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五戒十善
【前言】
一般人認爲宗教不外乎是勸人修善,因此只要心存善念即可,不一定要修行學佛。然而,世間善惡的標准不一,隨著時代、民族、文化、宗教、思想的不同,對善惡的判定也有所不同,莫衷一是。所以佛垂慈訓,以五戒十善爲做人處事的准則,以達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進而超凡入聖。
【五戒】
佛陀製戒,目的在防非止惡。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爲一切佛戒之基石,不論出家或在家皆應遵守。若欲來生得保人身,今生就須淨守五戒。受持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善神守護,若能受持滿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法善神守護。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戒定慧叁無漏學成就,即可解脫。因此持守五戒,具有了生脫死、超凡入聖、成佛種智之殊勝功德。
一、不殺生
「生」指衆生,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爲。故《詩經》稱贊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爲根本,視一切衆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衆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
不與而取,即爲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衆生,豈能貪心不舍、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叁、不邪淫
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衆弟子中,出家衆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衆,除了夫婦關系以外之性行爲,即爲邪淫。凡爲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
以欺诳心,說虛妄不實之言語,謂之妄語。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又曰:「民無信不立。」是以儒家君子尚且不妄語,修行學佛之人,更應不發妄語。若未證禅定,而妄言已證,未得道果,妄言已得,則爲大妄語,必將招感無間地獄罪報,受苦無量。
五、不飲酒
飲酒能亂性,令人昏醉無智而造作諸惡。古時儀狄造酒,禹因痛絕;纣作酒池,國以荒亂;昔有優婆塞,因酒而破戒;世間許多罪惡,無不以酒爲媒介。且飲酒過量,易造成慢性中毒,違害身心。故不論從自利或利他而言,都應當戒酒。
受持五戒得生人道。若受持下品五戒,雖得人身,但是衣食困難,相貌醜陋;受持中品五戒,即得五官端正,衣食不虞匮乏;受持上品五戒,即得六根殊勝,大富大貴。凡此皆因造作之善業、惡業深淺不同,故招感不同的果報。
【十善】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身、口、意叁方面分爲十項。一切善惡諸事,歸納起來,不外此十種,犯之則惡,守之則善。
一、身叁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此已于五戒中述及。
二、口四過
口有四種過失:妄語、兩舌、绮語、惡口。修行學佛,應經常檢討反省是否有此四種口過。
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诳語。
不兩舌:見到張叁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叁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爲,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不绮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绮語。不绮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叁、意叁業
貪、瞋、癡在佛法上稱爲叁毒,是一切惡業的根本,若無貪、瞋、癡的意念,就不會有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的語言,也就不會有殺、盜、淫的惡行。
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舍。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怼,平靜安詳。
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叁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爲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語】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绮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诤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五戒十善是修行的基礎。禅宗祖師說:「有一些些,還有一些些。」心中有一些些貪、瞋、癡,殺、盜、淫的念頭,就感未來的生死。所以無論在家、出家,若能淨守五戒十善,叁業清淨,必能超凡入聖,進趨菩提佛果。
【注釋】
論語.子路》:「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勝殘去殺,指感化凶殘的人,使其去惡從善,則可以廢除死刑。
【習 題】
一、 何爲五戒?
二、 何謂邪淫?如何才能避免犯此過失?
叁、 何謂妄語?
四、 試舉曆史或現代社會中,由飲酒生過之例證。
五、 口有哪四種過失?試舉日常生活中,由口生過之例證。
六、 試述意業的叁種過失。
七、 學佛修行者,如何開創積極的人生?
八、 應酬時,同事興致頗佳,正極力向你勸酒,此刻已經受持五戒的你,該如何表明立場?
九、 朋友或同事之間,相聚在一起喜歡戲論,或者講是非,修行學佛的你應該勸導他們?還是遠離他們?或者有何更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