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 菩薩
菩薩,爲「菩提薩埵」之略稱。菩提爲「覺」之意;薩埵爲「有情」之意,新譯作「覺有情」,即能自覺,又能覺悟一切有情之意;舊譯爲「大道心衆生」,意即志求無上道者。此外又可稱爲開士、高士、大士。
經雲:「自利利他,勝如實修行,自求菩提,亦化衆生,令得菩提。」上求下化,正是菩薩行的具體行持。自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即名爲「初發意菩薩」,于因地中勤行精進,發四弘誓願,修四無量心、四攝法、六波羅蜜等,自覺化他,「叁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曆證五十二階位(注1),最後福慧圓滿,終而成就萬德莊嚴之佛果。
在諸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及普賢菩薩,分別以悲、智、願、行爲行門,並應化于中國四大名山,行菩薩道,廣化衆生。
【大悲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稱爲觀自在菩薩,略稱觀音菩薩,別稱白衣大士、大悲菩薩、圓通大士。菩薩往昔于因地時,修習耳根圓通,以觀世間之音聲而悟道,故名觀世音。因能「尋聲救苦」,「千處祈求千處應」,而稱大悲觀世音。又因其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觀世音菩薩,無量劫前已成佛,號爲「正法明如來」,因大悲愍衆,于娑婆世界,倒駕慈航,度化有緣,隨處應機說法,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法華經》雲:「衆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脫解。」若有衆生受人惱害逼迫,或驟遇災難險厄,若能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菩薩即聞聲救苦,令其轉危爲安、遇難呈祥。
觀世音菩薩隨機示現,《華嚴經》載,南海補陀落山爲其住處,浙江省普陀山,即爲中國著名之觀世音菩薩道場。
以慈悲救濟衆生爲本願的觀世音菩薩,常以慈母示現,手持淨瓶、楊柳,遍灑甘露,滋潤苦難衆生;或有騎坐麒麟,麒麟慈悲不忍踐踏生草,正象征著菩薩不忍衆生苦的悲願。
又,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爲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叁聖」。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又稱曼殊室利菩薩,略稱爲文殊菩薩。意譯爲「妙德」,義爲萬德圓明,究竟圓滿實相;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又譯爲「妙吉祥」,妙者謂佛無上慧,猶如醍醐純淨第一;吉祥者,即具衆德義。
大智文殊師利菩薩,過去劫早已成佛,號爲「龍種上尊王如來」,久遠劫來,教化無量衆生,爲過去七佛之師。釋迦牟尼佛曾贊歎文殊菩薩,是衆生佛道中之父母,爲智慧之化身。
文殊菩薩爲佛弟子之上首,常與普賢菩薩侍佛左右,並以大智慧,助佛轉輪,令根機成熟衆生,得以開悟。例如:《楞嚴經》中,救護阿難出離淫舍;《華嚴經》中,開示善財童子,已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當親近善知識,善財童子依菩薩所教,進行參學,曆訪五十叁位善知識,聞受種種法門,而證入無生法界。
文殊菩薩,常示現度化衆生,《華嚴經》載東方清涼山爲文殊菩薩之住所,中國山西省五臺山即爲文殊菩薩示現之道場。
文殊菩薩身騎獅子,手持金剛寶劍或手持蓮花:獅子象征菩薩威猛,常做大無畏吼;金剛寶劍象征般若智,能斬斷一切無明煩惱,摧伏群魔;蓮華象征智慧無礙,清新高潔。
文殊菩薩以大智慧,善說法要,常以譬喻、引證教化衆生,與普賢菩薩及毗盧遮那佛合稱爲「華嚴叁聖」。
【大願地藏王菩薩】
修行即是在起心動念處修。古德雲:「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它。」日常生活中,無論閑忙動靜,這念心皆能時刻覺察、覺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境不生貪愛,作主的心始終存在,即能契悟本心本性,當下便證不生不滅之聖果。
地藏菩薩,「地」爲大地,表示如同大地般安忍不動之意;「藏」爲秘藏,代表深藏智慧、悲願,靜慮深密之意;「地藏」即指具有如大地般廣大悲心的菩薩。
無量劫以前,地藏菩薩與一切智成就佛于未出家前同爲國王。其中一王發願:「願我早成佛道,普度群生。」另一王則發願:「若不度盡罪苦衆生,令得安樂,以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發願早成佛道之王,即爲一切智成就如來;而發願度盡衆生之王,即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釋迦牟尼佛入滅前,曾付囑地藏菩薩,當于彌勒佛降生前,留住世間,教化六道衆生。是以地藏菩薩常現身天上、人間及地獄等處,救度衆生,自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
相傳,地藏菩薩曾化身爲新羅國之王子金喬覺,出家名地藏比丘。唐時,至中國安徽省九華山建寺,度闵公父子,自此遂以九華山爲地藏菩薩弘化之道場。
中國佛教寺院中,地藏菩薩之形像常爲圓頂比丘相,或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手持錫杖之出家相。地藏菩薩愍念五濁惡世受苦衆生,以其大願,應化現身,度化無盡;同時亦使衆生尊敬叁寶,種出世善根而得速離惡世,成就聖道。
大願地藏王菩薩與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常于此娑婆世界度化衆生,與此土有情,具甚深因緣,故世稱「娑婆叁聖」。
【大行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普」者,願行遍一切處;「賢」者,最妙善義。謂菩薩以菩提心所起之願行,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衆德,故名普賢。菩薩于寶藏佛時,發願令諸衆生斷諸苦惱,得柔軟心,得調伏心,悉發無上菩提心,故得寶藏佛授名普賢。
普賢菩薩爲華嚴叁聖之一,于華嚴會上,爲衆生宣說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罪,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以此十大願行,開示佛子發廣大願心,修無上大行,故名大行普賢菩薩。
中國四川省峨嵋山,曾有普賢菩薩應化示現,其中以拾得大士之應化事迹最爲著稱,故被奉爲普賢道場。
普賢菩薩多以六牙白象爲坐騎。白象代表行願殷深,辛勤不倦;六牙,表六波羅蜜;此正象征普賢菩薩的笃實行履,恒以六度萬行之因花,莊嚴無上佛果。
【結語】
經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觀音、文殊、地藏、普賢四大菩薩,雖所發誓願各有不同,但皆以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爲宗趣。佛弟子當學四大菩薩悲、智、願、行之行持:以觀音菩薩的慈悲,愍念衆生;文殊菩藏之智慧,隨機示教;地藏菩藏之大願,救拔衆生;普賢菩薩之大行,饒益有情。如此以身行道,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圓滿菩提,與諸衆生皆共成佛道,即是菩薩行。
【附注】
(注1)大乘菩薩之五十二種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習 題】
一、 何謂菩薩?菩薩與衆生有何差別?
二、 何謂菩薩行?
叁、 四大菩薩之名號由來?
四、 悲、智、願、行,分別爲那位菩薩之誓願?
五、 生活中,如何落實悲、智、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