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課 真言宗 (四)
十一、六種無畏
無畏是安穩蘇息之義,一切衆生,被煩惱所縛,不得自在,若修至此處,則能分別解脫,得到安穩蘇息,故名無畏。一、善無畏。世間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樂,離惡道怖,此則名爲善無畏。若約真言宗,修叁密而供養本尊 (1),能起無畏精神,遇險惡境,可化爲平善,其位與此相等。二、身無畏。二乘行者,不淨觀等成就,于身的扼縛,得以解脫,無複圭礙,離諸恐怖,此則名爲身無畏。若約真言宗,觀于壇上本尊,衆相現前,威光湧現,漸至攝相向性,脫離形骸,能起無畏精神,遇痛苦事,亦可化爲無有,其位與此相等。叁、無我無畏。二乘行者,入見道位,觀一切法無我,我執既消,怖畏即除,此則名爲無我無畏。若約真言宗,于本尊海會 (2),覺諸像皆屬緣生,不起愛著,即我身亦不可得,其位與此相等。四、法無畏。二乘行人,入無學位證偏真 (3) 之理,于五蘊和合身,覺其爲空,無所怖畏,此則名爲法無畏。若約真言宗,于本尊叁昧衆相現前之時,知其如水中月,鏡中像,雖極莊嚴,實同幻影,其位與此相等。五、法無我無畏。大乘菩薩,證法空真如,了萬法唯心,于諸法略無我見,而心得自在,此則名爲法無我無畏。若約真言宗,知一切境界,皆自心功德,能得自在之用,其位與此相等。六、平等無畏,亦名一切法自性平等無畏。佛知一切法平等,證入法性,于本末能所,了不可得,此則名爲平等無畏。若約真言宗,修成上上悉地時,無相智慧身,有相福德身,皆能自在受用,其位與此相等,到此地位,即成佛矣。
十二、五類法身
本宗的一切教相事相,均建立在佛地上,均是宣說如來的果位,顯示法身佛的真實境界,並分身爲五類,此五類法身,皆含攝在大日如來一大法身內,所有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天龍鬼神,有情無情,皆是毗盧遮那法身所攝,包無不盡,茲分說于下:
(一)
自性法身 諸佛的真身,法性理智,自然具足,叁世常恒,流出叁密之法,以教菩薩,有理法身智法身之別,皆名自性
法身。
(二)
受用法身 諸佛受用身有二種,一、自受用身,是自受法樂之身,與理相應,二、他受用身,是爲十地菩薩所現的身,
與智相應,皆名受用法身。
(叁)
變化法身 諸佛爲地前菩薩,及二乘凡夫,所現的丈六應身(4),說內證法,屬于變化所作,亦是法爾而有,名變化法身。
(四)
等流法身 此身系爲九界平等流出,故名等流,乃至爲六道含靈,示現同類的身形,隨機化度,名等流法身。
(五)
法界身 如來法身,具六大體性,周遍法界,名法界身。
十叁、阿字本不生
本宗的理論,認爲凡物之爲元初根本者,必爲不生之法,凡能生諸法之因,即非元初根本。阿字譯爲「無」,又雲真空,爲衆音之母,一切字的種子,故即是般若實相的理體,無生無滅,金剛頂經說:「阿字門,一切法寂靜故。」是也。
本宗教法,與他宗大異,其幽奧處,秘密難曉,屬于如來內證境界,故非凡夫所能了解,以不解故,謂之爲密。所以其陳義不能用顯教教理,加以推測,學者若欲知之究竟,則非學密不可。
【注釋】
(1) 在諸尊中,以其尊爲本,故名本尊。秘藏記曰:「我本來自性清淨心,于世間出世間,最勝最尊,故曰本尊。又已成佛本來自性清淨理,于世間出世間最勝尊。故曰本尊。」
(2) 多數聖衆會合,德之深,與數之多九如大海,稱爲海會。
(3) 小乘所說的真理,偏于空之一邊者,名爲偏真,意謂雖真而有偏也。
(4) 見初級佛學教本,第二十一課注五。
【習題】
(一) 述「無畏」之義。
(二) 六種無畏,是那六種?
(叁) 五類法身,是何名目?
(四) 何謂一、變化法身?二、等流法身?
(五) 解釋法無我無畏及阿字本生義。
(六) 何謂一、海會?二、偏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