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十課 淨土宗 (一)
一、淨土宗得名的由來
淨土是清淨之土,吾人的世界汙濁苦痛,煩惱深重,稱爲穢土,諸佛的國土,則莊嚴安樂,離諸煩惱,稱爲淨土。在此方穢土,修一種法,將來能往生佛國淨土,名爲修淨土法,倡行此法的宗門,即名淨土宗。又因佛國人民,無有父母,皆從蓮花化生,故亦稱蓮宗。
十方佛國,皆是淨土,若修淨土法,則任何佛國,皆可往生。但距吾人的西方,十萬億佛土 (1) 之外,有佛國名極樂,其佛號阿彌陀,彼未成佛時,曾發四十八大願,其中有稱念名號即當接引往生之願,後世淨土行人,因其願大,而持名 (2) 法又易行,且其土廣博莊嚴,爲諸佛土中第一,故多願生其國,而以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代表淨土法,由來已久。
二、專修一土的理由
此宗所根據的經論,有叁經一論,叁經即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即往生論 (3),此叁經一論,皆是介紹彌陀行願,及樂國莊嚴,普勸行人,發心皈向。
釋尊雖于諸經中,曾說及他方淨土,然對于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說得獨爲詳盡,其意顯然欲後人將意志集中一土,以免心力分散,一無所成。佛說灌頂經中,說及十方淨土,均可隨意往生,普廣菩薩白佛言:「既十方淨土,均可往生,何故經中贊歎阿彌陀佛國獨多?佛言:普廣!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貪濁,信向者少,心亂無志,爲令衆生趣向歸一,易于成就,故偏贊一佛土耳。」這就是專說一土,及專修一土的緣故。好在極樂國量等虛空,即使十方衆生,皆生其處,亦 覺寬綽有余,一切供具,亦不愁匮乏也。
叁、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禅是爲上上根器人說法,中下二根,顯然不能領悟,念佛法門,則徹上徹下,無所不宜。利根上智,博學多聞,于叁藏教理,能讀能解,然亦不能出其範圍。俗士愚人,于衣食妻子外,一無所知,然亦可以成就,可知彌陀的願力,爲不可思議,而自力兼他力 (4),實爲最有效的方法也。昔釋尊勤父王,行念佛叁昧,稱是功 德,有無量深妙境界,不可思議,爲一切叁昧中王,可見念佛法中,含有甚深學理,非尋常人所能了解。開念佛修淨土法門者,雖爲釋迦 (5),而大勢至 (6)、普賢 (7)、善財 (8)、龍樹 (9)、馬鳴 (10)、世親 (11) 等諸大菩薩,則皆實行之,倡導之。大教東來之後,曆代缁素行人,念佛發願,求生淨土者,到處皆是,無法計算,有家家彌陀,戶戶觀音之語,可見念佛實爲最契機之法,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12),學者不得因其易行,遂加以輕賤。
四、淨土宗諸祖
本宗注重念佛,求生清淨佛土,其法平易簡捷,人人皆能,縱使不經傳承,亦能成辦,故無所謂授受,亦無所謂系統。惟後人爲景仰前賢故,乃于古高僧中,擇其于宏揚淨土,有盛德懿行者,一十叁人,尊爲蓮宗十叁祖,有如下列:晉初祖盧山慧遠 (13),唐二祖長安善導 (14),唐叁祖南嶽承遠 (15),唐四祖五臺法照 (16),唐于祖新定少唐 (17),宋六祖杭州延壽 (18),宋七祖杭州省常 (19),明八祖杭州朱宏 (20),清九祖靈峰旭 (21),清十祖虞山行策 (22),清十一祖杭州實賢 (23),清十二祖紅螺際醒 (24),民國十叁祖蘇州聖量 (25),這不過姑舉出 類拔萃者,作爲後代學人的楷模,其實山間林下,檐前屋角,修淨土法而精進者,不可勝數也。
【注釋】
(1) 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爲一佛所化度之土,名一佛土,參看初級佛學教本,第二十九課課文。
