體,名既是心法,故稱唯名,實際即是另一類型的唯心論。
(2) 名是有漏有爲心所變境:凡是心識,都是有漏,也都是有爲,小乘看到的,只止于第六意識,大乘則講心意識,詳加分析,開出第八阿賴耶識或阿陀那識。
由第八識所變現的一切法,稱爲唯識所變現境界,即是衆生的依報。名是诠釋表示八識所現的事事物物;分別識是名的能诠,名是分別識的所诠,而實爲一體。
例如《楞伽經》卷一所講的五種法:
名是境相的標示符號,分別是妄想心,例如以眼識來對色境,而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或辨別,在如來的正智,雖亦對境起用,從根本智而起後得智,但卻不起清淨與雜染之分別的妄心。唯有在凡夫的立場,始有能诠與所诠,以及能變與所變的分別執著,複由所變境而起種種煩惱心。由于分別執著虛假的名相,而起種種妄惑。所以楞伽經卷四要說:「愚癡凡夫,隨名相流。」
(3) 名是妄想心:在法界次第卷上雲:「心如幻炎,但有名字。」此處所講如幻如炎的「心」,即是指的虛妄心或煩惱心。心本不存在,由于妄心或煩惱心的結合與積聚,便似乎有了心的存在的感覺,所以給它標上了名字。
(二) 修道心的名
從修道的立場看「名」,它既是煩惱法,也是除煩惱法。
(1) 名是煩惱法:名既是由妄想心所産生,所以定是煩惱的有漏有爲法。修道的目的,即是要轉變煩惱心而成菩提心。「名」是財、色、名、食、睡的五欲之一,窮人希望發財,飽暖則思淫欲,豐衣足食而有美眷如玉之後,又會想到受人敬仰,追求名望及社會地位,乃至以立功立德來揚其名聲,小則榮光耀祖,譽滿一方,大則留名青史,以揚名千古。所以,「名」雖爲五欲之一,雖屬于煩惱法,但其比之以財色及食睡的四欲,並非很壞,至少,爲了愛惜名之羽毛,不敢公然地作大惡業。不過,名大招忌,它會爲你引來很多莫須有的煩惱,如果以僞善或暴力來沽名釣譽及爭名奪利,那是非常可憐的大煩惱了。所以,實至名歸者,無關宏旨,爲名所動而名不副實者,便是煩惱心的發芽茁壯,能使人們永沈苦海,接受苦果。
故在《俱舍論光記》卷五雲:「唐言名,是隨義、歸義、赴義、召義,謂隨音聲,歸赴于境。」也就是說,名是隨著音聲文字而歸赴境相,它有召集的功用。
也可以說名聲是隨著言語文字的傳播,而得到更多人的知道,名越高,隨之而來的恭敬利養或誹謗打擊也越多。實至而名歸者,固然無關,若爲名而自赴于險境者,實在可怕,若你的名氣越大,趨炎赴勢及對付你的人就多。所以有多大的名聲,就有多大的感召力或引人注目的力量。
對常人而言,有財産未必就有美名,有美名亦未必就有財産,所以,名和利,雖有連帶關系,並不是必然有關系。
不過,「名」是枷,「利」是鎖,當你有能力(智能或財力或勢力)之時,人家爲了使你替他們做更多的事,找到更多的錢,他們會給你送上很多的美名,乃至金錢,投合你貪名求利的心。可是,當你接受的美名與報酬越多,你須付出的心血也就越多了,其至會使你身不由己地,被名利牽著鼻子東奔西走。像我現在,與利固然無涉,因爲有了一點小名,就有好多人想給我套上更多的名,什麼董事長、館長、所長等。我爲逃避名利,己逃了數十年,最近數年,卻逃不掉了。
或者有人覺得我很好過,其實我爲這些事務性的名義,頗感苦惱!記起天臺智者大師說過的名言:若不領衆,可至銅輪位,後以損己益人,僅至五品內位。也可以說智者大師亦是爲盛名所累的人了。但是如果爲了度衆生,名是有用的。
(2) 名是除煩惱法:我們再把「名」分析一下,我們既能從因緣論的觀點破除執著,也可從因緣論的觀點破除名相。修行的基礎方法,是數息觀與因緣觀,數息觀破散亂,因緣觀破愚癡,既然「愚癡凡夫隨名相流」,我們就得以修因緣觀來破除名相,而進入聖流,名是標的符號,不是實在的,只有假名。真名無名,假名才有很多的名。因此觀察一切的東西,先僅有相,相是因緣和合而成的,名是標示所有因緣和合而成的事物的一種符號。金剛經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相既是虛妄,何況是由相而起的名呢?
有人勸我少演講,多寫書,可以留名千古。演講,只有幾十個人聽,多至幾百個人聽,最多幾萬個人聽,聽過以後就沒有了。但我要試問:是什麼留傳千古?
