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高級佛學教本 第廿二、廿叁、廿四課 綜合指要

  第廿二、廿叁、廿四課 綜合指要

  1.

   照第二十二課,第二十九則經文看來,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淨?是關系于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爲。在這二者之間,若外表雖不曾做出戒的事,而心中確有此思想,例如外面並沒有邪淫的舉動,而心中確曾想邪淫。這在小乘律,爲未破戒,在大乘律,則名已破戒。則名已破戒,因大乘戒重在心法,故才動淫念,便是破不淫戒,若真個做出來,那更是破定了。所以大乘行人,當極力保持念頭清淨,使表裏皆合規律,方能得別解脫律儀無表色的完整也。

  

  

  

  2.

   說無因果的人,縱使不作惡,然此語已與因果律不合,蓋凡事明明有因有果,而彼則認爲無因無果,看法顛到,即名邪見,一也。別人聽了無因無果的話,認爲雖爲善,而並無善果,則善不必爲;雖爲惡,而並無惡果,則惡可以爲;如此則善路斷絕,惡行充斥。爲了一句邪見之言,使無數有情,生作惡人,死墮惡道,所以口過滿天下,二也。就佛法言,十二部經,皆說因果,佛用之爲度生工具,今若說無因無果,是謗釋迦牟尼,兼謗十二部經,此即名爲謗佛謗法,叁也。有此叁大原因,所以撥因果者,名爲斷絕善根。

  

  

  

  3.

   密法在顯教中也有,因爲有顯有密,顯密互融,乃至顯教經中亦說咒,密教經中亦說理,如此才是圓融無礙的中道。不見乎:心經的末段有真言,通常念金剛經時,皆念淨口咒,淨身咒,補阙真言等,念阿彌陀經後,兼念叁遍往生咒,此皆顯中兼密之證。一部楞嚴經的中心,在于摩诃悉怛多般怛羅微妙章句,若譯義,則爲大白傘蓋咒,即是密語,故楞嚴屬于密部,如不先研教,則其密法的靈驗,必受影響,此是心不恢弘,故法受拘窒,可知教義之于密法,其關系甚爲重要。

  

  

  

  4.

   行人雖不學密,然而朝暮課誦中,就有許多密的成份。如楞嚴咒、大悲咒、十大咒、午供、蒙山施食等,皆是咒陀羅尼。當初佛說經,亦往往兼說咒,可知世尊轉*輪時,早已顯密兼施。而咒語的功效,亦多不可思議,如藥中單方,有時只用一些階前小草,便能治愈群醫束手的疑難病症,這又怎麼可小觑毀謗呢!

  

  

  

  5.

   密宗的經典,亦有說理處,不過甚少耳。如大日經說:「 心不在內,不在外,及兩中間,心不可得。」此與楞嚴經所說,有何差異?又說:「虛空是菩提,無知解者,亦無開曉,何以故?菩提無相故。」這簡直是般若、寶積的口吻了。又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心虛空界菩提,叁種無二,此等悲爲根本,方便波羅密滿足。」若把這種文句,雜在顯教經中,又那裏辨得出,這是密乘的說法。密教經中之有理,亦猶顯教經中之有咒,蓋顯密本是一家,皆從無上法王覺心中流出也。

  

  

  

  6.

   密宗不像禅宗,有顯著的道統,約略言之:毗盧遮那佛是始祖,金剛薩垂是第二祖,龍猛菩薩是第叁祖,龍智是第四祖。龍智傳二弟子,善無畏屬胎藏界,金剛智屬金剛界,皆相當于第五祖,兩人亦皆曾來到中國。善無畏傳一行,未開宗立教,金剛智則大弘密法,爲中國密宗初祖,不空繼之爲二祖,門下有八阿阗黎,其中惠果阿阗黎,傳法于弘法大法師,爲日本真言宗之祖,是爲密宗傳承的梗概。

  

  

  

  7.

   密法是無問題,問題在行法之人耳。何以知密法無問題呢?當初開元叁大士,將此法初傳到中國時,正值顯教極盛時代,若無靈驗,安能博得朝野人士的接受,于理林義海之中,辟一席地。何以知問題在行法之人呢?我嘗見道旁排卦攤者,自謂得伏羲文王真傳,然聽其所占所言,則信口開河,毫無功效。夫伏羲文王,闡明易理,教天下後世以趨吉避凶。孔子讀易,韋編叁絕,漆書叁滅,乃至晚年猶欲學易,冀免大過。中庸亦有「見乎蓍龜」之句,可知蔔筮實是聖學,古人常以之決國家大事,安得謂無效驗,所以終于無效者,在排攤之人,非聖流耳。我因卦攤,悟及密法,故知間題在于行法之人也。

  

  

  

  8.

   諸佛應身,願行不同,名號各別,故有釋迦大日之分。但若就法身言之,則無名無相,有如千燈之光,融成一片,互即互入,無法分別彼此,這樣就說釋迦即大日,有什麼不可以?總而言之,佛身不可思議,非凡夫境界,若以有分別智,衡量思擬之,皆如斥鼹議大鵬,井蛙度海若,不能得其分際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