(2)
執持名號,即念誦佛的名號,簡稱爲持名。
(3)
世親菩薩著往生淨土論,亦名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內中多說極樂國功德莊嚴狀。
(4) 修戒定慧叁無漏學,以及念佛觀想等,屬于自力,彌陀願力加被,屬于他力,淨土法是兼具自他二力,爲易行門,不比他法,只有自力,爲難行門。
(5)
釋尊說阿彌陀經,勸執持名號,屬于無問自說,故此法門,爲釋尊所開。
(6)
楞嚴會上,大勢至菩薩自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7)
(8)
華嚴經中,普賢菩薩,爲善財說十大願王,普令善財及華藏海衆,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並說偈曰: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
(9)
龍樹菩薩,在十住毗婆沙論中,說及念佛法門,往生淨土,屬易行道,凡依經教,斷惑證真者,皆屬難行道。
(10)
馬鳴菩薩,著大乘起信論,末後以專意念佛,爲勝方便,並特介紹極樂世界,普勸回向善根,往生彼國。
(11)
世親菩薩,著往生論,廣說極樂功德莊嚴,其開首偈文,有願生安樂國之句。
(12)
淨土法是上中下叁種根器人,以及利根鈍根,兩種根器人,皆能修持成就之法,故曰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13)
東晉盧山慧遠大師,爲正式提倡念佛,求生極樂淨土的第一人,亦爲蓮社創始人。
(14)
唐光明寺善導和尚,修持淨土甚力,疏淨土叁經,寫阿彌陀經十余萬卷,每念一聲佛,即有一光自口而出,所著有觀經疏,往生禮贊、法事贊、觀念法門,般舟贊等。
(15)
承遠大師,有至德,笃志淨土,曾居衡山設教,從而化者萬計,所居名般道場,寂年九十一。
(16)
法照大師,唐大曆叁年,止于衡州靈峰寺,四年開五會念佛,定其法式,後詣五臺山建竹林寺,代宗尊爲國師。
(17)
少康大師決心專修念佛,至睦州開念佛道場,散錢于市,使小兒輩隨之念佛,貞元二十一年寂。
(18)
杭州慧日山 永明寺、智覺禅師名延壽,本是禅門法眼宗第叁代師,但于淨土念佛,亦極精進,日課佛號數萬,作四料簡,倡禅淨雙修,著有宗鏡錄百卷,萬善同歸集六卷,宋太祖開寶八年寂,壽七十二。
(19)
宋淳化中,住南昭寺,結淨行社,領導念佛,王文旦公爲首,士大夫與會者百二十人,比丘千人,天禧四年寂,壽六十二。
(20)
明杭州雲棲寺僧,亦稱雲棲大師,融合禅淨二宗。以禅理疏彌陀經,又戒律精嚴,著沙彌要略,具戒便蒙,梵網經疏發隱等,以發明之,萬曆四十叁年寂,壽八十一,僧臘五十。
(21)
字益,自號八不道人,初學儒,作辟佛論數十篇,十七藏閱蓮池大師著作後,取論焚之,後出家入徑山參禅,融會性相二宗,扶戒律,修淨土,著淨土十要,作願文,及求生淨土偈,寂年五十七。
(22)
常熟虞山普仁寺行策大師,號截流,清康熙時人,修行專注淨土佛,著有淨土警語,勸發真信。
(23)
諱省庵,字思齊,因參念佛是誰得悟,後于梵天講寺,專修淨土,結長期念佛,日課佛號十萬,寂年七十四,著有續往生傳等行。
(24)
字徹悟,號夢東,清乾隆時人,初修禅,後修淨土,蓮風遠播,道俗歸心,寂于嘉慶十五年,世壽七十。
(25)
字印光,號常慚愧僧,博通經藏,力行念佛,倡之甚力,弟子集其文稿行世,名「 印光法師文鈔」,師生于鹹豐十一年,寂于民國二十九年,世壽八十,僧臘六十。
【習題】
(一) 穢土與淨土,有何不同?佛國人民,是怎樣生出的?
(二) 淨土宗所根據的,是那叁經一論?
(叁) 既十方淨土均可往生,何故經中贊彌陀佛國多?
(四) 據十住毗婆沙論所說何者屬易行道?何者屬難行道?
(五) 何以知:自力兼他力,爲最有效的方法?念佛爲最契機之法?
(六) 淨土宗祖師,是那十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