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臺世界 中級佛學 第五課 十二因緣(一)

  第五課 十二因緣(一)

  【前言】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叁有(叁界),「支」即支分,世間有情于叁有中生死流轉的因果,皆不出此十二支分,故名十二有支。緣覺乘(注1)行者即是觀此十二因緣,而證得辟支佛果。

  

  【十二因緣的意義】

   一、無明:癡暗義。闇鈍之心,無照察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惡因果,是貪瞋癡等煩惱的通稱。

   二、行:造作義。由于無明煩惱,而發動身、口造作種種行爲,善行稱爲善業,惡行稱爲惡業,所以行又稱爲業,有了業行就要受報。

   叁、識:因過去世的無明煩惱和善、惡諸業,引生分別染心,即爲識。例如人死後,神識成中陰身(注2),見到父母交合,一刹那間,生起憎愛分別之心,即投胎受生,這就是識的作用。

   四、名色:名是指精神、心識,色是指物質。胎兒在母胎中,六根尚未長成,唯有心識與胎形,即稱爲名色。

   五、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此六處而入。故胎兒在母體內,六根逐漸完備的階段,稱爲六入。

   六、觸:即接觸。胎兒出胎後,六根與外在塵境接觸,就稱爲「觸」。

   七、受:即領受。爲根、塵、識相接觸所生的感受,可分爲苦受、樂受、舍受。對于違逆境界,身心感覺苦痛、煩惱,稱爲苦受;對順益之境,感覺身心適悅,稱爲樂受;對中庸境(注3),覺不苦也不樂,稱爲中庸受,又稱爲舍受。

   八、愛:貪染名愛。于喜好的境界,産生種種欲愛、貪愛之心。

   九、取:執取境界,說名爲取。心生愛著之後,更想取得、占爲己有,即爲取。

   十、有:因爲想占有,便以種種手段,造作種種善業、惡業,故有未來的善惡諸報,名爲有。

   十一、生:即未來世的受生。由于今生貪愛、取著而造業,即招感來世受生的果報。

   十二、老死:衰變爲老,身壞命終爲死。有生則必有老、死。

  【生死流轉門】

   十二因緣的道理,顯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起惑、造業、受苦的因果關系。

   因有「無明」煩惱,而于過去世造作諸業「行」,故由「識」托胎,進而有「名色」,接著形成「六入」,出生時與外境接「觸」,便産生種種感「受」,由此起貪「愛」、執「取」,又複「有」未來之果報,繼續于來世受「生」,終至「老死」。衆生因無明不覺,而生死相續,永無休止,稱爲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門。

  

  【十二因緣與叁世二重因果的關系】

   偈曰:「無明愛取叁煩惱(惑),行有二支屬業道(業),從識至受並生死,七支同名一苦道(苦)。」此即說明十二因緣與惑業苦及叁世因果之關系。

   茲將十二因緣與叁世因果的關系列表如下:

  

  二

  因

  緣

  與

  叁

  世

  因

  果

過去世二因無明
現在世五果
名色
六入
叁因
未來世二果
老死

  【聖道還滅門】

   衆生因一念不覺起惑,因而造業、受報。故知,若欲消除叁障諸煩惱,則須知因識果,了解此十二支層層相因的關系。仔細推之,來世有「老死」之苦,皆因有「生」之故,會繼續受生,皆因今生感「有」未來之報,此「有」因「執」取而生,執「取」因有「愛」之緣故,「愛」皆由種種感「受」而起,感「受」之起因爲六根接「觸」塵境,「觸」因「六入」而生,「六入」由「名色」長成,「名色」因心識托胎而有,心「識」由過去世造作諸業「行」所致,業「行」起源于「無明」煩惱。

   追根究底,無明是生死流轉的根源,所以要了生死,即須破除無明。無明若滅,其後相續而起之因緣亦隨之而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此乃行者欲逆生死流、得證解脫聖道所修,故稱十二因緣聖道還滅門,屬于聖者的境界。

  

  【結語】

   十二因緣生死流轉門爲世間之因果,聖道還滅門爲出世間之因果。所謂凡聖殊途,若流轉于叁界生死中,始終是凡夫,不得解脫;倘能破除無明煩惱,依還滅門修習聖道,則能轉愚成智,永入聖道之流。

  

  【附注】

   (注1)-緣覺可分爲二類:生于有佛之時,因聽聞佛說十二因緣的道理,而覺悟之聖者,稱爲「緣覺」。生于無佛之時,由于宿世的薰修及善根,見飛花落葉之景,覺悟世間「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而證得辟支佛者,稱爲「獨覺」。

   (注2)-中陰身又稱中有,指衆生自壽終至再次受生期間之識身。

   (注3)-中庸境即不苦不樂之境。

  

  【習 題】

  一、 何謂十二因緣?其與惑業苦有何關系?

  二、 何謂生死流轉門、聖道還滅門?

  叁、 從十二因緣中,了知衆生有叁世因果,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那麼,現在要如何努力,才能使未來更好?

  四、 了解十二因緣的道理,對人生有何助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