是聖嚴這名字留傳千古,千古以後我聖嚴這個人在那裏呢?書裏頭?書外面?于我本身有何幹系?這個地球世界會壞,這個叁千大千世界的全體也會壞,能夠逃出這個大範圍的可能很渺茫,縱然把我的書裝上火箭,送到另外的星球去保管,也不能逃過毀滅的命運,時間太長,空間太大,幾萬年也僅刹那間就過去,幾百萬光年的距離,也只是近在咫尺,名是保不住的,不能永恒存在的,何況名之與我們自身的關系,正如剪下了的頭發與身體的關系。這樣分析以後,就知道名與我們沒有關系,正如剛才黃光國博士給我介紹了好多頭銜,與我沒有關系,連聖嚴二個字與我也沒有關系,聖嚴這二個字用到目前爲止也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我過去不叫聖嚴,將來死了,也不是聖嚴。
印度的大乘佛法分爲叁大系,一個是真常系,是指真如、如來藏、佛性等的常住真心的系統;一個是性空系,又叫中觀般若系;一個是唯識系,今天我只講唯心和唯名,其實也講了唯識,不過請諸位不要誤會我有了獨特的判教。我沒有忽略唯識系的佛學,我只是從心和名的立場來講而已,在此,我要告訴諸位的是:唯心系的佛學思想,重視心的本源及其結果。唯名系的佛學思想,則著重于現前這個妄心的認識,追尋到了源頭,便是修行的結果;要對現前妄心的徹底認識,必須有修持的努力作爲代價。所以,不論從那個角度看,佛學的目的都是教人以切實的修持來完成解脫與自在的聖果。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講于慧炬社粥會 劉國香·杜正民居士整理
四、活佛與活菩薩
活 佛
諸位同學:
今天所講的這個題目,也許讓各位覺得奇怪,在聽講之前,可能有些同學會想:「活佛」究竟是什麼?「活菩薩」又是甚麼?
諸位大概聽說過,在蒙古、西藏的喇嘛(意爲上人)之中有的叫做活佛。其實,喇嘛之中的「自在轉世」者,西藏語稱爲「甯波伽」,蒙古語稱爲「呼畢勒罕」,其原意並沒有活佛的意思,乃是乘願力再來的修行者。中國漢文爲了分辨喇嘛與轉世者的不同,就稱他們爲活佛,就是活著的佛。
西元十五世紀時代(相當于明朝初期),西藏的宗喀巴出世。在他圓寂以前,叮咛他的許多弟子,轉生世世度衆生,其中最有名的,即是後來西藏與蒙古地區的四大喇嘛──達賴喇嘛,班禅喇嘛,章嘉活佛,哲布尊丹巴。宗喀巴本身並沒有成佛,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成了佛。把修行有大成就,能夠生死自如,有願力再轉世度化衆生的人,稱爲「活佛」,乃是表示對于轉世再來,弘揚佛法者的一種尊稱。
今天,我們所要講的活佛不是西藏或蒙古的活佛。現在且讓我們以七個子題來講「活佛」的內容。
(一)佛與佛法:
釋迦牟尼佛是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他說出有關他修行的過程、方法及開悟成佛的經驗而成爲佛法。佛法有叁藏十二部,其實叁藏十二部並不完全是佛所說的,例如論藏的大部分,它是經過曆代高僧將佛法哲學化、系統化而整理出來的;經藏之中也有些是菩薩說或弟子們說的。
由佛所說出的成佛過程和方法,以讓人人追尋而成佛者,我們稱爲「經」。
佛對弟子們的生活作了許多的規定,稱爲「律」,也是佛法。佛經因體裁不同而分爲十二部,這十二部是佛陀把佛法用十二種不同體裁或性質所說出的修行方法。
十二部經的名目是:散文、重頌、孤起頌、因緣、本事、本生、未曾有、譬喻、論議、自說、方廣、授記。
佛所說的話,並沒有要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起源,也沒有要告訴我們邏輯學上的種種問題。佛只是直接了當地對當時各類不同的對象,說了種種應病予藥的修行方法。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其弟子們結集遺教,先是口耳相傳,然後才開始有文字的記載。佛法,並不限于佛陀親口所說,也不限于叁藏十二部。它有一個稱爲叁法印的原則,即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合乎這個原則的,即使不是佛說,甚至是外道所說,便是佛法,否則便非佛法。有了這個原則,我們可依據叁法印來監別衡量一切思想,是佛法與非佛法。
(二)佛與佛教:
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首先有幾個弟子,由弟子再招弟子,自然地形成了一個教團,我們稱之爲僧團,也就是佛教的開始。
教是教團,佛教稱爲僧團,它本身不是一個組織體系,而是在共同信仰的原則下而結合在一起的。佛的教團包括四衆弟子,以出家人爲中心,擁護教團,支持佛法的在家人爲外團。在家人有二種:優婆塞(男信徒),優婆夷(女信徒)。
出家人有五類:…
《佛教入門(聖嚴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