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四聖谛(一)苦谛
【前言】──
諸佛說法,總不離四聖谛的範圍。四谛爲佛教之基本教義,釋迦牟尼佛從初轉*輪度五比丘,一直到最後涅槃度須跋陀羅,都是講四谛的道理。佛法中無論大乘、小乘,漸修、頓悟,或顯、密等法門,皆是以四谛爲根本。
「谛」是真實不虛、真理之意。四聖谛亦稱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滅谛、道谛。《佛遺教經》雲:「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谛,不可令異。」四谛之理,真實不虛,依此四種真谛修行,就能斷除煩惱,成就聖道。
釋尊成道後,首先在鹿野苑爲五比丘說四谛法,稱爲「叁轉*輪」。叁轉*輪爲:
一、示相轉:即「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佛爲上根利智之人說四谛法,只須稍加提示,不必詳細解釋,上根者即能明了。
二、勸修轉:即「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佛爲中根之人說四谛法,除了提示名相以外,更加以鼓勵、勸導,令其聞法修行。
叁、作證轉:即「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下根之人對佛所說之四谛法,難能信解,佛就以自身爲證,明所言非虛,使其破除疑慮。
【苦谛】
「苦谛」是指一切衆生輪迴六道時,身心上所承受的種種痛苦,所謂「叁苦」、「八苦」……等。這些苦的本質,都屬于逼迫性,只有徹底認識苦谛的真理,方能「知苦斷集,慕滅修道」。
【八苦】
八苦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胎兒身居母腹之苦,如處牢獄,日夜困厄,不得出離,故有胎獄之稱。胎兒欲出之時,身經産道,如山夾體,往往母子交危,命在旦夕;既出母體,風觸嫩皮,猶如刀割,此時真是有苦難言,所以嬰孩出生時,皆放聲嚎哭,可知其痛苦至極。
老苦:人生在世,都不免要由少而壯,由壯至老,縱使富可敵國,也免不了老病衰殘,這是任何人皆無法避免的,如古德雲:「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曾饒。」年老之時,發白面皺,形變色衰,飲食難消,氣力虛微,由于色身種種機能衰退,看經、打坐或做任何事情,諸多不便、障礙難行,甚至令人生厭、生煩。凡此種種老苦,苦不堪言。
病苦:有生以來,人都不免患病。佛經亦言,四大不調,即有四百四病,或髒腑傷損,或皮肉瘡癰等。不僅大小病痛是苦,長年臥病在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更是痛苦。雖然現代醫藥發達,亦難抵層出不窮的疾患。古雲:「英雄只怕病來纏」,叁國時代蜀國大將張飛,一生縱橫沙場,所向無敵,一看到病字,也不禁潸然落淚,可知病苦惱人,實難以言喻。
死苦:人生自古誰無死?或老死、病死、或橫死。縱有黃金萬兩,亦無法不死。臨終時,四大離散之苦,誠難形容,神識脫離色身,猶如生龜脫殼,百般痛苦。造惡多者,或見山崩地裂、遍地洪水、猛火、狂風,或見畜生、餓鬼、地獄等種種恐怖境界,驚恐不已,此即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故古德雲:「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唯有精勤修行,成就叁昧正定,方能了脫生死苦海。
愛別離苦:古人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天下無不散的筵席,父母、夫婦、子女、兄弟、朋友等所愛眷屬,總有生離、死別之時。再恩愛的夫妻,到最後終究要分離,父母、兒女亦是如此,因有所執愛,別離之際,必然産生苦惱;恩愛情深者,別離之苦更切。爲免此苦,唯有發大慈悲心、平等心,學習諸佛菩薩「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不執溺于情愛之中,方能脫離愛別離苦。
怨憎會苦:俗雲:「冤家路窄」,不想見面的人,偏偏相遇。現代交通發達,天涯若比鄰,走到任何地方都可能會遇見冤家,此時難免心有千千結,不得自在,而産生怨憎會苦。佛法雲:「冤家宜解不宜結。」、「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平時若能廣結善緣,不論到那裏,都會有貴人相助,左右逢源;如果結下惡緣,日後見面不但難以相處,甚至會産生種種煩惱。
求不得苦:人生在世,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或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往往有所希求,不易知足,所謂「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世間之事,常常事與願違,求而不得,則心生煩惱。「求不得」是苦,求到了,也不見得是樂。故經雲:「有求皆苦,無求乃樂。」儒家亦雲:「人到無求,品自高。」若能知足常樂,心無所求,才能達到真正的快樂。
五陰熾盛苦:人是由生理、心理組合而成。在生理上,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心理上,有受、想、行、識。色、受、想、行、識,合稱五陰(又稱爲五蘊)。五陰熾盛,即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煩惱之火,在心中焚燒,使人感到心中郁塞、焦燥、苦悶等難以形容的痛苦。此外,生理、心理在轉化當中,也會産生五陰熾盛的煩惱。例如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少年,身體正在發育,思想也不斷在轉變,時常會感覺生理不適,內心空虛、煩惱,始終無法安住,此即五陰熾盛苦。若懂得調身、調心,誦經、持咒、靜坐、發大願、修止觀,即可解脫五陰熾盛的境界。《心經》雲:「照見五蘊皆空。」能觀能照的這念心,迴光返照,契悟空性,即可不再招感五陰熾盛之苦。
【叁苦】
「叁苦」爲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人生在世是苦,而處于違逆境界中,身心産生種種逼惱之苦,實在是「苦上加苦」,故稱之爲苦苦。
壞苦:于種種順意境界壞滅時,身心所感受的苦,稱爲壞苦。
行苦:「行」是遷流變動之意,即于非違逆、非順意之境,心中無有苦、樂、憂、喜之感受;一般人常會感到無聊、無所事事,心中好像沒有苦受或樂受,但事實上仍然有微細的念頭在活動,念念生滅、遷流不止,此即爲「行苦」。例如晚上做夢,乃白天心中微細的念頭于夢境中顯現,此即是行苦。
【結論】
叁苦、八苦,只是略示苦的內容,實則世間之苦無量無邊,所謂「千人千般苦,人人不相同。」而種種苦報,皆是由于衆生起惑造業的結果,假使不知道用功修行,就必然遭受衆苦交煎之果報。若欲脫離苦報,唯有知苦斷集,方能超脫無盡的煩惱苦海。
【習 題】
一、 世尊成道後,首先在何處宣說四谛法?
二、 何謂叁轉*輪?
叁、 何謂八苦?
四、 何謂叁苦?
五、 在日常生活中,你覺得什麼事是最苦的?你又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