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課 六波羅蜜(一)
【前言】
菩薩慈心廣大,因悲愍衆生之苦,故發四弘誓願(注1);以利他爲先,是以勤修六波羅蜜,振濟衆生,拔苦予樂,由此圓滿菩薩萬行,成就佛道。
六波羅蜜爲: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波羅蜜」爲梵語,譯作「度」,即「到彼岸」之意。菩薩乘六波羅蜜船,能運載衆生及自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令心達到最自在、安樂的寂滅境界。
【檀那波羅蜜】
檀那,爲布施之義。檀那波羅蜜,意譯爲布施度,能對治悭貪,消除貧窮。布施有叁種,一是財施,二是法施,叁是無畏施。
一、財施
以財物布施衆生,稱爲財施。「財」可分爲外財及內財二種,外財是指身外之物,如七寶珍財、舍宅國城、妻子兒女等;內財是指自己的身體,如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五髒六腑等。往昔釋迦牟尼佛于因地修菩薩行時,舍財施寶、割肉喂鷹、舍身喂虎,所有一切內財、外財,爲利益衆生,悉能布施供養,無有吝惜。
二、法施
《大智度論》雲:「語妙善之法,爲人演說,是爲法施。」法施可分爲叁種:一、人天法施,以人天善法教化衆生,如佛法五戒、十善等,令衆生持守,而獲人天勝報之利益。二、小乘法施,以小乘佛法教化衆生,如四聖谛、四念處、八正道等,俾使行者修道斷惑,出離叁界,證得涅槃聖果。叁、大乘法施,以大乘佛法教化衆生,如六波羅蜜、四無量心、四攝法等,令衆生發大誓願,勤修菩薩萬行,自利利他,成就無上佛果。若能以俗谛、真谛、中道第一谛之理教化衆生,令其了達叁谛圓融之妙理,即是最上乘的法施。
叁、無畏施
以無畏施于人,使衆生的心靈得到安定,祛除恐懼,稱爲無畏施。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沈,即以言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或見夜路黑闇無燈,令人心生恐懼,則發心安置路燈,使過路者心無恐懼,凡此皆屬無畏施。
【小結】
一般世人只知布施給窮人、病者,而不知「上供十方佛、中奉諸聖賢」。若以恭敬心供養叁寶,即與叁寶、聖賢結緣,能增長自己的福德,此屬敬田;若布施給窮人、病者,此屬悲田;布施給師長、父母,則屬恩田。無論財施、法施、無畏施,皆須以恭敬心、慈悲心、清淨心爲本。更進一步,要達到叁輪體空||無能施之人、無受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明白叁輪了不可得,當體即空,方能真正圓滿布施波羅蜜。
【屍羅波羅蜜】
屍羅,爲戒及清涼之義。屍羅波羅蜜,意譯爲持戒度,能對治毀犯,止惡生善。叁業之非,焚燒行人,戒能防息,遠離熱惱,得清涼果。《大智度論》雲:「大惡病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守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由此可知,持戒能增長善法,遠離墮落的因緣。
戒有出家戒和在家戒之別,出家戒有沙彌(尼)、比丘(尼)戒、出家菩薩戒;在家戒有叁皈、五戒、八關齋戒、在家菩薩戒。古德雲:「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做根由,殺生戒除慈心大,不貪財物廉潔優,見色不貪性清淨,葷酒永斷性長流,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世求。」若能持守五戒,則身口意叁業清淨,方能真正深入佛法堂奧。是故,欲成佛道者,無論在家或出家,均以五戒爲根本。
戒是佛陀所製定的規範,有小乘戒、大乘戒。小乘戒著重戒相,持身不犯,身、口違犯戒律,才算犯戒;大乘戒以心爲根本,製心不犯,方名持戒清淨。大乘戒由戒相而回歸戒體,戒體即不生不滅的這念心,時時刻刻觀心反照,直截了當在起心動念處修,持守心戒,如此即最微細的持戒,亦是最高的戒法。以偷盜爲例,持守戒律者,見有巨款在前,身不盜取,此爲一般戒相之持守;而持戒嚴謹者,除了身不貪財,不取非己之物外,更能守護六根,不令馳散;若能達到心念不動,清淨無染,則爲真正守持微細戒。
因心量不同,故持戒有積極與消極之別。以五戒爲例,若只是自身持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乃消極的持戒;若不僅不殺生,更能積極救生、護生;不僅不偷盜,更能主動布施、供養;不僅不邪淫,亦能積極宣導清淨行;不僅不妄語,更能說正語、愛語;不僅不飲酒,亦勸人不飲酒,如此便是積極的持戒。消極的持戒僅是自利,積極的持戒則是自利利他之菩薩行。
【小結】
世尊入涅槃時,囑咐後世弟子當「以戒爲師」,戒法正爲佛弟子之善知識。修行人依戒而住,則能遠離惡行,增長善法。
《楞嚴經》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叁無漏學。」欲啓發內心之清淨無漏智慧,必須修定;欲得禅定,則必須持戒,故知持戒爲修行的根本。所謂「屍羅不清淨,叁昧不現前。」若持戒不清淨,所修得的禅定亦非正定,而是邪定。
所以,佛法中,不論任何宗派皆以持戒爲先,一切善法皆以戒爲基,依戒方能證得出世之無漏聖果。
【附注】
(注1)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習 題】
一、 何謂六度?
二、 何謂叁輪體空?
叁、 布施有哪幾種?
四、 如何才是積極的持戒?
五、 如何解決日常生活中持戒所遇到困難?
六、 修行學佛,爲何要持守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