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級佛學教本 第卅五課 淨土宗 (六)

  第卅五課 淨土宗 (六)

  古德法語摘要

  念得阿彌陀佛熟,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千七百公案 (1) 向上機關 (2),亦在裏許;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叁聚淨戒,亦在裏許。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複起貪鎮疑,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複妄想馳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爲他歧 (3) 所惑,即大智慧。(益大師)。

  一切行門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極穩當,至極圓頓者,則無如以深信願,持佛名號矣。所謂深信者:信釋迦如來,梵音聲相,決無诳語,彌陀世尊,大慈悲心,決夥虛願。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見佛往生之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可不待問佛,而能自信者也。(徹悟禅師)

  世人但知祖師門下,以悟爲上,悟心本意,,要出生死,念佛豈不是出生死法耶?參禅者,多未必出,而念佛者,出生死無疑。所以然者,參禅離想,念佛專在想,以衆生久沈妄想,離之實難,若即染想,而變淨想,是以毒攻毒,變換之法耳。故參究悟,念佛易成,若果爲生死心切,以參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憨山大師)

  當念佛時,不可有別想,無有別想即是止,當念佛時,須了了分明,能了了分明即是觀,一念中止觀具足,非別有止觀。止即定因,定即止果,觀即慧因,慧即觀果。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一念不生,即照而寂。能如是者,淨業必成,如是成者,皆是上品。(徹悟禅師)

  今時淨業行人,有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無他,愛椿未拔,情纜猶牢故也。若能將娑婆恩愛,視同嚼蠟 (4),不管忙閑,動靜、苦樂、憂喜、靠一句佛號,如須彌山相似,一切境緣,無能搖動。或時自覺疲懈,惑習現前,便奮起一念,如倚天長劍,使煩惱魔軍,逃竄無地。亦如紅爐猛火,使無始情識,銷铄無余。此人雖現號五濁 (5) 鄉,已渾身坐在蓮花國裏,又何待彌陀授手,觀音勸駕,而始信其往生哉。(截流禅師)

  念佛要一心不亂者,只以一句佛名,極力追頂,猛之又猛,情識一斷,則過去事,思量不來,未來事,蔔度不著,現在境,心識不攬;叁心斷絕,謂之前後際斷。直得虛空粉碎,大地平沈,物我同消,一法不立。目前如大圓鏡中,所現萬象,無一點可指擬分別,蕩然身心,如雲去來,此個光景,名爲一心不亂,到便無心可亂故也。(叁峰禅師)

  予見新生後學,才把一句佛頓在心頭,閑思妄想,越覺沸騰,便謂念佛工夫,不能攝心。不如汝無量劫來,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斷?且萬念紛飛之際,正是做工夫時節,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後工夫純熟,自然妄念不起。且汝之能覺妄念重者,虧這句佛耳,如不念佛之時,瀾翻潮湧 (6),刹那不停者,自己豈能覺乎!(蓮池大師)

  既有信切願,必須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契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或四字,必須令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無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于現生之中,便能親證叁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印光大師)

  

  【注釋】

   (1)

   禅家指點舉人,所施言話動作上的垂示,稱爲公案,五燈錄中,公案之數,有一千七百則。

  

   (2)

   自末至本,謂之向上,消息技巧,謂之機關,禅宗指引學人開悟的消息技巧,謂之向上機關。

  

   (3)

   其他的歧途,如外教外道等,簡稱他歧。

  

   (4)

   喻無樂趣,如以口嚼蠟之無味也。楞嚴經說:「我無欲心,應汝行事,于橫陳時,味如嚼蠟。」

  

   (5)

   見初級教本第叁十二課課文。

  

   (6)

   大波爲瀾,湧爲湧本字,水溢也。此言妄念甚多,如波之翻,潮之湧。

  

  

  【習題】

   (一) 真能念佛,何以即是行六度?

   (二) 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所謂深信者,信何事?

   (叁) 參禅者,未必出生死,念佛者,出生死無疑,試言其故。

   (四) 念佛何以即是止觀?

   (五) 今時有終日念佛忏罪發願,而西方尚遙,往生弗保者,何故?

   (六) 念佛要到何種景,才算一心不亂?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