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臺世界 中級佛學 第十二課 普賢十大願王(一)

  第十二課 普賢十大願王(一)

  【前言】

   古德雲:「願如海,行如山」,行者發廣大願心,以願導行,于因地上廣修六度萬行,方能成就無上莊嚴佛果。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贊歎如來功德,甚深廣大,並普告大衆,欲成就如來殊妙功德,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若能「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乃至聽聞、讀誦、受持、書寫,皆能速滅一切身心病惱,遠離諸障,具足無量功德。

  一者禮敬諸佛

   佛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聖者,「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成就世出世間最殊勝功德,所謂「念佛一句,罪滅恒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是故應以至誠之心禮敬諸佛,若有一分恭敬,就能消一分業障,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就能消十分業障,增長十分福慧。

   事上禮佛的方式有二:一、問訊禮,二、最敬禮。問訊禮爲彎腰向前九十度禮敬問訊;最敬禮則是五體投地,以頭部、雙膝、雙掌等五處著地,以最尊貴的頭貼伏于地,兩手承接如來雙足,故又稱接足禮。衆生無明,多生憍慢,故須禮敬諸佛,以除滅我慢,進而學習佛之慈悲心、柔軟心。

   廣義的禮敬諸佛,即禮敬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一切賢聖僧、父母師長,乃至一切有情。如《法華經》載,常不輕菩薩禮敬一切衆生,皆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因爲蠢動含靈同一真性,一旦舍妄歸真,畢竟成佛。

   又,《優婆塞戒經》言:「爲菩薩時,于無量世,供養師長、諸佛菩薩,頭面禮拜,破憍慢故,是故先得無見頂相。」故知恭敬禮諸佛,亦爲修「無見頂相」之因地工夫。

   禮佛時,須身心恭敬,至誠專注,觀想「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諸佛如來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頭面接足歸命禮。」如此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禮至無有能禮所禮,最後能所一如,進而契入空性,本具的清淨心現前,即是禮敬自性佛,亦是禮佛的最高境界──實相平等禮。

  二者稱贊如來

   稱贊如來,即是贊歎如來因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之菩薩行持,更稱揚圓滿無上福慧,成就法、報、化叁身的果地如來。如《金光明最勝王經》載,大辯才天女贊歎如來:「南無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身真金色,咽如螺貝,面如滿月,目類青蓮……身光普照,如百千日,光彩映徹,如贍部金,其所言說,無有錯謬。示叁解脫門,開叁菩提路。心常清淨,意樂亦然。佛所住處,及所行境,亦常清淨,離非威儀,進止無謬。六年苦行,叁轉*輪,度苦衆生,令歸彼岸。身相圓滿,如拘陀樹。六度熏修,叁業無失,具一切智,自他利滿。所有宣說,常爲衆生,言不虛設。于釋種中,爲大師子,堅固勇猛,具八解脫。我今隨力稱贊如來少分功德,猶如蚊子飲大海水。願以此福,廣及有情,永離生死,成無上道。」

   經雲:「護口四過故,得廣長舌相。」如是贊歎如來的功德,能令口業清淨,不造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等過失,不但能消業轉業,增長福慧,亦能成就廣長舌相。若更以此贊歎功德,回向菩提,則如世尊爲大辯才天女之祝願:「速證無上法門,相好圓明,普利一切。」

   除口贊如來功德,身亦當仿效如來,廣行六度萬行,進而達到心無所著。如《四十二章經》雲:「言無言言,行無行行,修無修修。」這念心始終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與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之理相應,即是深契稱贊如來之真義。

  叁者廣修供養

   供養,即以飲食、資財等,恭敬奉養叁寶、父母、師長等長輩;若施予一般人或平輩,稱爲布施。不論何者,若皆能以慈悲心、恭敬心、平等心爲之,即爲廣修供養。

   《法華經》言:以飲食、衣服、醫藥、臥具四事供養叁寶,爲事供養;若能如法修行者,名爲法供養。若人以恭敬心、平等心上供十方諸佛,中奉諸聖賢,下施六道衆生,必獲殊妙之福報。

   《華嚴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爲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衆生供養、攝受衆生供養、代衆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舍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若進一步體解「叁輪體空」之理,無能供養者、受供養者及所供養之物,當下即能契入如來法身,是爲無上法供養,亦爲真供養如來,必能成就無上圓妙果德。

   廣修供養,不僅可廣集福德資糧,亦可去除內心的貪、瞋、癡,增長清淨心、慈悲心及智慧心,藉此福慧雙修,圓滿世出世之功德。《優婆塞戒經》雲:「爲菩薩時,于無量世供養父母師長善友,如法擁護一切衆生,是故次得手足輪相。」故知此法,亦是成就修「手足輪相」之因地行持。

  四者忏悔業障

   「忏」,即忏其前愆;「悔」,即悔其後過。衆生之心常爲貪、瞋、癡叁毒所覆,由身口意叁業起惡造業,因業成障,使得清淨自性被妄想、執著、煩惱、習氣所覆蔽,故須深生慚愧、誠心忏悔,恒住淨戒一切功德,後不複造,方能蠲除罪障,令心回複清淨。

   忏悔分「事忏」及「理忏」。「事忏」,即在佛前至誠禮拜、忏悔,如實披露所犯罪愆。「理忏」,即觀實相之理,所謂「罪由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當觀罪性空寂,了不可得;造罪之身爲四大假合,無有實性;妄心念念變異遷流,虛妄不實。當下這念心安住實相,一念不生,則一切罪愆,頓時消除。故經雲:「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是故應至心,忏悔六情根。」這念心契入不可思、不可議的實相境界,千年暗室,一燈即破,則無始劫的罪障,刹那滅卻,如此即爲真忏悔。

   經雲:「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各無所犯:一者,本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于我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如阿闍世王于佛前誠心發露忏悔,身上毒瘡即得痊愈,故知忏悔功德不可思議。吾人應以清淨叁業,于一切諸佛菩薩前,誠心忏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隨」爲順從之義;「喜」爲欣悅。隨喜者,即爲見他人行善,身心順從,隨之心生欣悅;亦即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四十二章經》雲:「睹人施道,助之歡喜,得福甚大……譬如一炬之火,數百千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經雲:「以見他爲福,隨喜佐助故,手得羅網相。」故知,見人行善,若能盡己之力隨喜助之,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華嚴經》載,菩薩不僅隨喜于如來難行能行之因地善行,乃至于成佛之一切果德,亦深心贊歎;不僅隨喜于十方世界六趣四生之所有功德,乃至小如微塵之善,悉皆隨喜。

   日用之間,舉凡身、口、意叁業,皆可修隨喜功德,如見聞他人行一切善法,則以身效法,或布施掌聲鼓勵;口說愛語予以贊歎;心生歡喜,無有嫉妒。

   時時以身、口、意叁業廣修隨喜功德,不僅去除悭貪、吝啬、嫉妒之心,獲得勝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廣大,無我相、無人相,進而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習 題】

  一、 修行學佛後,在修行的路上或生命旅途上,有何期許、願行?

  二、 爲何要「禮敬諸佛」及「稱贊如來」?

  叁、 對一般人來說,贊美之言,似乎是很難啓齒,了解普賢菩薩的大願之後,應如何隨喜贊歎他人的善行?

  四、 如何發自內心,廣修供養與布施?

  五、 應如何面對自己身口意叁業所造作的惡業,進而改過遷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