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八、廿九、叁十課 綜合指要
1.
見性當然有大好處,約略言之:
(一)理路皆通,看經解義,無留滯處。
(二)自知是佛,更不生疑,從此于無上菩提,心不退屈。
(叁)未曆叁祗,先獲法身。
(四)胸次恢宏,十方無礙。
(五)說法辨理,能握其根本,層出不窮。
(六)心地皎然,靈光換發,于諸惡業,自無沾染。
(七)曆劫以來,顛倒妄想,一掃而盡。
(八)根利者,即能證果,不待修爲。
(九)出凡夫位,爲人中賢聖。
(十)自然不拜鬼神、善能降伏魔外。
(十一)縱不證果,亦超過二乘及人天。
(十二)名爲得道,得正見,成善知識。
(十叁)從此任修何法,皆與體相應,功效十倍。見性的好處,說不能盡,此不過舉其大耳。
2.
參話頭的作用,不在話頭中,若誤認爲:有妙義在話頭裏面,則大錯特錯。其關鍵在于思路困窮,走不通時,妄心死虛,分別識完全停止作用,蓦地一念回光,照到本來非能參所之處,則大事畢矣。此中若用絲毫擬議籌度,便走錯了路頭,萬望學人留意。倘若不悟,也就罷了,但專心念佛,求生西方,至遲數十年,見彌陀時,也必開悟,何必定在此時呢。
3.
破本參只要能悟便可,不須用工,這完全是慧的問題,破中後二關,則須隨時用工,這完全是定的問題。所以普通破本參,僅斷見惑,破末後牢關,方斷思惑,出叁界,了生死。若問破本參後,如何用工?到那時自己自然會知道,此時說亦無益。
4.
禅與淨土,關系密切,兩宗行人,功夫粗淺者,每見禅淨不同處,因僅見一邊說無,一邊說有也。功夫精微者,則見禅淨相同,蓋深知極樂四種淨土中的常寂光土,便是禅家的最高境界,而禅門中的涅槃妙心,也便是真正的淨土。不同是見其中途,相同是見其終點,造詣既異,故見解亦異也。至于禅門不准念佛者,因念念著境,是破無住心,這無異念念自掘禅法之根。且此風一長,則禅門將變爲念佛道場,而失去本來面目。觀永明以禅師提倡念佛,遂使法眼宗絕嗣,可知以禅淨,是不得已,蓋不排則將覆其宗也。
5.
有想有語的念佛,是念應身佛,無想無語的念佛,是念法身佛。應身是有相的假佛,所以念應身佛,是爲凡夫而說之法。法身是無相的真佛,所以念法身佛,才是爲聖者而說之法。經中說:「端坐念實相」,這實相便是衆生的自性,諸佛的法身,無相之相,故名實相。此外有相之相,不管他如何莊嚴,皆是虛妄,未離生滅。可知教念應身佛是方便,教念法身佛,才是究竟。不過,學者若不懂得實相念法身佛,還是照舊念應身佛,先做到往生極樂國再說。
6.
就返流還滅言之,念物是迷,念佛是覺,但若就真如理體言之,有念皆是迷,無念才是覺,因一切念皆不是本來心也。所以念佛之覺,只是對凡夫之迷而言,若就真如言,亦是不覺。不過,借念佛,破念物,仗淨心,生淨土,然後再進一步,修無心無生,以歸于常寂光的涅槃境界,亦是究竟了義的好辦法。
7.
禅宗明心見性後,保持得一念不生,便是真如叁昧,這與淨土宗的念佛叁昧,有點相同。今姑以演電影爲喻,真如叁昧的境界,是幕上光明遍滿,而無一物。念佛叁昧的境界,是幕上光明遍滿,而現一佛,這是其不同之處。將來要把這一念再放下,做到連這一尊佛也沒有時,才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沈。不過,這是往生以後的問題,爲時尚遙,眼前可不必深究,因爲
愈究則愈糟,倒不如萬念放下,老實念佛。
8.
讀完了禅宗叁課的文後,達摩的禅法,也了解了,各祖師的語錄,也理會了,這裏面都是赤裸裸的,無所不公開,千余年來,一任世人參究修習。吾人可以把來,做一個憑證:凡修禅的方法和見解,與此相同者,皆是宗門禅。倘若妄言是得六祖真傳,而其禅法,又有說不出的秘密,須發重誓,才肯傳授者,則是外道黑市禅,與禅宗是風馬牛不相及,這不是很清楚嗎!倘若依然執迷不悟,跟外道走,那是自誤,並不是祖師誤人。
9.
外道的禅法,據他自說:修之可以生天,縱使誠如所說,真實不虛,第一點:天上的禅法,不出四禅八定,如是禅定,皆有其時間性,時至則退失,故非究竟。第二點:縱使生天,仍未出輪回,未了生死,何況尚未必能生,所以佛門行者,是不外修道定的。釋尊當年,遍習外道,後皆棄去,就是做個榜樣,給後人看。至所謂無生老母,無極天尊者,佛經內並沒有此說,故不可信。
10.
佛告舍利弗:「無想無語,乃名念佛。」這是禅門以心念,非用口念,念法身無相佛,非念應身有相佛,念一切佛,非念某一佛,念自性佛,非念外間佛,故與淨土所倡念佛法不同。若問此種念佛成就之人,當生何處?以理說:生于自性之中,生即無生。以事說:沒有到常寂光的境界,仍有形相,須寄生于十方淨土,這要看因緣,不一定是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